EN

刘海平:捕捉巴黎浮华光影的大师——德加

时间: 2009.9.24

爱德嘉•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是十九世纪未兴起的法国印象派中十分特殊的一位成员,也是成就十分卓越的一位成员。可以说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大师级人物。在绘画题材的选择,对表现对象进行观察的视角,以及在丰富的表现技法上,德国加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的尝试,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称得上是一位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强大的影响力的伟大画家。尤其是他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观察和表现,是如此的诚实而直接,让我们常常为他如此犀利精微的视野和独到的手法而惊叹。与他同时代的许多画家,比如劳特累克、玛丽•卡萨特都深受他的影响。

德加于1834年7月19日出生于巴黎。他的祖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从法国移居意大利的那布勒斯,后来成为了一名银行家。德加的父亲为家族的银行工作,定居在巴黎。德加的母亲是美国新奥尔良地区一位富有的棉花商人的女儿。但遗憾的是德加的母亲去世较早(1847年),那时德加作为五个孩子中的长子也才只有十三岁。这个打击或许对德加的性格和他对女性的态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德加个性孤僻,有些挑剔和敏感;晚年时更是离群索居,只与几个朋友有来往。他终身未婚,但又对舞女的题材有深入的研究,并借助于这个题材达到了许多前人未及的高度。德加是一个出身于上流社会的画家,德加的家族在意大利有不少贵族亲属,在美国也有一些富有的亲戚,后来德加的叔父和兄弟还到美国的新奥尔良经商。这样的家庭背景提供给德加的,是相当完善和保守的教育和及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德加终其一生都不必为了生计而卖画,可以致力于自己所醉心的主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尝试。但是他的背景也使他具有了一种比较贵族化的趣味。对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尊重推崇和模仿,在他的早期作品,特别是素描中一望可知。这一点使他在法国印象派画家中显得十分特殊。从绘画观念到创作技法上,德加与印象派的莫奈、雷诺阿等人是有所不同的。对古典大师的学习给了德加极其优秀的素描功力,但却并没有使他囿于古典的程式。最终成就了德加的,是他对现代生活的卓越观察和独特的表现。

1853年,德加开始在卢浮宫里作临摹,但同时他也在法学院进行了一段时期的学习。像以前一样,德加在学校里是个不错的学生,但很快他还是说服父亲同意他放弃了法律,专心从事艺术事业。德加先是师从于安格尔的学生——拉莫特,1855年又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但他主要还是依靠在卢浮宫临摹前辈大师的作品和自己进行创作(主要是家人的肖像)来磨炼自己的技艺。这可能与他曾经接受的安格尔的指点有关。德加因为说服一位收藏家朋友,出借一幅安格尔的绘画给一个展览会,而有机会到安格尔的画室拜访。他说自己也在画画,安格尔对他的建议是要画线条,要多画线条。而且不仅要写生,还要根据记忆来画线条。要临摹古代大师们的作品。这些意见对年轻的德加影响是很大的,后来他曾说过观察的时侯不画画,画画的时侯不观察。而且德加也确实会长时间观察对象(比如舞蹈演员)的运动,只作一些速写,然后回到画室,凭记忆和对对象长时间反复观察后的熟悉感来进行创作。德加许多舞女或赛马题材的作品,虽然窄看之下充满了瞬间感,但事实上都是画家在画室中凭自己高超的掌控能力,经过深思熟虑后创作出来的。绝非是一时即兴之作。德加曾表示过,他的作品绝没有什么一时心血来潮的成份,一切都是经过反复考虑的。对表现对象的把握,是来自于对同一对象千百遍的观察和描绘,而不是哪一个偶然的事件。从这种态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德加的特殊之处——他的创作方式其实是相当古典的。与印象派多数画家表现外光下景物的瞬间感和光线感的方式不同,德加是反对在外光下直接面对景物写生创作的。德加的这种创作方式就要求他有更札实的绘画功底和更多辛勤的钻研,这种对深入研究的兴趣和对完美的追求,需要毅力和巨大的诚实,也许这也是古典绘画的教育所赋予德加的特点。

1856年,德加为了进一步的学习,决定到意大利居住和学习,研究意大利的历代杰作。其间,他为祖父创作了一幅精美的肖像《伊莱尔•德加像》(1857年)从这幅油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加所具备的素描能力,和古典主义风格对他的影响。在意大利期间,德加还结识了当时也是自费在意大利学习的古斯塔夫•莫罗。这位后来野兽派大师们的老师和象征主义绘画的重要一员,和德加一样也有很好的素描功力,但他对色彩也十分感兴趣,并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他的这种兴趣和对色粉画的探索都对德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58年,德加开始在佛罗伦萨为他的姑妈一家创作肖像,他先完成草图,后来回到巴黎完成了这件德加一生中创作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贝列里一家》(1858—1862年)。这幅画的描绘技法还是古典式的,但是其中已露出了德加日后独创性的许多端倪。构图上,德加已经开始尝试要打破古典的平衡,画中的男主人挤在左侧的角落里,背对观众,他坐着的扶手椅被画的边框切掉了一边,打破了画面空间的完整感,同时也在试图把观众带入到画面空间之中。而大面积的蓝色墙纸上的朵朵花纹,则赋予了这幅画一种平面感。与描绘人物所采用的画法形成了冲突,但却符合着德加的另一个企图——表现人的真实。这种平面感能很好地映衬画中人物高贵、庄严得有些冷漠的神情。而对蓝色、黄色和黑色的微妙运用,又恰能显现出德加试图表现的这个令人肃然起敬家庭中,所弥漫着的忧郁和焦虑。德加对色彩的兴趣,对人物真实感的捕捉和对打破常规的构图的追求,在德加这张早期的重要作品中都已有所体现了。1859年德加返回巴黎之后,他就在这几方面作了更多的尝试,最终也获得了更加成功的效果。

 在回到巴黎的最初几年,德加尝试过创作历史题材的绘画,比如《斯巴达姑娘们向男青年们挑战》(1860年),《奥尔良城的灾难》(1865年)但这些大幅的历史题材作品不太能直接体现出德加感兴趣的东西。虽然在1865年他的《奥尔良城的灾难》入选了沙龙,并且此后直到1870年,每年他都有作品入选沙龙。但德加的作品中当代人物的肖像还很多,而且他的作品越来越倾向于表现现代生活,直至最终德加放弃了历史画的创作。从1863年左右德加就开始表现赛马这种典型的现代公共生活的题材。与方丹•拉图尔和马奈等具有革新意识的画家们的结识,对德加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德加和他们一起参加在盖尔布瓦咖啡馆的聚会,以他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风度教养而受到尊重,也因为他的固执己见和尖酸刻薄而出名。由于参加沙龙展览所遭到的种种限制,终于在1870年,德加彻底放弃了沙龙,积极参加印象派的画展。1870年的普法战争和随后的巴黎公社起义打断了德加的创作。普法战争中,他加入了国民自卫队,当了炮兵。巴黎公社期间他离开了巴黎,但他对政府镇压群众的作法一直十分不满。1870年他创作了《歌剧院乐队》一画,这幅画的构图很大胆,正中间描绘了舞台下乐池中的乐手们,并且第一次出现了芭蕾舞女的形象。但这些舞女的形象在这幅画中只有身体,头部被切掉了,充满了一种片断感。舞女们轻盈的腿和纱裙与乐手们拥在一起的黑色衣服和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此以后,歌舞剧院中的场景成为德加作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借助于歌舞剧院中舞女们表演、排练的场面,德加成功地表现出了人的肢体在运动、休憩的各种姿态中丰富的变化,和纺织品美丽轻盈的质感。当这些丰富的内容在德加强大的素描功力下,借助于丰富的色彩和光线的变化而呈现出来时,一幅幅杰作便产生了。德加作为一位现代生活伟大的观察者和表现者的大师形象,也凸现了出来。

《歌剧院的门厅》(1872年)是一幅油画,表现在教师指导下排练的场面。利用镜子和门,画家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复杂的空间,但空间中众多人物的组织却使得画面非常协调、统一。《舞蹈课》(1873年)是一幅著名的作品,从更加不经意的角度表现了排练的场面。前景的两个舞女一个在抓背,另一个持扇,都背对观众,中景是正在接受指导的几个女孩和一位著名的教师,远景是各种姿态的正在休息的舞女和她们的母亲。倾斜的地板条纹和一面大镜子扩展了空间,人物的各种姿态和前景中的小狗、喷壶都加强了真实感和瞬间感。观众仿佛和德加一起,成为了这个真实场景中的一个闯入者,得以一窥排练厅中的场面。《舞台上的舞者》(1876年)是一幅色粉画,表现了舞台上一位正在单脚跳跃的女演员,色粉造成的独特光晕较果,让舞者仿佛置身于一束通透的光亮之中,对肢体动态的表现和光色的奇妙变化,使人似能听到音乐的节奏,看到演员的一个个动作,这与画面左上角一个站立的黑衣男人的静止形象形成了一动一静的对比,增强了一种梦幻般的冲突感。

在德加后来的创作中,色粉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粉彩更适于快速作画,也比油画更易于修改,这特别适合德加用它来表现瞬间的片断,再加以反复加工。后来德加尝试运用不同颜料和介质混合使用的新效果,让层层颜色叠加、交织在一起,形成丰富的中间色调,画面产生了一种极为丰美复杂的色彩变化。可以说,德加的一些作品,特别是中后期和许多的作品,充分证明,德加不仅是一位素描大师,也是一位色彩的大师。比如《女高音》(1878年),《后台的舞者》(1880年),《烫衣女工》(1880年),《女帽店》(1882年),《浴后》(1883年),《舞台上的芭蕾舞者》(1883年),《舞台风光》(1885年),《浅浴盆中的女子》(1885年)等许多作品,都是极为精彩的色粉画佳作。《浴盆》(1886年)也是一幅色粉画,构图简洁而特别,桌子的一部分几乎与画框平行,桌子前方是蹲在盆中的浴女的背影,仿佛近距离俯视的结果,这样的构图又一次体现出了德加表现真实感的直率和勇气。就象他说的,一个场景要象从钥匙孔中看到的一般。也许只有这样的场景才能自然而真实,焕发出一种偶发性的美感。

赛马是另一个德加用来表现运动和色彩变化的重要题材。德加往往会截取一个片断,用富于变化的构图来表现赛马中人的技巧和马的力量。但同时他的观察视角都是不规则的,充满瞬间感。这一方面表达了赛马本身的运动感,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现代生活中,喧哗热闹的公共生活空间的短暂性和虚幻性。这种视角是之前的画家们所不曾具有的,也是德加舞女等题材的作品中同样充分体现出来的东西。作为一个敏感的艺术家,德加成功地捕捉和把握住了巴黎的浮华生活中喧器热闹的光影变化,并直接了当地表现出了这种光彩的虚幻性。他作品中现代生活的这种真实感和虚幻性的冲突,被如此准确地呈现了出来,至今看来仍让人动容。《苦艾酒》(1876年),是一幅在德加生前就极为著名的油画,表现的正是现代生活中的人在这种冲突中挣扎、疲惫乃至麻木的状态。洗衣妇是另一个德加选择的题材,表现的仍是人体的动态和纺织品的质感。或许德加并无意在这样的作品中添加对于这些人物的同情或怜悯,但因为他对对象的观察和理解是如此的准确,表现得又是这么生动而坦率,所以就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极为真切动人的力量。

晚年,德加的视力严重衰退,几乎不能作画。但他创作了许多小型的雕塑,主题还是舞者、马或浴女。这些雕塑一如他的绘画作品,也是对动态和瞬间真实感不懈追求的产物,是印象派雕塑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