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徐聪慧:王华祥变形记

时间: 2014.1.28

鸭池河,乌江的上游支流,位于贵州省境内。鸭池河的一侧是悬崖峭壁,万丈砺刃,另一侧的山谷里分布着一些村镇,1962年的一天,就在河边的一个茅草屋里,一个名叫王华祥的孩子降生了。

幼年的王华祥,就是在这天然的美景中快乐的成长。鸭池河两岸一年四季树木常青,到了雨季,河水更是产生了由绿而黄的奇妙交替。雨季的河水流量是平常的几倍,河水湍急,河面宽阔,不论是多高的树木还是多大的石头,也不论是多壮的牛和多有智慧的人,都能被滚滚的河水所吞没。面对自然,人是那样的渺小,生命也是那样的脆弱。对自然的恐惧使他感到又危险又刺激,同时也带给他一种挑战。神奇的自然变化和大自然带来的强烈震撼,让王华祥触摸到了生命的气息,也体味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这样的生态环境的浸润.为以后成了艺术家的王华样积累了宝贵的视觉经验,也影响到了他对人生的价值判断。

那时候,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里,偶尔看到一张色彩鲜艳的日历画,就能让他兴奋很久。每次他都要赤足走上2个多小时从山谷里爬到山顶的那个距他居住的村子有十几公里的小镇,为的是能花上两毛钱买上一本连环画,还有小镇上的那些塑料制品、印花布都对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被迷住了。后来,他便经常在作业本上画画,练手。由于画的好,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都是他一手包办。在王华祥高中的时候,国家恢复了高考,中专、大学都开始招生,他的一位亲戚建议他去报考贵州艺校。但是,那时候对于王华祥来说,对画画只是单纯的喜欢,并不知道该如何去考试,有人建议他去找中学里的田世信老师拜师学艺,在跟田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王华祥顺利的考上了贵州艺校。再来说一下这位田世信老师,他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当时他正下放在王华祥所在的那个中学执教,他对于王华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绘画的启蒙,更多的是对于艺术及做人的态度的影响。

进入艺校之后,王华祥那时候并不清楚什么画对什么画,对于学习什么专业完全没有概念,他并不清楚这些专业之间有什么区别,后来,还是田老师建议他跟蒲国昌老师学习版画,因为蒲老师的素描很厉害。这位蒲老师也是在中央美院毕业的,接受的是正统的学院教育,他和田老师学习的都是苏派素描,写实的功底很深厚,正是得益于这两位老师的教导,才让王华祥的绘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打下了扎实的素描基本功,这些使他终身受益。蒲老师的思想很新,极具现代意识,介绍了很多国外的现代流派和名家给学生,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新鲜思想一股脑的涌了进来,这让正处在学生时期的王华祥,吸收、理解了大量的现代艺术,并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毕业作品《风》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美展的优秀奖,19岁的王华祥成为了最年轻的获奖者。

毕业后,王华祥被分到了一所中学当老师,学校里的职工有很多都是中年的妇女,很积极的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可是因为他的学历只是中专毕业,很多人都不愿意把姑娘嫁给他,有一位亲戚说:  “你如果能考上大学,我就把女儿嫁给你”。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王华祥,他便决定考大学,报了个补习班去学习文化课,第一年报考中央美院落榜了,他很不服气.第二年接着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华祥顺利的考入了中央美院的版画系,开始了另一段学生生涯。

在央美上学期间,由于素描画得好,经常有外系的老师带着学生来参观。随着时间一长,新鲜感渐渐消去,王华祥越来越发现这里的学术气氛比较沉闷,对于苏派的那一套教学体系很不适应,现实中发现许多与自己想象中格格不入的东西,一股叛逆的情绪油然而生,逐渐的变成了一个“愤青”。王华祥开始大量读书和进行艺术实验,那时候版并不为很多人看好,他决定用自己的能力证明版画的独特价值和魅力,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对技术的探索,终于创造出了技术含量很高的版画品种——无主板套色木刻。他用这种技术创作的毕业作品《贵州人》系列获得了全国美展的金奖,那一年,他26岁。著名的油画作品《父亲》获奖那年,它的作者罗中立26岁,那时的王华祥曾暗暗下定决心,等我26岁的时候,我也要像他一样。现在,这个预言实现了,是偶然,却也是一种必然。凭借着《贵州人》的成功,王华祥在毕业之后顺利留校,成为版画系的一名讲师,开始了与艺术同样热衷的教育事业,期间进行了很多的素描教学创作实验,1993年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将错就错》,这是他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创作实验心得,介绍了自己重结构形体、轻比例明暗和局部绘画的方法。这本书在圈子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出版者曹宝泉先生曾预言此书的出版“将是对素描与教学的一大贡献”。后来的实际印证了他的这句话。当时正处在新旧交替的一个阶段,很多人尤其是青年学子,都处在一个迷茫的境况中,这本书的适时出现极大地满足了许多人的精神需求。院内外师长和同行的承认让王华祥感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便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素描教学工作中去,掀起了一股素描热。后来,在一次研讨会上,王华祥对央美的素描教学提出了质疑,这引起了一些领导的不满,认为他提出的一些观点也只是哗众取宠,他的教学思想遭到了正统学院体制拥护者的强烈抵触,一夜之间,王华祥由榜样人物变成了反面人物。他感到非常的悲愤和失望,那一段时间,陷入了非常孤独的境地,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偏激,越来越消沉。1997年,他向院里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成为了中央美院历史上第一个主动辞职的人。院里的领导都找他谈话,挽留他,最后,他也就不再坚持,选择了继续留在美院,但是,他的心境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王华祥不再画画,确切地说是不想画画,画不出画,他陷入了痛苦之中。契机出现在1999年,那一年,他去了巴黎,在那待了半年,去了无数次的博物馆,在毕加索的画前凝视良久,心境豁然开朗,决定要继续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教育理想而抗争,要自己办学,贯彻并实践自己的理念,于是,他回国之后,飞地艺术坊正式成立了。

王华祥买下了位于昌平上苑的一个院子,这个院子是一个被遗弃的学校,他着手将这个院子收拾了出来,并进行了一些改造,做成了一个工作室,同时也拥有很大的教学空间。一开始只有十几个学生,后来,由于在这里进修的学生有1 1个都考上了大学,并且还有两个分别考上了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一下子名声大了起来,渐渐地学生也开始多了起来。  “飞地”的学生并不仅限于考前班,更多的是前来进修的青年教师或者是艺术爱好者,王华祥将自己的理念在飞地的教学中加以实践,同时,自己也进入了新的创作阶段,“飞地”是一片自由的乐土,在这里,王华祥教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创作,而不是单纯的技法,“飞地”的学生作品的研究方向已远远超出了考生的界限,其艺术水准甚至连许多美院在校的学生都难以达到。很快,艺术坊的师生作品,成为美术出版社争抢的对象,艺术坊出版的书有:  《飞地观点素描》,《飞地观点速写》,《触摸现实一一王华祥的素描教学》,《飞地艺术坊素描》,  《再识大师》之系列丛书六本,《你和学院的一座桥一一素描》、《你和学院的一座桥一一色彩》、《和毕加索一样多变》等,随着飞地艺术坊的扩大与发展,如今的“飞地”已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机构,它同时还是一个创作实体和私立美术馆,那些毕了业的学生们许多成为了职业艺术家。艺术坊已经有计划地为学员推出展览,出画册并收藏艺术品。艺术坊还要设立画廊,帮助有才华的艺术家卖画,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把他们推向社会和市场。

“飞地”的教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让王华祥重拾信心和对艺术的热爱,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圈也开始越来越“好玩”,他决定结束在上苑的隐居生活,重回圈子。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让王华祥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这一段时间他的艺术事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先后参加了“二十世纪中国大展”、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  “中国现代油画展——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中国之梦”、  “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  “世纪之门一一批评家邀请展”、  “广州艺术三年展”等一系列展览。出版了《中国名家美术指导》、主编《美术文献》素描专集第一期、第二期、策划世纪末书系之《画坛偶像》、  《色界枭雄》、《女娲之灵》、《水墨潮流》等著作。随着创作的深入,王华祥的艺术创作在技术和精神表达上也日趋成熟,而此时,对于圈内日趋抬头的浮夸之风,也很是看不下去。2006年,王华祥在北京举办了名为《整容》的展览。他从美术史大师的经典作品中挪移形象,并进行结构和重置,对这些作品做出了新的阐释,他想整艺术的容,整艺术家的思想的容,整美术圈的浮夸之风的容,展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整容的效果却没有达到,于是,他宁可喜入迷途。2007年,王华祥于北京Ku艺术中心(韩国)举办了名为《喜入迷途》的个展,展览的全部是他作品的草图,展示给大家一个创作的片段,可以说,他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告诉人们创作的重要性。对于王华祥的这些表达,大家并非全部视而不见,只是风气如此,对此,王华祥终于愤怒了,忍无可忍的他在2008年推出了《欲望中国》的一系列作品,一经推出,便炸开了锅,所有人都震惊了,以为王华祥“疯了”。这样的一组作品,满满的都是愤懑与不满,作品中激荡着强烈的情感,展示着人类最本心的欲望。之后,王华祥渐渐趋于平静,很多事开始看开,也看清楚想明白,原来很多以前自己极力想要抗争想要反对的“敌人”,其实都是自己的“亲人”,这是另一种成长,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叛逆期之后,王华祥终于开始回归传统,于是,便有了这组《风往回吹》,柔美的画面,似在婉婉诉说着画家的平复的心境,和一种对未来的美好的期待,寻找人类的本源,寻找未来的方向,历来以风格多变著称的王华祥,这次又变回来了。对于即将要在上海开幕的展览《巨匠一一中国当代艺术的十个案例》,相信我们会看到这个不一样的王华祥,我们会忍不住赞叹,忍不住思索,我们会欣喜,会惊艳。

让我们静静的期待,下一个路口,王华祥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徐聪慧
2010年3月2 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