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武艺日记:中国·敦煌·2010年(3)

时间: 2014.2.25

2010年4月18日  莫高窟

今天晚上坐所长的车去敦煌城里的开口饺子火锅店吃饭,是传统的火锅。我们要了清汤、牛肉、羊肉、豆腐皮、海带等等,涮法与北京没有什么区别。饺子是生的,每个饺子都开着口,放入涮锅煮着煮着饺子的口就合上了。我们点了芹菜羊肉、白菜猪肉、香菇猪肉三种,属芹菜羊肉的最好吃。敦煌人喜欢吃面,开始东北人开的饺子店皮薄馅大,好像满足不了当地人对面的欲望,于是皮加厚,这样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喜爱。

晚饭后去老牛家,见到周红兵、张宇彤两位雕塑系的老师和两位学生班长。他们今天去了榆林窟,称赞给他们解说的讲解员讲得好,就是人太多了,他们四十多人还没看完,别的院校的学生又涌了进来。

这几次晚上坐所长的车回莫高窟,感觉路况熟悉了,路程好像也缩短了。看见白色的小老鼠在横穿公路,所长说这种老鼠圆圆胖胖的,尾巴很长,前腿短,后腿长,夏天晚上开车时要小心躲着它们走。他曾试着抓了几只带回家里养,没过几天,这几只小老鼠趁所长在外开会,都逃之夭夭了。

2010年4月19日  莫高窟

下午,保卫处的张处长给保安们开会,重点强调上班期间禁止喝酒,下班后注意巡视各个洞窟是否锁好,因为以前有工作人员下班后忘锁洞窟门的事情发生,晚7点以后遇陌生人神情慌张的要立即采取措施。处长还说,近来发现个别保安去画店的小卖店借买东西为由,与服务员打情骂俏,如果再有此类事件发生,就要在保卫处内开个小卖部。张处长说,有些保安给领导提意见,说:“你们不让我们喝酒,你们为啥喝?”处长说,一是因为年龄不同,另外最重要的是你们工作在第一线,在执勤期间喝酒,影响不好,而且如果在洞窟巡视,一不小心迷迷糊糊可能就摔下来,如果实在想喝放假时回家好好喝,但上班的头一天也应是禁酒的。另外处长强调,保护陈列中心二楼的西藏文物也要集中精力,因为这些都是珍品,文物价值极高,各班保安必须严格服从班长的命令。每年到了“五一”节游客激增,对安保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保安们都要上洞窟巡视,现在离“五一”还有十来天,正是给保安加强思想教育的时候。张处长说他原先当兵时还允许喝啤酒,后来部队严令禁酒,首长可以喝些红酒、啤酒,战士们只允许喝饮料。张处长的讲话幽默、风趣,不时引来大家的笑声。保安队共有七名女保安,她们白天在值班室轮换值班,晚11点以后换男保安。保卫处的会议室设备先进,有大型的投影仪,处长面前是笔记本电脑和麦克风。

这几天莫高山庄只住我一个人,下午来了一群山西客人,嗓门特别大,他们从新疆过来,明早出发。晚饭后他们在房间里开始搓麻将,不时传来“稀里哗啦”及男男女女的吆喝声。

前天中午,在莫高餐厅意外遇见黄华三、高毅夫妇及高毅的父亲和妹妹。我曾见过高毅画他父亲的水墨写生,真是形神兼备。

2010年4月20日  莫高窟

今天是夏时制第一天,敦煌的气温又降了下来。早晨将前些天脱掉的秋裤和羽绒衣又重新穿上。天空阴沉沉的,远处的三危山的山尖全是雾蒙蒙的,上午一直滴着小雨,时下时停,到了午后下起了小雪,风拥着雪花直往人的脸上扑。晚上雪停了,但还是冷飕飕的。这儿的晚上9点天才全黑,早晨天亮得也早。刚才散步到研究院的家属区,看见樊锦诗院长拿着报纸去办公室。

沙州市场的小吃好像不如从前,肉夹饼的味道也很一般,也许是没放尖椒的缘故,但这儿的饼大肉多。北京有几家陕西馆子,肉夹馍的味道不错,但饼小,价钱都是一个五元。

上次来住在敦煌博物馆西边的天河宾馆,前天我走到这儿向里望了望,宾馆重新装修了。我绕到它后面的小街道,看到那家牛肉面馆还在。2007年来时,每天早饭都在这家吃,当地人吃面,往里放很多的辣椒油,有些小孩也喜欢这样吃,整个面碗红红的。马千里的早餐都是李茹在家做的牛肉面,儿子已习惯了妈妈做饭的口味,既好吃又卫生,老马夫妇则是出去吃早点。莫高餐厅的早餐一份六元,有两个小花卷、一碗粥、一个煎蛋、一小盘咸菜,粥和咸菜分别是两元,煎蛋一元,花卷每个五角。有时吃早餐的人不停地边抱怨饭费贵,边喊服务员再上两个煎蛋。

昨晚陈琦、海涛夫妇来访。在电脑中看了他们对254窟进行的十分深入细致的剖析,这源于他们读研期间在此住了一个多月,用素描的方式直接对临原壁画,这个过程是不同寻常的。

中午周红兵、张宇彤请侯所长、马强和我在莫高餐厅吃饭,席间叫上随队的学生班长。学生们似乎对莫高窟很感兴趣,并询问以后毕业来的一些具体事项,所长说现在缺雕塑和美术史专业的。现在看来美院毕业生来敦煌工作几年实乃幸事,感觉能和上学的状态接上,又能好好体会传统,何乐而不为?况且侯所长、马副所长为人宽厚,鼓励大家自由创作,在这样的氛围里只要静下心来,还是会有收获的。连续十几天在莫高餐厅吃饭,我已熟悉了厨师做菜的套路,有些像日本的拉面连锁店,估计是有较为严格的操作程序。

2010年4月23日晚  莫高窟

前天晚上进城住在马强家,他家书柜里有一本介绍日本美术的书,书中讲日本美术的起源、发展,叙述得十分详尽,唯独没有介绍富冈铁斋,对池大雅有所介绍。

现在的敦煌城特别干净,常常看见几个人围在路边的垃圾箱边抽烟,马路上一个小纸屑都没有,这种情形在日本街道上常见。据说现在的市长从天津调来,主抓城市文明建设并取得成效。敦煌虽在中国边远的西部,但名气大,欧美、日本人都不太知道甘肃或兰州,却都知道敦煌。只是敦煌城里的公厕还在收费,外地人五毛,本地人三毛。昨天上午开马强的车回莫高窟,能清晰看到三危山后面的祁连雪山,这道风景是不常出现的,只有在去榆林窟的路上,有着常年不变的亘古的雪山。今天上午我想画这风景,雪山却似有似无,淡得和天空的颜色差不多了。

绵绵的沙漠是可以软化人的,就像醋可以软化卡在嗓子眼里的鱼刺一样。

晚饭在沙州市场的小店要了一碗鸡丝馄饨,又到隔壁买了个肉夹饼。这家的味道浓,饼是脆的,卖饼的小伙子瘦瘦的,文气得很,根本不像厨师,有时特像厨师的人做出的东西并不见得好吃。

2010年4月24日下午6点  莫高窟

昨天夜里就觉得外面刮起了大风,早晨看窗外已是灰蒙蒙一片。侯所长来电话问:“是不是缺衣服?”气温已是零下1度。昨天天晴,但下午已开始起风,这儿的沙尘暴的土腥味没有北京的大,中午沙尘夹着小雨和雪花,滴在衣服上的雨干后是密密麻麻的黄泥点。下午不到6点,停车场上的车只剩下三四辆,天气好的时候要到7点多车场才空。执勤的保安躲到莫高餐厅里,隔着玻璃向外望。马强下午来电话要接我去城里,我说沙尘太大,看明天的天气是否好转。大约在3月中旬,北京也刮起了沙尘暴,早上起来窗帘外面都是红的,像是一出舞台剧。这场沙尘刮到了日本,大阪的天空也同北京一样。

2007年来敦煌是在凌晨从柳园下的车,正赶上沙尘,到敦煌时已是早上,人们用水管或盆水冲刷着门前街道上厚厚的黄沙。昨天祁连雪山的不清晰可能与今天的沙尘到来有关。等风停下来,沙漠的形状又会有新的变化,它每天不停地随风而变的形状,让我原地不动就有种“神游”。的感觉。它时或凸起时或平缓,简直成了“性感的沙漠”……

上次来敦煌我曾让学生一个一个进洞窟,只有一个人在洞窟里才有身临其境之感,十几个人挤在狭小的洞窟里,得到的更多的则是同行人身上的气息。前几天晚上游客们都走光了,莫高窟出奇的静,我忽然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有一种要进城扎进人堆的冲动。此时我特别理解马强毕业回到敦煌后向我说起的感受,白天人多的时候想躲开,晚上没人时却又想往人堆里挤,没有电视,觉得晚饭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特别长,就像是又过了一个上午。

七里镇离敦煌城大约七公里,隶属于青海油田。提到七里镇这名字我会想到“沙里飞”。敦煌人喜欢到这里吃饭,口味多样,味道又冲。敦煌城里的出租车由过去的夏利改成现在的桑塔纳,后车窗下面有红色的电子显示今天是星期几、几月几日、天气等信息。城内的信号灯是三个指示箭头,左拐、直行、右拐。现在出租车都烧天然气,价格是油价的一半,但车的动力偏弱,开到每小时一百公里左右就有些费劲了。

沙州市场的羊杂是炒出来的,没有类似北京的羊杂汤,油大,辣的味道太浓。有一种叫三郎烤馍的食品像蛋糕一样,里面有五香粉和葱花,同样在一个市场,这烤馍的价钱有卖两块五一个,也有卖三块五一个的,大小、烤的颜色都相差无几。

前天在接待处的办公室写生,讲解员们刚刚从洞窟回来,七嘴八舌交流着带游客在洞窟中讲解的得失,这气氛真是好。两位讲解员互相问有关日本的美术史,其中一位问:“镰仓时代是中国的元代吗?”

我抢了一句:“是。”去年春天我就在镰仓住过一段时间。

她说:“对,书上是这么写的。”

一位刚进来的讲解员,马上翻开字典说刚才对一位法国游客的回答不知是否对,得赶紧验证一下。

美术所的几位同事都买了进口车,但保养和维修遇到了难题,保养需要去兰州。按一辆车五千公里保养一次算,开到兰州要一千多公里,就是说在四千公里时就要去兰州了,回来又要一千多公里,那么每次保养间隔期只能在敦煌开上三千公里。在德国我看见在偏僻的山村里有各种品牌汽车的专卖维修店,数量好像比当地的住户还多。

敦煌的人种结构比较复杂,有新疆人的影子,尤其是女人,棕色眼球、蓝灰色眼球的较多,直鼻梁、小薄嘴唇、长脸、高颧骨、棕发。时常在敦煌街上能见到形似洞窟内的菩萨形象的女人,就像在日本街道上可以看到类似浮世绘中人的形象的人,可见这些艺术作品都是以当地人的形象为原型或是不自觉的流露。

看敦煌壁画,越来越觉得宗教精神占据了整个莫高窟的核心,在当时是实用的,是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对敦煌壁画的迷恋更多是现代审美在起作用,就像德累斯顿博物馆的讲解员在谈到拉斐尔的画时说:“是时间将这些画变得严肃起来。”

接待部的罗主任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他给新招来的讲解员授课,课程结束之后要考试,合格的转入正式合同工。他叫大家在考试时不要紧张,重要的是不怯场,大大方方,口齿伶俐,思路清晰。他说最难考的是几个人抓到同一个问题,那么,第一个讲解会占很大优势,后面的人则要遇到一些难度。他提醒学员不要过多讲解壁画背景,因为这样讲下去会越讲越糊涂;专业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学习。罗主任在80年代中期在北外学习,他说那时经常去美院看马强。

这批新讲解员中大部分还真是喜欢这份职业,确切地说是喜欢莫高窟的恬静,作为现在的年轻人,实属不易。考上正式合同工后,院里会派有外语特长的去北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