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刘海平:蒙德里安

时间: 2009.10.29

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一八七二年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1944年在纽约逝世。他成长在一个严格信奉加尔文教的家庭,父亲是业余画家,叔父是职业艺术家。良好的家庭教育给了他直接的艺术启迪。二十岁时,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的皇家艺术学院,是一名勤奋优秀的学生。二十出头的时候,蒙德里安就成为了荷兰当时新一代的重要画家。他的早期绘画从学院派写实主义起步,受到过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风格影响。从一开始,对于形体构成因素的偏爱,便在其画中清楚地反映了出来。

早期,他主要画阿姆斯特丹周围的风景。他的画风直率,笔法非常肯定,但却柔和优美。颜色以灰和暗绿为主。从中可以看出荷兰风景画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凡高的影响。1903年,他在荷兰信奉天主教的农村地区住了很长时间,给他的绘画打开了新的视野。1908年,他彻底改变了画风,颜色有了光泽,淡紫色渐渐消失,浅蓝色、白色、玫瑰色、金黄色开始自由驰骋。那时,他对宗教问题着迷。几年之后,大约是1909年,蒙德里安对“通神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年五月,他正式加入了“荷兰通神论者协会”。该协会的教义神秘,在对艺术的理解上充满神秘和象征的色彩。受通神论的影响,蒙德里安的艺术逐渐脱离自然外形,转而追求某种深层的内在精神表达。

这幅作于1910—1911年的三联画《进化》,可以说是一幅通神论的祭坛画。画中人物处于恍惚的状态,似乎获得了某种精神的启示。画面以蓝色为主调。独特的造型和对比鲜明的色彩使画面发散出患惑人心的力量。但该画并没有表现出蒙德里安所关注的“精神的缓慢成长(或进化)”,这使他意识到了更新绘画语言的必要性。

1911年,蒙德里安在巴黎第一次看到了立体主义作品,受到非常深刻的影响。于是,他在12月离开阿姆斯特丹来到巴黎,投身到分析立体主义绘画的探索之中。立体派忽略自然物象的如实描绘,强调画面的形体构成。这样的表现,在他看来很适于揭示自然的内在本质。他开始抛弃现实世界的复杂细节,回归原始的颜色和线条。画出了对确定主题进行不断抽象化的组画——著名的《树》系列。这些作品虽然高度抽象,但并不是纯粹的抽象画。尽管自然的物象几乎消失,但仍有物象的线索保留下来。需要指出的是,他绘画的核心并不是抽象,而是某种内在的精神性追求。

在《红树》中,他将野兽派的色彩与新艺术运动的曲线图案融合在了一起。主要受到凡高和野兽派画风影响。画面以曲折跳跃的线条和趋于平面的树形传达出某种象征性和表现性意味。但逐渐地,在关于树的作品中,如《灰树》,可以看到越来越清晰的立体主义影响,画面的构成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树的个别特征已被抹去,我们见到的是高度抽象化的图形。但深色的枝干在中性的灰绿色小碎面中,依然显示出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在《开花的苹果树》中,主题依然是树,但几乎已走到了纯抽象的边缘。树的基本形态已消失在了黑色线条的网格之中。这种网格的结构,在蒙德里安以后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

尽管蒙德里安这一时期的艺术处于立体主义的影响下,但其作品仍然显示出了他自己的独特个性。可以说,他是立体派的“发扬者”,而不是模仿者。在一战的四年半中,他继续探索抽象绘画,并在1915年画出了具有横、直线节奏的《海堤》组画,又被称作《加号与减号的构成》。这组画,有一种宁静的、不带感情因素的美。海面重复的波浪,以及波光的闪烁变化,被提炼为由水平和垂直的短线交叉而成的十字形,朝着上下左右连续地排列。线的长短不一;排列的密度及画面的色调也相应地起着变化。传统的透视法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空间概念。自然的形体被简化为抽象的符号,成为形式语言,但画面仍然保留有立体派椭圆形构图的痕迹。他这样写道,“看着大海、天空和星星,我通过大量的十字形来表现它们。自然的伟大深深打动了我,我试图表达那种浩瀚辽阔、宁静与和谐……但是,我感到我仍然象一个印象派画家那样,表现的是某种特殊的感受,而不是真正的现实。” 他的所谓“真正的现实”,是指隐藏在自然表象之下的“纯粹实在”。对于热衷通神论的蒙德里安来说,自然界的一切物象都有其潜在的“纯粹实在”。虽然自然物外观各有差异,然而其实质却是相通的。画家的任务就是在画中把那隐秘的纯粹实在和普遍的相通性揭示出来。

他认为,“立体派没有从自己的发现里引申出逻辑的结论。没有把抽象发展到它的最后目的—— ‘纯粹实在’的表达。这种‘纯粹实在’只能通过纯粹造型来达到,而这种纯粹造型又本质上不应受到主观感情和表象的制约。”很快,蒙德里安便彻底摆脱了立体主义的引导,走向了他以后一直为之沉迷的新造型主义。他转向纯抽象的方向,简化和提炼画面的那些抽象元素。一步一步地排除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所有曲线的痕迹都消逝殆尽了,直线统帅了画面。

蒙德里安将他的新型绘画称作“新造型主义”,并专门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诠释这个名词。他是从荷兰数学家、哲学家苏恩梅克尔那里借用的这一术语。苏恩梅克尔认为大自然“虽然在变化中显得活泼任性,但基本上是以造型的规律性来起作用的。”关于造型的规律,他指出,自然中相互对立的一对对要素,如积极与消极、男性与女性、空间与时间、黑暗与光明,等等,都可以被简化、压缩为水平线和垂线。 在他看来,这两种线与宇宙的力量是相通的——垂线与太阳的照射有联系,水平线则与地球绕太阳的不变运行相关联。苏恩梅克尔对色彩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仅有三种原色存在,而三原色均具有象征的意义——黄色象征阳光的四射运动,蓝色象征着天空的无限延展,红色则是中性和搭配色,是“黄和蓝在晨曦时的细语交谈”。

在蒙德里安看来,新造型主义比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优越,因为它使艺术超越个人。蒙德里安的主要宗旨便是在艺术中消除自我。艺术所表达的东西,应是艺术家对其所处世界的不自觉的反应,是存在于我们所有人心灵深处的宇宙之力。新造型主义艺术的宗旨,便是获得和谐与平衡;失去和谐与平衡便会产生悲剧,而这是“对人类的诅咒”。从而,蒙德里安的艺术必然显示出一种乌托邦的色彩,正如他所说:“新的观看方式……犹如其导向新的艺术那样,必须导向一种新的社会;一种即物质与精神兼具的社会,一种和谐而平衡的社会。”他的绘画,提供了这—宇宙和谐的完美范例。它们平衡、有序,乐观,展示了非躁动的、宁静而清澈的人类本性。蒙德里安说,“在充满生机的抽象的现实中”, “新的人类发展已超出了怀旧、愉悦、狂喜、悲伤、恐惧等感情的作用范围:美使感情永恒,而这些情感被表现得纯净而清澈。”

苏恩梅克尔的思想,对于蒙德里安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它提供了所有其他抽象艺术的先驱者都未能发现的东西,即一种给一幅画赋予精神意义的途径,一种与外在世界毫无瓜葛的途径。精神可以“通过纯造型的因素,诸如原色,以及黑暗与光明、水平线与垂线的对比,而得到最佳的表达。” 抽象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性,使它与装饰图案迥然不同,这也是作品自身固有的特质。蒙德里安用了一两年时间,把这些思想运用于他自己的绘画实验,创造了独特的几何抽象的绘画语言。他排除了所有的曲线而起用直线。他把有色的长方形置于白底上,并以一种覆盖整个画面的直线网格把它们框起来。到1921年,他最终发展出那种简化和提炼到极致的几何抽象图式:三种原色、三种非色(黑、白、灰),以及“水平线——垂线”的网格结构。通过这种图式,蒙德里安寻求诸视觉要素之间的绝对平衡。其作品的每一构成要素都经过精心推敲,被谨慎安排在适当位置,显得恰到好处。

1930年,蒙德里安离开巴黎来到伦敦。这幅作于1930年的《红、黄、蓝的构成》是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里,除了三原色之外,再无其他色彩;除了垂直线和水平线之外,再无其他线条;除了直角与方块,再无其他形状。巧妙的分割与组合,使平面抽象成为一个有节奏、有动感的画面,从而实现了他的几何抽象原则,“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和直角(水平与垂直)、三原色(红黄蓝)和三个非色素(白、灰、黑)。这些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相互结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蒙德里安认为垂直线和平行线组成的几何形体是艺术形式最基本的要素,唯有几何形体才最合适表现"纯粹实在",他希望用这些基本要素和最纯粹的色彩,创造出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创造这种平衡艺术的思想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经过一次大战,社会普遍处于不安状态,或许他希望创造这类宁静平衡的艺术,来安慰人们不安的心灵。

1940年由于二战烽火的波及,蒙德里安逃往美国,在纽约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四年。纽约,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以其特有的繁华深深吸引着蒙德里安:那整齐严谨的街道布局、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充满活力的舞厅和爵土乐队,以及夜幕下流光溢彩、闪烁变幻的灯光……它们既与其绘画有着某种内在的相通性,又洋溢着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精神。于是,他的作品开始发生变化。黑色网格和大的色块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由无数小色块组成的彩线结构和跳跃在其间的小块面。它们快乐、明亮,生机勃勃且充满音乐感。《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在纽约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其一生中最后一件完成的作品,它明显地反映出现代都市的新气息。依然是直线,但不是冷峻严肃的黑色界线,而是活泼跳动的彩色界线。依然是原色,但不再受到黑线的约束。这幅画比以往任何一件作品更为明快和亮丽。它既是充满节奏感的爵士乐,又仿佛夜幕下办公楼及街道上不灭灯光的纵横闪烁。这是蒙德里安艺术生涯的最后一个新发展。1944年2月,他因严重肺炎而去世。得知二战胜利而创作的《胜利爵士乐》也末能完成。但还是体现出了一种新的生活愿望。

有评论家说,“蒙德里安的绘画不仅是形式的试验——象任何纯艺术作品一样,它也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成就。它是精神观念或态度的崇高表现;是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均衡;是对立元素之间的平衡。” 而且蒙德里安以精神性追求为核心的绘画,并没有与客观自然隔离开来。对蒙德里安来说,精神与物质是相通的。他认为,“将心灵与生活连结起来的纽带并未割断”他的作品不是对真正现实生活的否定,相反,是物——心的两重性的和谐。”他以其独特的“水平线——垂直线”和原色、黑色组合的极简绘画样式,将现代抽象绘画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蒙德里安一生的作品,清楚地展示了他从写实主义到几何抽象主义的一次次努力和一次次成就。这是一个目标明确、永远精进的漫长历程。他如此坚持不懈地运用他的新造型主义原则,以致于他的名字已与新造型主义融为一体了。

 在一些文章中,蒙德里安总是被赋予"冷抽象"这三个字然后被匆匆带过。实际上蒙德里安对当代抽象艺术、建筑和设计的影响远远大于他同时期的很多艺术家。从20世纪初开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设计要为大众服务,要为批量化大工业生产服务。在德国,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成立了。它的探索,在思维上、方法上和形式上对设计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改变了过去设计的内涵和本质。这期间,在荷兰产生了“风格派”,代表人物是发起者杜斯博格,他和蒙德里安于1917年创办了《风格》杂志。如同德国的包豪斯一样,“风格派”确立一个艺术创作和设计的明确目的,强调艺术家、设计师的合作,强调联合基础上的个人发展,强调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平衡。蒙德里安总是在寻求一种和谐,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敢于用艺术建构未来生活的人。他从具象的描绘到运用弧线进行简化、到最终用横竖线的格子象征他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感受,自己的艺术特点极为鲜明。他对我们的最大贡献是他的风格派理念对生活设计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