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览版块导言

时间: 2015.4.22

一、新学启蒙(1900—1949)

清末民初,国门打开,西学引入,促成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巨变。在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有李铁夫、周湘、李叔同、郑锦、李毅士、丰子恺、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樑、林文铮等一大批著名美术教育家,草创并建立了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他们追求五四以来爱国知识分子的“民主”与“科学”理想,将西方的学院美术教育思想与方法引进中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核心思想。

西方科学主义思潮进入到美术领域,导致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兴起,引发了西画三学(透视、解剖、色彩)在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中的普及,产生了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达方式。中国人在对西方绘画的研习借鉴中,创作出具有三度空间感的“真实”绘画,对西方写实油画的认识逐渐从技术层面深入到文化层面,将油画发展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视觉艺术样式,一种新的观看时尚。与西方政治、经济等西学东渐的路径一致,西方写实绘画及其教育体系是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进入中国的,从宫廷画家到上层知识分子,油画逐渐传播并渗透到普通市民和社会底层,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参与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大众化进程。

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北京美术学校成立于1918年4月15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设立中画系、西画系与图案系,西洋画(油画)教育由此展开。1926年林风眠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邀请法国画家克罗多(1892—1982)任西画系主任教授,至1946年徐悲鸿掌校时的绘画科分为国画组、西画组,油画教育始终是核心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新学启蒙”以清末民初油画肖像画为起始,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的20世纪前半叶的一些重要作品,其中有留日归国的李叔同创作的《半裸女像》,有第一位留学英国归国的李毅士的《王梦白像》、第一位留学法国归国的吴法鼎的《旗装女人像》,还有留法画家常书鸿、雕塑家王临乙,以及卫天霖、徐悲鸿、张安治、吴作人、孙宗慰、李瑞年、宋步云、齐振杞、艾中信、李宗津、冯法祀等重要画家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写实绘画与中国文化、现实相遇后早期中国油画的演进轨迹。前辈艺术家在艰难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在诸多限制的文化空间中,发展了具有东方美学气质的中国油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继承。

二、国家叙事(1949—1976)

1949年9月,来自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华北联合革命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同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合并,1950年1月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指引下,在徐悲鸿、江丰等人的推动下,中央美术学院积极推进新中国美术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为主体,构建新中国的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这种国家叙事,不仅包括革命历史题材,也包括英雄形象的塑造、社会主义劳动建设、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油画也在中国美术的诸种形态中被赋予了展现大国气象,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1953年9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以及周扬,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中央美院教师创作的美术作品,毛泽东在看到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时,非常高兴。《开国大典》代表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与创作的坚定基调,这就是立足传统、深入生活,展现新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也是新中国油画教育和创作所追求的清新质朴、奋发向上的泱泱大国气度与中西融合、推陈出新的学术方向。

以国立北平艺专多年的艺术教育经验和解放区美术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经验相结合,中央美术学院探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和教学的开端,使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入人心。此前,“北平艺专只有构图课,没有创作课。”(靳尚谊语)“此后创作课列入教学计划定为制度。”(罗工柳语)。艺术创作面向人民、面向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的确立,深刻地影响到中央美院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确立了中央美院的油画教育和创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中央美院的历代油画家,富有社会责任感与审美自觉,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与时代同行,将中国油画的学术传统薪火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为主体,沿着中西融合的道路发展,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的基础训练和主题性创作最为突出,在油画教育正规化,向苏联油画学习的进程中,积极探索中国油画的特色。中央美院为国内各高等美术学校和创作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油画家和教育家,推动了中国油画主流形态的形成与完善,涌现了一大批20世纪中国油画史上的代表性作品。

三、本体精研(1977—199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对外开放与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结构与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美术走出了相对封闭的传统体制,在一个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展开了新时期中国美术的创作潮流,特别是中国油画,涌现了许多在思想内涵与形式语言是都锐意求新、反映时代进步的优秀作品。

在80年代新潮美术的激进潮流中,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坚定“艺术为人民”的理想,坚持艺术语言的研究探索,坚信只有不断提升艺术表现的质量和品格,才能在艺术史上获得应有的价值。在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等著名油画家的引领下,有关西方油画史上的新古典主义研究和现代油画语言研究,成为中央美院中青年油画家持续关注的学术课题,涌现了一批新时期重要的青年画家和优秀作品,在保持艺术与现实的密切关联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油画的品格与气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央美院油画家在创作中转向更为日常化、生活化的图像表达。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迅速,物质生活的改变成为民众关注的重心,个人的利益诉求和表达,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有关艺术家创作中的个人性,以及当代艺术对于个体经验和价值观的重视,使得中央美院油画家创作中的“人民性”在90年代后期发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批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中青年油画家。在艺术的视觉表达方式上,大多数中央美院油画家坚持了写实性的艺术方法,但是更为广泛地借鉴了国外绘画艺术的多样化表达方式,特别是将当代艺术观念与写实语言相结合,使作品获得了贴近现实而又具有思想深度的极具表现力的视觉力量。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如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钟涵、杜键、袁运生、陈丹青、朝戈、杨飞云、王沂东、孙为民、沈加蔚、刘小东、毛焰、赵半荻、周向林等人的油画,已经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美术史中的代表性作品。

四、当代关切(2000—2014)

中国近现代美术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美术发展过程的独特性,和独特的多元文化价值。除了它所特有的注重主题性与思想性的意识形态特征,也有其独立的艺术语言的发展轨迹。中央美院油画系教师的创作重心,始终与20世纪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社会转折与事件相关联,不仅关注人民群众在每一历史发展的重大时期的集体表现,同时也从微观角度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进入新世纪,中央美院的油画教师世代交替,油画教学和学术研究所面临的课题也有很大不同。但是,现任油画系的教师仍然是中国美术院校中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在中国油画起伏激荡的学术思潮中,这个群体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立足于创作和教学,正视困难,解决问题。新世纪以来的艺术成果证明了中央美院前辈油画家所开创的学术传统,在现在和未来仍然富于生命力。

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在油画学科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引进与培养、中青年教师扶持奖励等方面给予充分重视,以各种方式在社会公共层面扩大油画艺术的传播,重塑中央美院造型艺术和油画系的学术影响力。面对当代文化格局做出积极的实践和改革,呈现中国油画在新时期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推动中国艺术和人文建设,增强民族文化素质。

这一部分展出的作品,既有中央美院著名老教授的创新之作,也有油画系、壁画系、版画系、基础部、附中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探索之作,还有中央美院历年毕业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法非常多样,展示了当代油画家广阔的文化视野,但同时保持了对当代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实和人的心理状态,作出了丰富的表现。这些作品的表现方法与语言形态,涉及印象、表现、超写实、超现实等,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写实主义来涵括,称之为“具像油画”更为贴切,这将成为在写实油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油画“新常态”。

五、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

百年来中国油画向西方借鉴学习的过程中,直面西方油画的欣赏和临摹成为中国油画家宝贵的艺术体验。作为油画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历年来踏访国内外众多博物馆和美术机构,在饱览名作的同时,也临摹了许多西方(包括前苏联)具象油画的代表作。比较重要的有1950年代留学苏联的教师与学生在特列恰柯夫画廊、列宾美术学院的临摹,1980年代在北京对若干重要的外国美术展览如《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1978)、《哈默藏画500年名作原作展》(1982)等展览的作品临摹。通过对经典艺术的认真研究和临摹,中央美院教师对欧洲古典主义、法国印象主义、苏联写实绘画等获得了珍贵的视觉感受与技法体会,这些视觉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央美院的油画教学和创作。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部分,这里选展的数十幅作品,为首次在上海展出,观众可以从中见出外国油画艺术对中国油画的多样化影响,也可以见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以临摹的方法对西方油画精髓的深入探索与研究。

六、写生与素描

当代具象绘画的对象与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从新中国美术主要表现室外公共空间劳动人民火热的生活和英雄模范形象,转向表现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物,近年来也转向室内空间与梦幻空间的想象性表现。这反映出当代具象绘画从现实生活向人的心理活动的转型,画面空间与人物组合更为复杂,意义更加多元和暧昧。这要求艺术家在具象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必须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入的观察和理解,而素描写生则是油画家对现实生活观察、理解与主观表达的最重要的训练。

这里展出的二十多幅作品主要是中央美术学院历年来的教师与学生的素描写生,也可以说是比较长期的深入的写生,它们大部分是比较完整的课堂作业,也有部分是为创作而收集的形象,还有少量是在写生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构图,可以说,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深入感受和理解中央美术学院的具象油画创作。这些素描既反映了中央美院深厚的教学基础,也反映了师生对素描与创作关系的高度重视和独特理解,也生动地阐释了“写生”与“写实”的观念,绝非对写生对象的机械摹拟。美国视觉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形式的精确不是偶然的细节的记录,既然达到“肖似”意味着表达出紧要的特征,那就要求画家对于那些特征必须有所理解。一切摹写都是视觉性的解释,达•芬奇的科学性素描之所以杰出,是由于他彻底理解他所描绘的事物之构造与功能,同时又懂得以最大限度的清晰度去组织复杂的知觉图样,具象油画的魅力正是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之上而又融入了画家的独特才情与主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