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闫龙娇:回归自我,回归“原始”,《隐于水中》创作自述

时间: 2015.5.18

《隐于水中Back to where you came from》作品灵感来源于“进化”,从原始到复杂,但复杂并不代表高级,最终我们还是从潜意识中渴望简单、原始的回归。人类经常性会思考生命的起源,终结归于何处。高更的《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where’d we come from来自更“高等”的存在,只是现在大多数人“遗忘”了 ;where’ll we go每个人的自由意识(free will)决定自己的去处 ;what are we本质是永恒的存在,无所不知的意识,组成人生。通过对历史,对别人人生的观察,我们似乎也能对自己生命的轨迹有大致的方向。唯一能看到的是我们已知的和正在经历的事情,而影片运用隐喻的表现手法要表现的是既存在后,个人生理心理的“进化”,潜意识的欲望。

片中主要元素:女性,水,鱼。女性的全身涂白是对身份的模糊,它既可代表社会具备繁衍特性的女性群体,也代表任何一个生命,自始至终,女人并没有语言表述,而是使用肢体语言表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欲望的转变过程,直到回归。人就是鱼,来源于水,经历从水中到陆地,在嘈杂的环境中感受窒息与挣扎,最终抵挡不住原始的欲望,于是倾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回到让自己宁静的水源中。鱼是在艺术电影的典型形象的存在,它本身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鱼的元素很¬¬超现实,多数它代表轮回、繁衍与性欲等,这些元素既能统一,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衍化引申成其他的象征符号。

女人的形象灵感来自日本舞踏,它让舞者发现自身的黑暗面,并通过肢体的扭曲表现出来。舞蹈的动作基本是根据对生活的感知,并扩大化。这与我的最初构思不谋而合,用涂白的女人体与鱼的关系隐喻生命需要不停对自我欲望的剖析、探索,回归于本我,回归于“原始”是一件自然而正确的选择。

电影是美学机器,首先电影是工业产物,但又提出了关于人类学和哲学的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在研究电影的时候,可以通过电影思考人,通过人类学思考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展现美学和社会学,也影射精神的古老性。经过几年对电影的理解与思考,我更愿意从精神方面来研究电影,人类精神的投射与认同,通过隐喻的表现手法,创造化身和对现实的模拟,让大众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对自我的分析更充分,埃德加•莫兰说:只有充满想像的真实才会从现实中脱颖而出,因为想像把质地和厚度赋予真实,从而使其固化或物化。因此我们才要研究电影的开放系统和多维文化、社会系统之间是怎么样衔接和如何循环。而隐喻这一重要的表现手法在电影中的应用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电影深层内涵的表现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对于影像艺术的创新性与实验性期待更多的探索。

闫龙娇

2012年6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电影与影像艺术系实验电影工作室,获学士学位。

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影像创作专业,获硕士学位,导师王水泊。

毕业作品《隐于水中》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