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范迪安:伍必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是他的创作动力

时间: 2017.1.18

作为著名版画艺术家,伍必端的许多作品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创作的《毛主席像》,就是以吸收了民间年画风格的版画形式表现共和国领袖的创举;1976年他的素描《周总理画像》和1979年的版画《朋友、亲人、领袖》,在当时“怀念总理”的社会情境中,曾引起巨大的心理共鸣而广为传播;1984年他的纸版画《葵花地》以清新的艺术格调反映了改革开放的生活新气象;还有他为小说《铁流》《恰巴耶夫》所作的插图,也堪称文学插图的经典,塑造的人物形象让人记忆犹新⋯.但是,在这次为伍必端举办个人展览——也是他的首次回顾性个展之际,所整理出来的作品却远不止大家所熟知的那些代表作,包括素描、速写、漫画、插图、版画、连环画、水墨、彩墨乃至水彩、水粉和油画等多种形式,总量蔚为大观,有许多未曾展出和发表。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内容带有不同时期的特征,特别具有研究艺术家和他的时代的价值。而正是不同类型的作品,反映出伍必端的艺术既有他这一代艺术家的共性,又有他自己鲜明个性的特色,也让人看到艺术家不凡的艺术历程和杰出的艺术贡献。

今年适逢先生90高寿,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九十刻痕——伍必端艺术研究展”,展出的作品从其15岁公开发表的第一件版画作品到今年的最新创作,时间跨度长达70余年,构成丰富而壮观的艺术世界,为大家全面认识他的艺术人生,激赏他多彩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伍必端从年轻开始,就深切感受到国家和民族遭受的苦难,立志用艺术来反映社会现实,吐露向往光明的心愿和表达正义的良知。他所走的艺术道路,是革命与进步的艺术道路,关切现实、追求真理的艺术观念也自然地贯穿在他的艺术创作脉络之中,与此同时,他也不断在实践中追求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将生活的感受提炼成不同的艺术形式,以直接而生动的艺术语言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他的人生经历是丰富的,在不同时期都总是服从组织的安排,投身于革命工作和文艺建设的热潮,把自身艺术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从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接受艺术的启蒙和熏陶开始,到走向华北从事革命美术的宣传;从解放初期参与创办《天津画报》,以漫画和宣传画表现政治时事,反映社会新风尚,到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个赴朝战地记者和最早在《人民日报》发表描绘中国人民志愿军作品的画家;从留学前苏联,进行为期3年的版画专业深造,到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领导,推动发展版画教学,他始终真挚地用画笔和刻刀来记录他的现实感受,反映时代生活的特征与变迁,为国家和民族的艺术贡献了全部心力。他的作品面貌丰富、类型多样,既显示出他多方面的修养与才华,也始终彰显着他关切现实、热爱生活、鞭挞黑暗、歌颂正义的革命美术理想,反映出他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和自觉意识。

伍必端的艺术具有耐人寻味的力量,几乎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承载着他经历过的现场和他所感受到的故事。他热爱生活,敏于发现,在艺术创作中始终透溢出反映生活本质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人物作品着重表现革命领袖和工农群众,他创作的毛泽东主席像和周恩来总理像都是运用版画艺术语言表现领袖人物的佳作,造型概括洗练,格调庄重大方,精准地传达出人物的精神气质,传达出人民的心声,又拥有版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表达劳动人民形象的作品总是聚焦于生动的生活和劳动场景,既描绘了劳动者的形貌,也刻画出他们的精神气质。前者的笔调是庄重的,带着他对革命领袖的深深敬意,后者的情调是欢乐的,充满着对生活和平凡劳动者的歌颂,传达出优美的意境,两类人物作品构成了伍必端在艺术表现主题上的宽阔度。自觉地为时代讴歌,为人民造像,把自己的情感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是他这代艺术家的共同特点,而伍必端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楷模。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他的创作动力。

作为艺术上的“多面手”,他构筑了丰富的艺术创作世界,无论是版画、素描还是插图、速写、彩墨,他在艺术上的特质也是非常鲜明的。他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但他的性情又是非常朴素的,一向虚怀若谷,不趋功利。这种朴素的心灵世界也就自然地演化成他朴素的艺术格调,在朴素中蕴涵着感人的力量。他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始终带有与所画的人物进行对话的特点,真正把表达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作为塑造的重点。在艺术的形式语言上,从他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涉猎和运用本身就可以看出其对艺术的深爱,在真实的生活感受基础上,一直坚持进行艺术形式的探索,以新颖的视角进行画面的经营。在黑白木刻作品中,他注重刀法的组织和布局,含蓄地将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在套色木刻作品中,他用简明的象征性色彩营造出画面的主调,色泽单纯而富有内在的力量,例如他创作的小说《铁流》《青年近卫军》封面、作品《在激流中》《丰收的喜悦》《苗家女》等。朴素清新、优美如诗是他版画艺术的魅力。

在这次展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大量水墨和彩墨作品,可以说是对伍必端艺术新的发现。这些彩墨作品体现了他对传统艺术的修养,也展现了他在一次又一次深入生活、表现自然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想。例如他几度的长江三峡之行,创作了大量写景写意的彩墨。这些作品在取景造境上兼有传统中国画的“中法”和表达光色与空间的“西法”,尤其把水墨的渲染和版画的力度结合起来。这个系列中的《夔门晨光》《夔门山石重如铁》《激流中》《夔门初霁》等作品堪称版画家在中国画上的成功探索与贡献,其境界之阔大,笔墨之厚重,都体现了伍必端先生宽广的胸襟与纯粹的心灵。愈到晚年,他更是“从心所欲”,笔露真情,在笔法上更加抒情写意,在造型上更加别出新意,在笔墨的运用上更加达到了一种恣意表现、人书俱老的自由,作品的主题也转向象征和寓意,在《梦的瞬间》《落叶归根》《未完成的荷》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抒情风格的展开和人生境界的升华。

伍必端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教学的开拓者之一,是后学晚辈们十分尊重的导师。在他担任版画系主任期间,积极推进版画系各个版种的设立,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大胆创立了中央美术学院丝网版画工作室,促进了版画教学的专业化,使中央美术学院的版画教学在全国起到了引领作用。在他的推动下,中央美院版画系增设了插图工作室,成为艺术院校将插图学科化的最早案例。除了创作之外,他最重视教书育人,视教学为自己的神圣本职,身体力行地以自己的精神感染和激励后学,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润泽着学子们的心田。他也关心中国版画事业的整体发展,参加大量美术界的版画活动,为中国版画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

特别让人感佩的是,这次在展览举办之际,伍必端将大量作品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由学院美术馆永久收藏。先生虽然已经年届90,依然精神矍铄,十分关心学校事业的发展,并且仍然笔耕不辍,老当益壮。此次展览的题目定为“九十刻痕”,“刻痕”之意,不仅包含他用刻刀在版画上刻出的痕迹,也寓意着他的作品所承载的时代的痕迹,而这痕迹更是他纯粹的精神在艺术上留下的深深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