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读书丨方闻与《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

时间: 2019.7.23

fwn.jpg

【图书信息】

作者: 方闻 
出版社: 上海书画
原作名: Chinese Painting: A Pictorial History
译者: 李维琨
出版年: 2016-08-01
页数: 271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9787547910122

【内容简介】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既是一部论述精要的中国书画发展史的专著,又是一次关于中国书画研究方法的教学示范。作者方闻先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国际著名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学家。在《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中,作者采用“视象结构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从绘画语汇及风格造型与图绘内容表现的关系入手,重点讨论分析了唐宋雄伟山水的图绘性表现、作为“心画”的北宋书法艺术的形成、元代文人画家自我表现意识的崛起、明代的复古主义的出现以及明末清初对五代宋元传统之“集大成”等。与此同时,他又密切联系与书画家和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材料,旁征博引地从当时政治、哲学、文学思潮中寻绎书画风格变化的历史依据。《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供美术史和文化史研究人员、书画创作和书画鉴定人员、美术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介绍】

方闻,1930年生于上海,海内外 的中国艺术史、中国文化史学者。先后担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座教授、艺术考古系主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主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等职务。195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创建了美国历 个中国艺术考古博士研究培养项目,为美国20世纪中国艺术史学科的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局面;1971-2000年,方闻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构建了西方品质 精、品种 全、数量 多的中国艺术品百科全书式收藏,影响深远。著有《夏山图:永恒的山水》、《心印》、《 再现:8-14世纪的中国绘画与书法》、《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两种文化之间》和《艺术即历史》等专著。

【目录】

艺术即历史(代自序)
2004年版作者序
新版译者序 李维琨
导言 伟大的传统
似与不似
隐逸行为、个人主义与[圣癖
正统与演变
一种结构分析
第一章 中国山水画的图绘性表现
建立语汇
雄伟风格的山水画
次复兴
南宋语汇
北宋语汇的生存
把握幻觉
第二章 北宋书法:心画
黄庭坚:恢宏之质朴
米芾:怪癖与自然
第三章 元代:自我表现之崛起
赵孟頫:书画本同
倪瓒:高:
质朴风格
倪瓒传奇
第四章 明代复古主义
隐逸画家之余韵
职业画家时代
两位心学派哲学家
文人画家
职业化文入画家
绘画批评:走向集大成
第五章 集大成
董其昌:一超直
王时敏的《小中现大册》
王晕:画之双翼
龚贤:无声诗
石涛:归于一画
主要参考文献
2004年版作者跋
1993年版译后记

2004年版译后记

【导读精选】

导言:伟大的传统

要研究宋、元、明、清历代优秀的绘画作品,不首先考察这些绘画背后的传统,根本就无从谈起。现代评论家一谈到某种伦理思想传统或者一贯的艺术观念时就颇感为难,这是充分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所树正统的不可靠。然而,中国的文学、书法和绘画--绘画是这三门中最年轻的--不但有一个完整而连续的历史,而且这历史还与一个强大的道德精神传统、一种有精神目的却又允许自由多样行为的意识是共同发展的。中国艺术家注重道统(A Great Tradition)之“正”,不强调人为的、教条的真理,再三重申规则要大于人为的方式。中国学者认为,不具备对文化传统中“道”的认识,任何独特的或者怪异的思想,不管有多么奇警,只能导致妄作,不可能载入新的史册。中国画发展的历程叙述着往昔想象力的运用--各种风格变迁与延续的重要插曲。它证实了中国杰出画家们无限的源泉、勇气和创造力,以及他们对于传统及其自身的忠贞不渝。

出色的笔墨,通过运动表达出美与愉悦,不仅仅包含着艺术家的手指、手腕以及手臂的肌肉行为动作,而且还包含着艺术家的精神、情感与身体状态。如同题词与亲笔签名一样,书法被看成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表白,因而中国人将书与画都称为艺术家的“心印”。作为心灵的印记或者形象,一件书法或者绘画作品反映出艺术家--这一个人,他的观念,他的思想以及自我修养。

中国艺术家所见到的历史发展模式并不是进步的模式,在那种模式里必然是新陈代谢,任何复旧将是一种次要的、批判的角色。他们认为这个历史是世世代代艺术家去获取或者恢复艺术生命和真理的一种持续性结果。古代典范在非历史性延绵中拥有其地位,随岁月而来的后代大师们在其中通过与古代点法的会心共鸣,取得了自身的实现。与其说他们是古代典范的追随者,还不如说同样是典范。

但是,作为一种令人信服的创造理论,对于理解历史,这种观点显得含混,还有待生发。比如,传统的生-住-异-灭四阶段说,可用以阐释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诗论,只适于一个类型的第一变革时期,不能用到以后几个历史时期连续的复古运动上去。后来明代有位批评家用这个公式来描述散文或诗歌创作时,将它看做是一个指定的价值体系:因为散文写作的理想范本必然是秦汉的优秀散文风格,而律诗则以盛唐为宗。为了研究创造性的更新,这个明代批评家使自己只关注质量与演变这类普遍的、永恒的问题。现代史学研究也探求建构起这种演变的精确的历史性联系。

在世界艺术史上,惟有中国的绘画艺术呈现出生机蓬勃的图绘性传统,它可以连续不断地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渊源。关于中国的文字与艺术起源的神话是人类早期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艺术关键性技法的稔熟似乎全然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延续当中,它独立于外部影响,偶尔才与外界有所接触。

这个变革的第一篇章是早期中国人物画的表现,曾被喻为希腊式的奇迹或革命:人物从拘谨呆板的古风中“苏醒”,变成为空间中举止自如的有机结合形象。其次是山水画,变革的历程是从二维画面上理想化的山树主题到创构有三维空间、统一地面的幻觉空间。当再现不再是一种挑战以后,中国画家又重新关注二维空间的画面。他们先通过表面抽象探索构图的无限可能性,以后又用坚洁的笔墨程序穷究有活跃的书法式构图的“写意”山水画。因为中国画家们创作的既不是视觉的科学理论,又不是现代西方“极度厌恶的幻觉”,中国画始终就是“心印”。

——摘录自方闻着、利瓦伊琨译《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之《导言:伟大的传统》,陕西人民美术出版,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