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主编: 华天雪 曹庆晖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0年2月
ISBN 9787503967856
定价 128元
【内容简介】
近年来,随着数据库建设和与海外越来越多的交流,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的“美术留学”问题渐渐有了局部突破,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积累,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基于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于2019年5月25、26日召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工作坊”,此次论文集即以该研讨会提交论文为主,又适当增加了少数未在会议发表的论文,意在尽力呈现较为完整的目前该研究领域有价值的论文,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和基点。29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从研究侧重点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美术家在外留学状况、中西交融或相互影响、留学美术家归国后的美术实践所体现的留学影响等。此次论文集共收录约32篇学术论文,相信对中国美术留学史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书集中了近现代美术留学的人物故实,包含了许多著名的近现代美术家,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学术价值,同时,在阅读这些故人故事时,也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亲眼见到了这些让我们仰慕的艺术家们,他们的经历、故事,亦是闲时阅读的好选择。
【作者介绍】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主要论著有《中国近现代名家·周思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徐悲鸿的文与画》《徐悲鸿论稿》等,其他主要论文有《以胡一川、徐悲鸿为核心的华大三部美术系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问题》《尚付阙如: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的“第八分班”时期》《借路扶桑:留日画家的中国画改良》《自有心胸甲天下: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江山如此多娇:李可染的山水画》等。
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致力于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与美术教育史的教学、科研、写作以及展览等学术活动的策划。
【目录】
上篇
留点遗憾:李铁夫纽约学习情况的不完全调查报告 李铁军
孙佩苍的留学 孙元 蒋向宇
对常书鸿赴法留学相关细节的考辨与订正 蒋向宇
有关滕固博士论文的几份原始文献 李雪涛
在新史料中再读刘海粟的第一次欧游 王欣
吴作人欧洲留学 吴宁
云路鹏程鸿雁传:王子云欧游履痕 沈宁
中国留学生和法国雕塑大师布德尔 曹庆晖
以柏林和巴黎为“战场”的又一次角逐:20世纪30年代刘海粟、徐悲鸿的赴欧巡展 华天雪
徐悲鸿与巴黎“中国美术展”,1933 孙淳美
求真与人情:符罗飞留学意大利时期画作解析 陈莺
留学史视野下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研究 董松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艺术家 [法]Philippe Cinquini
中篇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的中国艺术品与交织的视角 胡斌
留美雕塑家滕白也的指画与现代艺术运动新样式 洪再新
跨文化视野下看绘画“装饰性”:从庞薰琹眼中的波提切利说起 杨肖
关良、谭华牧、丁衍庸的现代艺术实践与“东洋回顾”现象 蔡涛
早期留美艺术家与香港西洋画之发展:从黄潮宽的绘画艺术看本地画坛的窘境 李世庄
谈留欧“写实主义”倾向艺术家抗战时期的绘画:由1942年四川美术家协会第一次展览及引发的批评所见 季海洋
介入与融合:近代西南民艺考察与工艺研究初探 赵帅 岳阳
下篇
吴大羽留法前后生平史料考证(1917—1927) 李雨涵 李大钧
“看不见”的艺术史:早期留法油画家郭应麟的发现与研究 董松
不该被遗忘的美术先贤:留法美术家王代之生平及对民国美术教育的贡献考述 彭飞
关于留欧雕塑家岳仑 彭飞
灯火阑珊觅斯人:民国雕塑家岳仑生平史实钩沉 沈宁
唐蕴玉油画研究:20世纪前期留法与留日艺术的交汇 李超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留法建筑师汪申的艺术思想及其实践 徐婉玲
周碧初对油画艺术现代性的追求 傅军
虎步西洋东海、打破画学界限:“艺术叛徒”刘海粟的艺术与艺术观 梁晓波
民国时期留学欧洲雕塑家情况研究 刘礼宾
20世纪早期留学欧美艺术家作品国家收藏概况 韩劲松
综述
史料与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宋金明
【前言导读】
由“果”而“因”: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国际交流工作坊”
华天雪 曹庆晖
“美术留学”是20世纪中国美术极为重要的现象和内容,同时也是现代中国留学史的有机组成。就世纪前半叶的美术留学而言,在相当程度上不能以现今制度意义上的“留学”去言说。按照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的惯例,美术游学、游历、考察、交流以及由此而泛起的层层“涟漪”,都是美术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体说来,20世纪初到1919年,因路近费省文同的便利,留日率先成行成潮;1919年随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美术留学”发展出与“留日”并重的“留欧”潮流;但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美术留学”随之渐趋萎缩沉寂,至“二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才在1946年恢复公派招考;1949年后约三十年,由于冷战争端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前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中国“美术留学”的目的地,公派留学成为唯一的出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美术留学呈现出向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的选择格局。
无疑,20世纪中国美术可以用“留学”的线索贯穿。那些架构起现代美术生态的机制与因素,从学校协会社团、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期刊报纸出版,到语言形式、思潮观念等等,均离不开美术留学生的选择、引介和本土需求下的填充、转借与“改良”。如果说,“移植”是包括20世纪中国美术在内的中国文化的关键词之一,那么留学生便是这支“移植”部队居功至伟的主力军。
我们所言“美术留学”,是历史学意义的“留学”,包括“在外”和“在内”,其中“在外”学习是本体,“在内”致用是外延。长期以来,受限于地理、语言以及交流不畅的原因,对于留学生“在外”学习的史料搜集与分析研究存在极大困难,特别是对20世纪上半叶留学生的“在外”学习大多语焉不详,这种欠缺甚至空白直接导致我们从个案到整体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很多问题说不通。我们得到了一大堆“果”,但却非常不了解长成这些“果”的那些“因”。因此,由果而因,是我们的自觉和需要。
我们注意到,近十几年来,随着语言能力较好的中国学者、硕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以及海外学者的积极介入,对于留学生“在外”学习的研究困境在慢慢改观。过去留学生所在国所在校开始被造访,保存他们当年的学习档案、艺术创作以及艺术与文化师承关系的档案馆图书馆美术馆开始被查阅。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发生也都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后日益活跃的国际交往对中国问题的重视和讨论这一大背景。
我们也看到,学者们对于留学生“在内”致用的研究随着国内数据库建设而获得质的飞跃,当前获取民国档案、文献、报刊、日记、回忆录、游记、信函、手稿、图像和作品等材料,相比从前已有很大便利,各类材料的整合成为可能,由材料到问题的探讨也随之有了更大的说服力,很多曾经被“抹去”的历史重获历历在目的质感,个别细节甚至拥有了触摸的温度。
我们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与教学,虽然深感“美术留学研究”困难重重,但研究条件的改观和同仁成绩的进展给我们以足够的信心,自认为极有必要团结同道,通过交流将“美术留学”问题明确提出来并坚持做下去,为此有了2019年5月25至26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召开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国际交流工作坊”。准确地说,这是同仁间出于学术发展内在需求而自觉组织的一次交流和讨论。有34位研究者向工作坊提交了论文,28位与会,分7场发言,现依序概要如下。
安徽博物院董松《留学史视野下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研究》,对存在于1933年至1950年代法国巴黎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的人员构成和主要活动,做了目前为止最为详实的考证,并提出“初创”“坚守”“再兴”的三阶段发展认识;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有关滕固博士论文的几份原始文献》,依据柏林洪堡大学档案馆档案,对滕固留德期间的修习科目、博士论文、答辩环节等做了厘清,对滕固是否获得博士学位给出了确凿答案;中央美术学院曹庆晖《中国留学生和法国雕塑大师布德尔》,在占有国内布德尔出版资料和实地走访巴黎大茅屋与布德尔博物馆基础上,对布德尔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留学生与布德尔的诸种交集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做出了审慎合理的分析;法国学者菲利普·杰奎琳以其便利条件对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档案做了地毯式查阅和图表汇总,所做《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艺术家》的发言对了解该校132位中国留学生的基本状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艺术研究院杨肖《跨文化视野下看绘画“装饰性”:从庞薰琹眼中的波提切利说起》,将庞熏琹绘画的装饰性与波提切利相关联,又引入日本美术史家矢代幸雄对波提切利的理解作比较,认为来自欧洲与日本的双重经验影响了庞熏琹上世纪四十年代绘画实践,呈现出明显的跨文化研究视野;四川大学赵帅《介入与融合:近代西南民艺考察与工艺研究初探》和北京师范大学季海洋《谈留欧“写实主义”倾向艺术家抗战时期的绘画:由1942年四川美术家协会第一次展览及引发的批评所见》,聚焦于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美术现象,以当时报刊和其他出版物为依据展开讨论,对近代以来的西南民艺考察和1942年举办的四川美术家协会第一次展览,做了力所能及的厘清和讨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安雅兰《艺苑绘画研究所和国际艺术界,1928-1931》,使用法国朱利安学院和法国国家档案馆的相关文献,对上海艺苑绘画研究所成员在法国的学习情况及相关活动做了充分探讨。
四川大学黄宗贤《20世纪初中西雕塑的对流与互动》,旨在讨论民国时期有留学背景的雕塑家在20世纪中国写实主义雕塑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故宫博物院徐婉玲《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留法建筑师汪申的艺术思想及其实践》,利用故宫档案并结合故宫及周边地区的建筑遗存,对汪申及其建筑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李大钧负责之吴大羽艺术基金会为目前吴大羽收藏最大宗机构,所做《吴大羽留法前后生平史料考证(1917-1927)》的发言,依凭吴大羽手稿与作品以及查询到的吴氏相关报道和档案资料,对吴氏生平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证;清华美术学院周爱民《大茅屋与中国早期留法美术生:巴黎寻访及断想》认为,包括大茅屋画室在内的巴黎“蒙帕那斯”艺术聚居地的整体精神和氛围,未尝不是我们追索中国留学美术家艺术渊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虽然难以用材料证实,但还是对问题研究颇具启发;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胡斌《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的中国艺术品与交织的视角》,依据国内报刊和其他出版物,以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的“中国参与”为例,探讨了中国艺术在20世纪早期所面临的跨文化境遇及其应对表现。
中央戏剧学院沈宁《云路鹏程鸿雁传:王子云欧游履痕》,在比对多种材料的基础上,对王子云欧游期间的活动及其在传播西方美术方面的贡献,做了严谨的考订和修正;独立研究者孙元多年来以孙佩苍家属身份,努力搜求孙佩苍及其相关人物、事件的史料,此次以《孙佩苍的留学》为题,介绍了孙佩苍留学诸细节;独立研究者蒋向宇《对常书鸿赴法留学相关细节的考辨与订正》,依据相关史料对常书鸿自传《九十春秋 敦煌五十年》的诸多细节做出修正,他用实例向学界警示,即便是美术家本人的回忆、撰述,亦有需要谨慎对待的大量时间误记。
中央美术学院刘礼宾《民国时期留学欧洲雕塑家情况》,是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史料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留欧雕塑家群体概况的绍介;上海大学李超《看不见的“江南”:关于中国近现代留学美术资源保护问题》,谈及20世纪留学美术家被遗忘、被固有身份遮蔽及作品散佚诸问题,进而引申出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资源的保护、转化和整合问题;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傅军《周碧初对油画艺术现代性的追求》,将周氏作为中国油画现代化的一个案例,从绘画本体语言的角度讨论周氏对油画现代性的追求。
台南艺术大学孙淳美《徐悲鸿与巴黎“中国美术”展,1933》,考察徐悲鸿1933年巴黎中国美展诸要点,并牵涉围绕此次展览的青年留法艺术家们的看法等等;中国艺术研究院华天雪《以柏林和巴黎为“战场”的又一次角逐:1930年代刘海粟、徐悲鸿的赴欧巡展》,虽与孙淳美所谈内容有部分相同,但与孙文从“在外”角度寻找资料不同,是以最大限度地在“在内”方面搜集资料基础上,对徐悲鸿和刘海粟两次赴欧巡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系统梳理和详实考证;刘海粟美术馆王欣《在新史料的发现中再读刘海粟的第一次欧游》,是对新发现的史料——刘海粟第一次欧游的见证人刘抗遗留下来的摄影、文字资料,又结合刘海粟《欧游笔记》进行的再阐释;另一个聚焦刘海粟的发言来自独立研究者梁晓波,在多年对刘氏资料极力搜求基础上,其《虎步西洋东海、打破画学界限:“艺术叛徒”刘海粟的艺术和艺术观》立足于详实资料基础上刘氏艺术成就的讨论;广州美术学院蔡涛《克罗多、张弦、梅原龙三郎:洋画中的皇城题材》,选择法国、中国和日本的几乎同时期的三位画家,尝试说明现代美术史中的“东方”意识问题。
岭南师范学院彭飞《不该被遗忘的美术先贤:留法美术家王代之生平及对民国美术教育的贡献考述》,依据王代之家属提供的大量一手资料,又结合其他已刊载材料,考证了王氏生平和留法学习情况,进而论述了王氏对于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贡献;独立研究者陈莺《求真与人情:符罗飞留意期间画作解析》,在考证符氏留意各要点的同时,通过对符氏留意期间作品的分析,阐明符氏与那不勒斯画派的渊源关系;中国美术馆馆员韩劲松《20世纪早期留学欧美艺术家作品国家收藏概况》,着重介绍了中国美术馆所藏民国时期留学欧美美术家41人的1022件作品的收藏渠道、种类分布和代际分布等情况,为美术留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李铁军《李铁夫海外学习情况调查不完全报告》,以美国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为基础,对李铁夫在美学习美术情况和美国国家(美术)设计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Arts of Design)均做出诸多澄清工作,是目前李铁夫研究最可资参考的成果。
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包括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公立收藏展览机构的研究者、图书馆工作者、美术史专业博士毕业生、在读博士后、私人藏家、美术家家属以及美术研究爱好者。我们作为召集人邀请上述学者与会,一方面希望打破狭窄的研究圈子和固定思路,一方面希望借此重申史料和实证方法的重要性,只要是在史料上下了功夫并能以客观中立的原则使用和阐释史料者,均在邀请之列,不设身份限制。
从论文呈现的角度来说,史料考证和问题研究两大类大体呈平分天下局面,一方面问题研究离不开确凿的史料,一方面史料考证成果只有最终为问题研究所用,才是其价值的最好发挥,二者互为因果。当然,两种类型的研究均能将史料和问题有效链接,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同时,毋庸讳言,尽管同仁们均做足了兢兢业业之功,“美术留学研究”领域依然任重而道远,保持常态化交流、定期召集讨论、整合各方资源、扩大同仁圈以及培养后进,可能是必要的。
虽然一次会议不可能含纳所有美术留学研究成果,但我们选择出来的这些成果和同仁群体,至少是其中的主要成果和主力阵营。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开了一个我们想开的纯学术的会议,并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在史料考证的这条冷板凳上得到了相互的支撑。所谓“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能“志同”而“道合”,是幸事。
感谢各位学者的积极参与。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对会议的支持。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和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对论文集出版的支持和赞助。此外,也对在此次会议中付出辛勤劳动的程锦、宋金明、李阳阳、林夏瀚、张海法、葛韶然、邢晓雨等同学致以谢意!
以上,用誌岁月。己亥夏初于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