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新书丨李军与《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欧罗巴”的诞生》

时间: 2021.3.5

跨文化2.jpg【图书信息】

作    者:李军  主编

书    号:ISBN 978-7-5330-8489-9

出版时间:2021.1

定    价:298.00元

【内容简介】

本丛书是学术前沿专业图书,在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主旨下的世界“总体史”的强调,最新提出的更接近本质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东西方之间文化、艺术自古以来不是孤立而是一种双向选择、双向回授的影响关系,既有纵向流传,也有横向交流——贸易往来、宗教传播、民族迁徙、工艺提升、审美情感等互融,都左右着文化变迁和艺术走向。而现有的美术史研究和美术理论丛书都沿袭了以前记录式的历史书写方式,各国之间的美术史是孤立研究的。“艺术史研究进入总体史研究的必要性在于需要还原对象的真实”,因为对象本身是跨文化、跨学科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方法也要“跨越”单一领域的局限。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希望通过一年出一本辑刊的方式,持续性地研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纽带的“一带一路”,展现人类文明互融共生的历史真相;也希望读者感悟到人类平等交往、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重要性,为在新时代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做出努力。

在希腊神话中,腓尼基公主欧罗巴是亚细亚的女儿,她被天神宙斯化成一条公牛诱拐到对面的大陆,后来成为了欧洲的母亲。那么,在历史上,“欧罗巴”与“亚细亚”有何密切的关系?“她”的诞生真的与“亚细亚”有关吗?

目前,国际学术界正在经历一次“全球化转向”,“全球艺术史”(Global Art History)或“世界艺术史”(World Art History)的热潮正在兴起。但是,迄今为止的各种研究,均未能充分、真实、公正地反映和评价在建构人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上面,东、西方文化和艺术彼此所起的历史作用。为了恢复历史的真相,一系列建立在实物研究和方法论创新之上的深刻的跨文化研究,已成为必须。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以中国汉唐、宋元、明清和现当代四个著名的“混交时代”作为叙述框架,以欧亚大陆波澜壮阔的文化交流作为背景,以案例研究和方法论创新为路径和鹄的,通过十七位作者的十六篇研究文章,尝试讲述一系列从中国出发、具有世界视野的跨文化艺术史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跨文化艺术史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 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艺术学理论学 科评议组成员。曾任巴黎第一大学、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哈佛大学艺术史系高访 学者,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已出版专著

《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2020)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 堂到博物馆》(2016)

《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2012)

《出生前的踌躇:卡夫卡新解》(2011)

《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2003)

《家的寓言:当代 文艺的身份与性别》(1996)

合著《八日谈——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 (2020);译著《拉斐尔的异象灵见》(2014)《宗教艺术论》(1992);担任 《跨文化美术史年鉴》(2019-)《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2013-) 主编;

大型国际展览“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 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馆;同名图录,2018,商务印书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2018,中国国家博物馆;同名图录,2018,北京 时代华文出版社)总策展人。

获第七、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 社会科学)三等奖(2015)、一等奖(2020)。

【目录】

导论:疫情时代的艺术史 / 李军 

Introduction:Art History of the Epidemic Era

方法论视野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球纹”流转——从高丽青瓷和宋代的球纹谈起 /谢明良

Circulation of the “Spherical Pattern”: A Discussion Starting from Goryeo Celadons and Song Dynasty Spherical Patterns

圣哲的衣装——半偏袒式袈裟溯源 /王云

The Philosopher-Saint's Robe: Origin of Kās 3 āya on Buddha Statues with the Right Shoulder Partly Covered

跨文化视野下的图像改造——长沙窑椰枣树纹新探 /孙兵  

Image Transformation in a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 A New Study on the Patterns of Palm Date Tree in Changsha Kiln

Transcultural Renaissance on the Silk Road: Revisiting Ambrogio Lorenzetti's Allegory of Good Government and Lou Shu's Pictures of Tilling and Weaving  

丝绸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艺复兴:安布罗乔·洛伦采蒂《好政府的寓言》与楼璹《耕织图》再研究 LI Jun(李军)

图绘恶行:异域之物、国际贸易与跨文化视角下的《考卡雷利抄本》/潘桑柔

Illustrating the Vices: Exotic Commoditie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Cocharelli Codex in a Transcultural View

虚构罗丹砍手——一则艺术故事的跨文化生成和传播 /刘晋晋  

Making up Rodin Chopped off Balzac’s Hands: Transcultural Generation and Generation of an Art Story

图像、时尚与物质文化(早期现代欧亚专辑)

Image, Fashion and Material Culture (Early Modern Eurasia collection)

 “ 欧罗巴”的诞生——焦秉贞、冷枚传派美人图与弗朗索瓦·布歇的女神形象 /李军

How was“Europe”made? Revisiting Jiao Bingzhen and Leng Mei School’s Meirentu (Portraits of Beauties) and François Boucher’s Goddess Images

 “称他为圣者”:利玛窦肖像在欧洲的传播与变形 /吴雪杉

“Calling Him a Saint”: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tteo Ricci's Portrait in Europe

明清时期基督教主题瓷器再考察 /董少新

Restudy on Christian Images in Chinese Porcelain during 16-19 Centuries

风尚的铸造者:法国奢侈品商人与 18 世纪金属镶嵌的中国瓷器 /崔璨  

Fashion Innovator: Marchand-merciers and Mounted Chinese Porcelain in Franc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n the Spread of Chinese Silk in Russia at the end of the 17th and Early 18th Centuries: A Part of Russian-Chinese Cultural-Exchange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中国丝绸在俄罗斯的传播:中俄文化交流的一面

Rostislav Berezkin(白若思)

Maria L. Menshikova(缅西科娃)

大书小书

Book Reviews

重回托斯卡纳——读古斯塔夫·苏里埃《托斯卡纳绘画中的东方影响》/郑伊看  

Return to Toscany: Gustave Soulier's Les influences orientales dans la peinture toscane

《艺术与能动性:一种人类学理论》精览  

  /汪晴川  张鹏

Review of Art and Agency: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眼睛的寓言——汉斯·贝尔廷的《佛罗伦萨与巴格达:文艺复兴艺术与阿拉伯 科学》 /彭筠

Allegory of Eyes: Hans Belting’s Florence and Baghdad: Renaissance and Arab Science

视角切换——跨文化视野中的透视法起源问题 /马佳伟

Blickwechsel: A Study on the Invention of Perspective in a Transcultural Context

现场

Dialogues and Reports

世界中的明清:“明清中国与世界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吴雪杉

The Ming and Qing in the World: Summ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Chinese Art in the Global Context from the 15th to the 18th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