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信息】
书名:策展哲学
作者:[英]让-保罗·马丁编著;王乃一等译
出版:中国画报出版社
书号:978-7-5146-2012-2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装帧:精装|228页
【内容简介】
《策展哲学》是英国伦敦金史密斯学院视觉文化系“策展/知识”项目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合集,创造性地提出“策展性”概念,书中的六个主题展现了思考“策展性”的方式,启发读者对策展进行解构性的思辨。本书在一种全新视角下探讨“如何思考策展”这一议题,展现了从逸事到理论、从个人到哲学等多个审视角度。不同维度的探讨使人们对策展产生了全新的思考。突然间,策展变成了一种活动,涉及所有人(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
《策展哲学》将当代哲学思想和理论带入对“策展性”的讨论之中,使人们能够超越对展览项目的简单描述,并对其进行反思。本书理论具有前瞻性,其理论框架对思考策展及其意义来说必不可少。
【作者简介】
作者:让-保罗·马丁(Jean-Paul Martinon),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视觉文化和哲学”(Visual Cultures and Philosophy)教授,并与伊尔·罗格夫(Irit Rogoff)共同创建金史密斯学院“策展/知识”(Curatorial / Knowledge)项目。著有《策展哲学》(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及《作为伦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
译者:王乃一,策展人,MediumMedia联合创始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V&A/RCA History of Design博士候选人,英国中英文化协会(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两届学术奖金的获得者。自2017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开设“当代设计策展”和“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课程,从事设计策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编辑推荐】
《策展哲学》是策展前沿领域不可错过的理论著作。创造性地提出“策展性”概念。以引人深思的寓言文字开始,提供了一系列新任务、期望和可能性,以使当今的策展意义更加深刻。书中提到库拉捏人的寓言,是“策展性”这个词的神话起源;罗马人的故事中,“公共事务馆长”是早期策展人的故事。
《策展哲学》为理解策展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和方法。书中的六个主题展现了思考“策展性”的方式,启发读者对策展进行解构性的思辨。诸如,启发读者重新思考“未来如何到来”以及“为什么我们今天仍需要艺术”等这类问题。
【目录】
推荐序
001 序
005 前言
第一章 送别(Send-Offs)
021 策展性,来自空中飞人
029 策展哲学论纲
037 未来从何而来?
041 扩展域
049 亲爱的艺术,谨启
第二章 人类行为学(Praxeologies)
057 策展人渡河:有生于无
063 生成策展人
071 精疲力竭的策展
077 厄洛斯、瘟疫、嗅觉:策展性的三个寓言
第三章 运动(Moves)
091 当前任务:超越主权的桎梏
095 简单的操作者
103 策展性的三个短镜头
107 我想成为我思想的见证
111 背叛与策展性:为策展委员会提供的证词
第四章 异端(Heresies)
119 问题作用何在?微观政治与艺术教育
125 力所能及
131 剩余乐趣的政治
第五章 重塑(Refigurations)
143 现代艺术:理念与收藏的时空
149 两种激发媒介:广播和展览
153 陌生地域内:对地点关联性和策展性的引论
161 非博物馆
第六章 舞台(Stages)
169 策展、戏剧和图式:走向感性舞台
175 策展语境
183 幕后与过程:揭示策展项目的空间装置
191 这与我们无关
195 后记 策展性
199 撰稿人
207 参考文献
推荐序
策展,于我而言,是一种探索的方法,持续探索未知领域。策展已经不同于以往传统博物馆中策展人所做之事,策展指涉一个更大的范畴的实践,跨越更多层面的实践,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策展人角色的不断思辨。在过去二十年中,人们对策展人工作的认识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人们不再将策展人看成是作品的照管者或幕后的审美仲裁者,而是作为在更广阔舞台上发挥能量的一群人。他们将策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语境之内去审视,并以不同的策展行为回应当下面临的迫切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见证了策展实践中的话语转向,以及其理论系统的日渐成形。尽管策展的历史极为短暂,但近年来策展研究方向与出版的增加,为其理论化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2017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先后开设了“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当代设计策展”等研究方向,作为学术召集人,增设策展方向的初衷,一方面旨在重新思考策展实践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致力于策展教育的深化,推动策展理论话语体系的持续构建。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策展理论研究系列丛书”,《策展哲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引入出版。本书借“设计批评与策展研究”方向师生(王乃一、赵卓夫、马奕奕、王梦涵、秦瑗璟、崔潇)译介之功,借中国画报出版社导向之力,不仅为国内学者思考策展及其意义搭建了理论框架,也是对策展研究方向教学的有益补充。
作为第一本探讨“策展性”概念的著作,引入“哲学性”(the Philosophical)为理解策展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和方法,本书作者通过与思想史的不断对话来呈现、反思并推进对策展观念的思辨与探索,为策展人以及不同语境内工作的文化生产者提供了关于如何从事策展研究,如何从哲学借智的范本。本书作者对诸多西方哲学的深邃解读,以及其富有哲思与隐喻色彩的语言风格,给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幸得清华大学哲学系张嘉荣博士的严谨校对与审核,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
《策展哲学》一书共收录学术文论25篇,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在当代文化实践和话语中呈现出的“策展性转向”(a curatorial turn)。本书在区分“策展”(Curating)与“策展性”(the Curatorial)概念的同时,强调以“策展性”来代替“策展”,作为对于“策展”的反思与批判,并将之视为知识⽣产的⽅式。“策展性”概念的提出并非只是为了突破策展现存的系统和权力结构,也不是仅仅为了提出可能性而存在,它旨在激发想象力与能动性,述行或猜想不可见的、未被看见的和未被想象的可能。“策展性”排斥一切引导性的预设,它要求对策展的过程和范式进行重新评估,从而试图探寻新的替代性和可能性。在此引用本书另一位作者伊尔·罗格夫(Irit Rogoff)的观点,“‘策展性’作为一个策展策略(curatorial strategy),是将策展从所有既有的实践和框架中‘解放’出来,这些既有的因素限制了策展自身在探索我们尚不知道或者还未成为命题的事物的能力”。在此谨希望《策展哲学》中文版的出版,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重新审视策展现状,寻求突破的契机,这为探寻关于策展潜在或可预的未来提供了可能性。
是为序。
宋协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