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新书丨《闲步观妆:18-19世纪的中国平板玻璃画》新书发布

时间: 2021.11.30

9d857f202fc5c3ea7a73bd31d3e36663.jpg

【图书信息】

书名:闲步观妆:18-19世纪的中国平板玻璃画

作者:刘希言 郑伊看  主编

出版:上海书画出版社 \ 2021.8

书号:9787547926437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闲步观妆:18-19世纪的中国平板玻璃画》一书,为202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同名研讨会和线上展览的出版物。其内容包含研讨会的参会专论九篇(含综述一篇)和线上展览的图文资料,是国内关于该时期玻璃画艺术的一项专题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和图像为首次集中出版,其中包含对故宫博物院藏玻璃画的系统研究、对玻璃画技艺历史的文献编译、对玻璃画中常见元素的图像分析,以及收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银川当代美术馆等机构的珍贵玻璃画图片与阐释。一定程度上,为学界贡献了一批关于这一较为冷僻的艺术门类的研究材料,也为透析该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和解读中国外销艺术发展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多元的参照物。

本书的出版一方面获得了多个研究机构和学者从内容到图像的支持,另一方面,它的筹措和出版,也离不开文旅部的青年策展人培训项目和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的资助,及上海书画出版社的悉心编辑。

【作者简介】

刘希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馆员,“闲步观妆: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研究展”策展人。

郑伊看,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讲师,“闲步观妆: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研究展”策划顾问。

7352a6590f3b62976702df414062409f.jpg【目录】

“CAFAM学术丛书”总序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序言:玻璃画的“艺术史” / 李军

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学术研讨会论文

清宫建筑装修用玻璃画 / 张淑娴

帝王的趣味与清代宫廷平板玻璃装饰的嬗变 / 杨迪

广州外销玻璃画与18世纪英国社会 / 江滢河

简述四种反向玻璃画技艺 / 栾志超

另一个我:广州外销玻璃画中的“牧羊女”形象研究 / 郑伊看

欧洲“中国宝塔”的图像生成与媒介转换 / 赵娟

从卷轴画到玻璃画:名妓肖像的艺术表达与拈花仕女图式的运用 / 赵琰哲

不断推进的“中国”风:18-19世纪中国风俗平板玻璃画中的风景研究 / 刘希言

镜中东西:“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学术研讨会”综述 / 刘希言

附录 闲步观妆: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研究展

第一单元 旅程:从玻璃到画

第二单元 她的“中国房间”:从东方外表到西洋趣味

第三单元 他的花园与她:从“中国风”到本土意趣

结语:“水手”的航行日志 / 刘希言 郑伊看

4ff26b841d1e7408b05d78ab349b19d7.jpg水中楼阁 44.6×65.5cm 清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985007a58bf23290a42cf2ea58beeb4a.jpg书香门第 史贝霖 64.8×81.4cm 约1770年 银川当代美术馆藏


序言:玻璃画的“艺术史”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

“闲步观妆:18-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研究展”学术顾问


记得第一次接触中国玻璃画是2003年萨斯(SARS)疫情时期,当时我在法国第戎美术馆临时工作,整天忙于在库房帮助整理中国和东亚陶瓷。协助我的博物馆策展人Sophie Barthélémy告诉我,第戎美术馆收藏有一批来自中国的玻璃油画,问我是否有兴趣做点研究。当时的我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满腹狐疑地随之看了几幅,感觉是典型的“中国风”图案,但画在玻璃背面的油画技法,却是典型西方式的。因为手头的工作正吃紧,加上自己对此素无研究,遂没敢贸然应承,只是看了看画,看完以后就撂下了。我相信当时自己的反应,绝对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有的态度,即一脸诧异和茫然。

18年后的今天,当世界再次处于新的疫情之中,而我在为这部专门研究中国玻璃画的学术专著作序时,回忆起往事,虽然倍感沉重,但顿时意识到今非昔比——刚刚过去的岁月,无论是中国还是关于中国的知识,都经历了怎样神奇的进步。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20世纪60年代,收藏了一批女性题材的清代平板玻璃画,还有与之相关的几幅布面油画。长期以来,这批名不见经传的画作并没有引起特别的关注,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库房里不见天日。最近几年,随着全球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以及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中国艺术史学者“跨文化美术史”方法论范式的提出,和相关展览的策划与展出,形势已大为不同。越来越多的学术中人开始以全球史和跨文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艺术,考察中国与世界的深层联系。另外,近年来我一直参加文旅部艺术司举办为中国美术馆界培养和培训优秀青年策展人计划的评选,在2019年的项目中,中央美术学院关于玻璃画的策展方案脱颖而出,获得了文旅部的扶持和资助。

两位青年学者刘希言、郑伊看联袂合作。她们期望从这批作品出发,在梳理玻璃画技艺历史的基础上,特别关注18世纪和19世纪广州玻璃画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它折射出玻璃画风格从“中国风”趣味到本土趣味的转向,见证了中国外销艺术的兴盛与衰落,并呈现中西之间在物质、文化和思想层面的交流与碰撞。由于2020年的新冠疫情,原定的线下展览转为以线上形式呈现,这一无奈之变却为展览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可能性,虚拟展览所营造出的“幻境”,一定程度上呼应了玻璃画中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世界。

展览的名字《闲步观妆》,来自清代小说《镜花缘》第三十二回“观艳妆闲步女儿乡”,游历四海的唐敖一行来到了女儿国。这个亦真亦幻的域外世界宛如一面镜子,镜中女子独治外事、得其所愿,镜外人却感眼前虚幻般皆空相。同一时期,来自中国的玻璃画也曾闯入西人的视野,激起人们对于异域的想象与向往,塑造出一个具有东方情调的“女儿国”。

所谓平板玻璃画,指将油彩、水粉以反笔技艺在玻璃(或玻璃镜)背面作画的一种艺术类型,在清代康熙年间传入中国。与同时期盛行的瓷器、象牙器、通草水彩画、布面油画相比,其轻薄华丽、晶莹光滑的质地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一度受到上层阶级的追捧。而玻璃画与女性之间,也逐渐形成一种微妙的亲密关系,由于它的镜像效果,在表现女性题材时更为缠绵蕴藉。当观看者闲步其中,与画中女性目光相接时,仿佛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遇。

与此同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于2020年10月11日,还组织了一场高质量的线上学术讨论会。会上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八位学者发言,包括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研究馆员张淑娴、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江滢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郑伊看、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娟、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赵琰哲、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杨迪、OCAT研究中心图书文献部副主任栾志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刘希言;另外,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国家博物馆研究院研究馆员朱万章、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文物部主任左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马佳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等分别做了精彩的评议和讨论,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社长主任张鹏担任会议的学术主持。本书即会议发言者所提交论文的汇编。

正如玻璃画特有的物理特性所示:玻璃上被剔去锡和水银的部分成为画面,而未被作画的地方仍然保持着镜面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当不同时代的观众观赏玻璃画画面的同时,他/她也会在镜面部分照见自己的容颜。画面与镜子的二重性,注定对于玻璃画的认识和研究会存在着不同的视角、观点和方法,而随着它们的与时俱进,也会彰显学术的进步。

记得在研讨会闭幕时,我的总结发言中有一段话,大意如下:

本次玻璃画研讨会汇集了各方学者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并非偶然。一方面,我们可以借用“艺术史”这三个字,来概括参会学者的不同方法论诉求,例如,有的参会学者专注于讨论玻璃画图像个案分析,是“艺”的层面;有的学者关心玻璃画的具体技法及其与建筑空间如何关联,是“术”的层面;有的学者更注重研究东西方贸易过程中玻璃画所扮演的社会功能,是“史”的层面,三个层面加起来,恰好构成“艺术史”的方法。另一方面,玻璃画艺术中还蕴含跨文化属性:平板玻璃从欧洲进口、到中国加工、玻璃画技艺在西方衰落、又在中国发扬的过程,可看作是一个国际合作和全球化的过程;西方提供材料和图样、中国提供技术和匠人,中国和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种意义上说,玻璃画研究亦可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建构,提供了最新的论证。

是为序。

2021年7月13日于北京

c9cced6c252130d04ca14c7fb7c13316.jpg

妇人像 51×36cm 清代晚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c13ce7ac8206e8ac727ad3c5d2353304.jpg

十三行风景 玻璃背向油彩 36×50cm 清代乾隆时期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藏


结语:“水手”的航行日志

刘希言 郑伊看 


因为一幅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尘封许久的画作《水中楼阁》,我们闯入了玻璃画的世界。什么是玻璃画?它的背后埋藏着怎样的故事?我们带着许多疑问,像两个懵懂而好奇的水手,开始了一次未知的远航。为了追寻鲜为人知的玻璃绘制技艺,我们的目光从广州转向了佛罗伦萨、伦敦、柏林、巴黎……而另一方面,画中的虚与幻,又引导我们走进了一段镜花水月般的“迷途”:在西人的明镜中,看见东方的美景与玄妙,看见夫人的眼睛与她的“中国房间”,看见不绝如缕的海浪与行船,看见美妙的历史。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展览所呈现的“旅程”,也是我们自己的“玻璃画之旅”。

从前期研究到展览实现再到成书出版,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在这趟旅程中,我们曾参与文旅部的青年策展人培训项目学习了筹办展览的丰富知识;曾申报中央美术学院的科研项目获得了深入研究的专项支持;曾走访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德国柏林绘画美术馆、德国柏林装饰艺术博物馆、德国慕尼黑王宫博物馆、法国巴黎塞夫勒陶瓷博物馆、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广东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等机构,调研了玻璃画收藏与展出的情况。至今,我们共整理了14世纪以来的百余篇中外文献,搜集了三百余幅玻璃画图像,获得了七篇为这一项目撰写的专题论文,举办了一次学术研讨会,策划了一场虚拟展览。

这期间,我们收获了太多惊喜与感动。由衷地感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领导和馆内同仁的支持,以及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中的评审专家与青年同道的帮助,得以让这次漫长的计划能够顺利启动、展开与收获。特别感谢展览的学术顾问李军教授的悉心指导,他见证了展览的萌芽与生长,以及研讨会的筹办与实现。难忘在茶香氤氲中,老师与我们一同想象18至19世纪的瑰丽往昔,引导我们去发掘展览叙事上更多的可能性;亦难忘研讨会闭幕时老师诗意而深远的寄语,在玻璃画里,仍有许多“艺”“术”“史”有待我们去发现。

展览、研讨会、出版成形的每一步,还凝结着朋友们的鼓励与帮助:在前期筹备阶段,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和郑岩、广州美术学院蔡涛和沈森、广东美术馆张芬、胡一川研究所肖珊珊、江苏省美术馆丁雅力等师友,为我们联络了其他收藏玻璃画的机构;是数个研究机构及拍卖行的赵娟、赵琰哲、杨迪、郑姝、徐安琪和陈淑君等学友,助我们查阅了相关图像与文本资料。在机构探访与资料搜集阶段,与多位同仁从陌生到相识,他们是故宫博物院张淑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左烨和吕梦雅、中山大学江滢河、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章荣玲和王超、广东省博物馆区智荣和易娜、银川当代美术馆王晓荣等,在我们前往拜访时,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们,并慷慨地分享了珍贵的馆藏资料和个人的研究成果。在探索玻璃画技艺奥秘时,是中央美术学院马佳伟提供了技法实践的专业建议,是OCAT研究中心栾志超承担了繁琐的西文材料编译。在研讨会筹办期间,是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张鹏悉心安排了从人员召集到会议流程的诸多细节,是张淑娴、赵娟、杨迪等学者如期完成了全新研究于此会上首次分享。在展览从一个构想到进入虚拟空间落地时,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实验室康俐分享了制作虚拟展览的宝贵经验,是加设计事务所汪娅星与北京市互动媒体艺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智慧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辛子俊等专业人士通力合作,让整个计划在虚拟空间中经历了一次“新生”。在资料汇总与出版阶段,是上海书画出版社专业编辑团队王剑、陈元棪、陈绿竞的阔斧操刀,让纷杂的素材得以快速整合成书籍样貌。

今天,当我们将这些关于玻璃画的展览、研讨会的点滴逐页累积,它们已成厚册,仿佛是我们的航行日志,其中有玻璃画流光溢彩的身影,有研究者剖丝剥茧的分析,有设计师精妙绝伦的安排。它是展览和研讨会的重要果实,也是献给这趟玻璃画旅程中每一位师友的礼物。

2021年7月13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