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届“墨缘:艺术史研究与写作资助计划”获资助名单公布

时间: 2023.3.30

首届“墨缘”获资助学者名单近日揭晓,包括:许玮(中国艺术史),张晨(外国艺术史),高远(译著),杨天歌(中国当代艺术写作)。

为了支持和鼓励以中文写作的艺术史研究和艺术评论,2022年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重要艺术史学者及捐赠人,共同发起“墨缘:艺术史研究与写作资助计划”。

国内艺术史及相关领域资深学者组成“墨缘”学术委员会,包括陈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正宏(复旦大学教授)、陈先行(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邵宏(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其中范景中担任“墨缘”项目学术委员会主席。

获资助学者名单由“墨缘”评委会评出,“艺术史著作/译著”评委会由万木春(《新美术》主编)、胡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及范白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组成,其中万木春担任召集人,董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担任秘书长。“中国当代艺术写作”评委会由沈语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哲学系主任)及舒可文(文艺评论家、策展人)组成。

2022年3月,首届“墨缘:艺术史研究与写作资助计划”发布征集公告,至6月共征集近百名研究学者的申请。2022年7月召开第一次评审会议,就评审细则和评选标准进行讨论,评委开始独立审阅作品。同年10月召开第二次评审会议,评出初选名单,并对初选作品进行评议。评委对初选作品再进行独立阅读。2023年3月19日在杭州召开终评评审会,现场经过两轮不记名投票,最终评选出“墨缘”2022-2023年4位获资助学者。获资助学者包括:中国艺术史(15万元)、外国艺术史(15万元)、译著(10万元)和中国当代艺术写作(10万元)4个方向,相关资金将用于支持他们未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写作。


2022-2023 获资助学者名单&评委点评

个人照片.jpg中国艺术史 许玮

封面.jpg参评著作 《自然的肖像——宋代的博物文化与图像》

评委对该著作点评

该书是对中国美术史中图像之学的一次较有成效的新尝试。此著从宋代图像中的博物特征切入,紧扣宋代特殊文化背景中儒家的经学、博物学和绘画、版画等艺术形式之间的有机关联,对文人艺术、宫廷艺术、世俗艺术均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此书结构清晰,有点有面,叙述流畅,在宋代绘画艺术的解读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有关自然图像、博物文化和中国古代艺术之间联系的讨论,近期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希望本书作者能够在未来研究中更全面地吸纳最新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此项研究走向深入。

张晨.jpeg

外国艺术史 张晨

著作封面.png

参评著作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评委对该著作点评

该书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为研究对象,以身体、空间、时间这组关键词来切入对其艺术观点的分析,同时结合了众多中西现当代艺术案例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解读,较好地回应了我们当前跨语境、跨学科、跨媒介时域下的艺术问题。书中关于德勒兹与中国艺术理论与西方现当代重要艺术理论的对照和关联对中西艺术理论和批评的重思具有启发性。尤其是透过此一理论视角对艺术家和作品解读提供了某种新的思考路径。诸如此类的努力虽然仍存在理论和艺术实践语境结合的些许隔阂,但无疑对此一领域是具有学科建构性的价值。

个人照片.jpg

译著 高远

论绘画.jpeg参评译著 《论绘画:阿尔伯蒂绘画三书》

评委对该著作点评

这本书是西方艺术史研究原典中的的经典著作。此中译本准确传达出原文文意,译笔流畅。同时,译者对文中复杂的术语、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是一本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译作,使读者能在文艺复兴艺术理论的语境中准确理解这一经典著作的内涵,并将有助于中文学界对西方美术史的研究。

杨天歌.jpeg中国当代艺术写作 杨天歌

评委点评

经过评委各自独立审读,提交了进入讨论环节的备选名单,其中有四位备选者重合。后经过讨论,在这四位中选出了两位作者。经过二轮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杨天歌以他提交的五篇文章作为此次评选的入选人。杨天歌的艺术评论既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又有实在而具体的现场感,他在个人观看经验和理论意识之间建立的艺术评论,体现出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反思性质的艺术实践,其创造性既在与人文学科的相关理论相伴而行,也兼具着历史的反思和创作的开放气质。所以我们鼓励这种文风扎实稳健的写作。


获资助学者及作品介绍

许玮

江苏扬州人。2001-2005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学士学位;2005-2011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师从曹意强教授,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史论系主任。2022-202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瓦尔堡研究院访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美术史,兼及西方美术史著作的翻译工作。

《自然的肖像——宋代的博物文化与图像》

本书是一部尝试之作,试图以博物学的视角来解读我们所熟悉的宋代花鸟画,以及画史画论中的一些材料。从题材到风格,宋代花鸟画的经典性和创造性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尤其是知识氛围息息相关。笔者借助经学、博物学、本草学、史学、文学、制度等领域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通过考察诸多个案,来思考宋人对动植物的研究与视觉艺术之间的联系,探讨宋代花鸟画写实风格背后的知识资源与人文维度。本书围绕博物学的图像表达、博物学在宋代的风行、本草学插图的风格与图式、宋代院画与画论中的博物学因素等问题展开论述,由此展现宋人将研究和审美相融合的学术与艺术境界,并借此拓展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视域。

张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理论、西方艺术史、中外美术比较,曾赴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法国巴黎艺术史研究中心、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访学交流。出版专著《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另有《印象主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译著7部,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也从事当代艺术的策展与批评工作。

《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本书以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论述其理论中的“身体”概念,以及这一概念与“空间”“时间”的相互关系,展现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艺术观点,并将其延伸至对于艺术史的思考,对于当代艺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对于具体作品的案例分析等各个方面。

高远 

研究者、策展人,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传媒与艺术理论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曾赴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Villa l Tatti,2014)及巴黎德国艺术史研究中心(DFK Paris,2017)、佛罗伦萨艺术史研究所(KHl,2018)访问研究。从2010年起,在国内外艺术机构主持策划学术展览40余场次。译著有《论绘画:阿尔伯蒂绘画三书》、《无墙的学院》等。

译著《论绘画:阿尔伯蒂绘画三书》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主义学者。他的《论绘画》是总结透视原理的西方艺术原典,基于同时代人的实践系统总结了线性焦点透视法的应用方法;以科学的方法论述了绘画的基本原理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画家的地位和修养,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及学院派艺术教育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版《论绘画:阿尔伯蒂绘画三书》基于对此书数个拉丁语和托斯卡纳语版本的长期研究,以拉丁语终稿为底本,文字更加准确;并配有研究性导论和大量注释,讲解文化背景和专有名词;另附专门绘制的110组插图,将关键知识点视觉化,使普通读者更易理解。

杨天歌

策展人、写作者。现任北丘当代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他曾于69ARTCAMPUS、北丘当代美术馆、户尔空间、歌德学院、中间美术馆等地策划“多少次呵,我离开了我日常的生活”“晦暗里,身体循光深潜”“合作,为了污染,不为完善”“佛系青年:冷漠与共”“海面之下是火山”等展览。他长期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本土与国际当代艺术,并在近期的研究中聚焦于人文地理视角下的身体、身份认同与民族形式建构问题。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