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团体作为方法”:回顾中国美术历程中的艺术团体

时间: 2023.7.18

“团体”,是艺术世界的一种常见工作方法,在艺术发展的早期就不断出现。一些艺术工作者以共同理念自发聚集在一起,通过集体创作和展览、研究等形式进行活动。从结果上看,这些艺术团体,可能促成了某个观念的传播与接收,可能形成了有别于个人创作的另一条艺术史叙事脉络,也可能记录了一段共同成长的友谊。此次展览即以“团体”作为切入以中央美术学院为坐标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条线索,尝试梳理和展示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发展史中各时期自组织艺术团体的文献,并抽取其中有历史代表性的若干团体作为样本进行剖析式的具体展示,故展览名为“研究与抽样展”。

 在展览筹备中我们发现,很多在美术史上有重要贡献的艺术家都组织过或参加过艺术团体,历史上一些重要的艺术事件和创见也多与艺术团体的活动有关,但是有大量的团体因为存在短暂、松散或不稳定被历史所埋没,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展览,展现“艺术团体”这种工作形式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中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在青年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区。以1920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历史上的90个艺术团体的文献资料为内容,包含90份调研文本及37组实物文献。这其中,既有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留名的艺术团体,如“阿博洛学会”“艺光社”“形艺社”“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学生摄影协会”“女画家的世界”“三人联合工作室”“四方工作室”“N12”等。也有一些风格鲜明却鲜有研究的艺术团体,如美院最早团体“花阴画会”、设计团体“雪花社”、女性团体“姊妹画会”、先锋艺术团体“胡涂画会”、进步团体“徒步宣传团”、行为艺术团体“掉队小组”等。还有一些近年来应用新媒介探索新的合作方式的艺术团体,如虚拟团体“TTTB Artist-Run Space小组”、相声团体“无人生还”、在地团体“地瓜社区”、自媒体矩阵艺术团体“想想工作室”、新媒体团体“某集体 ART+TECH”等。

01 载于《北京大学日刊》的“花阴画会”展讯(1920年 6月5日).png

 载于《北京大学日刊》的“花阴画会”展讯(1920年 6月5日)02 艺光社成员在展览现场(中山公园中山堂,1926年,刊登在《图画时报》).png艺光社成员在展览现场(中山公园中山堂,1926年,刊登在《图画时报》)03 三人联合工作室第二回展览“女人现场”展览海报,1995年.jpg 三人联合工作室第二回展览“女人现场”展览海报,1995年04 阳台小组展览“静物”现场,2012年.jpg 阳台小组展览“静物”现场,2012年

 因很多艺术团体的活动并未公开发表或非常零散,策展团队注重以“有组织理念”“举办过展览活动”作为艺术团体的定义依据,并参考了相关历史文献及院系口述史,最终圈定出展出的团体名单。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团体的丰富多元的理念和行动、形式各异的展览和作品,将为观者勾勒出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艺术创作的另一种面貌。值得一提的是,在文本展示区,策展团队将这90个艺术团体融入同时期的200余个中国大陆地区的主要艺术团体中,以期为理解这些团体的时代背景做一个补充。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抽样团体展示区。策展团队从已经梳理的90个艺术团体中抽取了三个代表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细展开,展示其组织结构、团体特色、发展历程、创作作品。这三个团体是:北京地区首个传播西洋艺术的团体“阿博洛学会”(1920年代)、探索版画实验的“四方工作室”(1990年代)、呈现绘画更多可能性的“N12”(2000年代)。对这几个样本的选择兼顾了时代背景、团体持续时间与社会影响,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作品和这些艺术团体之间的链接。

05 四方工作室展览“四个人展出四张画的理由——‘四方工作室’艺术家的语言嬗变”现场,2014年.png

 四方工作室展览“四个人展出四张画的理由——‘四方工作室’艺术家的语言嬗变”现场,2014年06 N12第五回展览现场,2014年.png N12第五回展览现场,2014年09 地瓜社区活动空间.png 地瓜社区活动空间10 TTTB Artist-Run Space小组成员的虚拟形象合影.png TTTB Artist-Run Space小组成员的虚拟形象合影11 某集体 ART+TECH的动态机械装置作品《幼稚食堂》展示现场,2021年.jpg某集体 ART+TECH的动态机械装置作品《幼稚食堂》展示现场,2021年

 其中,“阿博洛学会”重要成员吴法鼎的作品《旗装女人像》和李毅士的作品《陈师曾像》,“四方工作室”成员苏新平的作品《寂静的小镇(之三)》、周吉荣的作品《景观——天坛》、王华祥的作品《城市幽灵2》,“N12”成员王光乐的作品《午后(二)》、梁远苇的作品《反光》、徐华翎的作品《另一种空间》、申亮的作品《瓶儿系列之二》、宋琨的作品《何处是我家》等皆为馆藏精品,有效地促进了藏品介入美术史专题研究之中。

17《寂静的小镇(之三)》,苏新平,石版画,53×68cm,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寂静的小镇(之三)》,苏新平,石版画,53×68cm,1991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18《景观——天坛》,周吉荣,综合版画60x75cm,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景观——天坛》,周吉荣,综合版画60x75cm,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19《另一种空间之四》,徐华翎,国画,116×110cm,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另一种空间之四》,徐华翎,国画,116×110cm,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20《午后(二)》,王光乐,布面油彩,170×130cm,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午后(二)》,王光乐,布面油彩,170×130cm,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三个样本展区多以团体活跃期的作品为展示内容,其目的在于引导公众重返团体发生现场;同时也重视展示成员在艺术团体中的个人成长,将团体成员早期与当下的作品并置展出,亦可作为观察艺术家成长与艺术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角度。

抽样团体介绍

阿博洛学会

阿博洛学会成员合照.png成立时间: 1922

发起人: 李毅士、吴法鼎

核心会员:王悦之(即刘锦堂)、王子云、高叔达(即高春莱)、夏伯鸣、钱稻孙、钱铸九(即钱鼎)、陈启民、韩子极、郭志云等,会员最多时达到二十余人。

学会干事:王子云,负责日常事务、组织展览会、寄发新闻稿。

其他会员:郑锦(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见1922 年底公布的阿博洛学会公开教授会简章教员名单)、严季冲(即严智开,北京美术学校教员,见1923 年夏举办的暑期绘画学校教员)、尚其煦(上海美专西画系学生,见1923 年夏举办的暑期绘画学校教员)、王之英(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学生,见1923 年底呈报北洋政府内务部的学会简章的职员名单)。

阿博洛学会是一个兼具教育、研究、展示功能的艺术团体,以传播西洋美术为宗旨。阿博洛(Apollo)为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司掌文艺,此团体以太阳神为名,表明其纯粹研究美术,进而为“美术界前途开光明之路”的宗旨,倡导自由研究并为更多爱好者提供学习机会。

 

四方工作室

四方工作室成员合照.png四方工作室成员合照(2).png成立时间: 1997

成员:苏新平、谭平、王华祥、周吉荣

“四方”即蕴含着“来自四方”的地理概念隐喻,也包含“通向四方”的艺术发展方向规划;既是四种版画类型(石版、铜版、木版和丝网版)的指代,也是对创作自由精神的张扬。四方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实则是为当时落寞的版画艺术找寻破题之道,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四位教师感受到版画自身发展的焦虑,不甘于现状而希冀有所改变的四人走到了一起,试图发现版画语言本身的可变性,进行更具社会性和观念性的表达。相较于传统的工作室的概念,四方工作室像是一个自由的团体,形式上的松散性和包容性使其成员在创作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而在四方工作室对外作为一个整体发声时,也更容易增加其观点的影响力。四位成员在专注自身艺术语言的同时,还对综合材料进行了实验和探索,并更多地涉猎其他门类的艺术。

 

N12

N12成员合照.png

成立时间: 2003

成员:王光乐、王颉、仇晓飞、申亮、宋琨、胡晓媛、徐华翎、郝强、马延红、梁远苇、杨静、温凌1、景禹潮2

注1:温凌于2004年N12 - 第二回展览加入团体。注2:景禹潮仅参加2003年N12 - 第一回展览。

与我们所熟悉的艺术创作小组不同,N12 是一个展览集合小组。N12 的展览没有主题、没有策展人,12 个人以各自创作、集体参展的方式进行了他们的艺术实践。N12 的名称来自马延红的建议,取英文字母“N”在数学上代表的项数,以及口语所寓意的“程度”及“未知”两个含义,指代无限的可能性。“绘画的12 次方,12 个人参展,提供12 种绘画样式。没有统一的主题,但发现绘画有N 次方可能。”

团体成员作品

《陈师曾像》,李毅士,布面油彩,130×70cm,192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

《陈师曾像》,李毅士,布面油彩,130×70cm,192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旗装女人像》,吴法鼎,布面油彩,94×63cm,20世纪2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png《旗装女人像》,吴法鼎,布面油彩,94×63cm,20世纪2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红之一》,苏新平,铜版画,112×168cm(28×28cm×24),2017年,艺术家提供.jpg《红之一》,苏新平,铜版画,112×168cm(28×28cm×24),2017年,艺术家提供《金黄金时代》,马延红,布面油彩,80×60cm,2019年,艺术家提供.jpg《金黄金时代》,马延红,布面油彩,80×60cm,2019年,艺术家提供《蓝色研究: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2021-1》,王颉,画布裱中国纸、油画、丙烯、乙烯、色粉,180×200cm,2021年,艺术家提供.JPG《蓝色研究: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2021-1》,王颉,画布裱中国纸、油画、丙烯、乙烯、色粉,180×200cm,2021年,艺术家提供《浪潮-暮色海岸》,宋琨,布面油彩,140×540cm,2018年,艺术家提供.jpg《浪潮-暮色海岸》,宋琨,布面油彩,140×540cm,2018年,艺术家提供《小龟回家之三》,温凌,布面丙烯,200×200cm,2022年,艺术家提供,私人收藏、鸣谢艺术家与星空间.jpg《小龟回家之三》,温凌,布面丙烯,200×200cm,2022年,艺术家提供,私人收藏、鸣谢艺术家与星空间《月亮》,郝强,玻璃钢着色,66×40×16cm, 2013年,艺术家提供.jpg《月亮》,郝强,玻璃钢着色,66×40×16cm, 2013年,艺术家提供《自画像9》,申亮,纸本水彩,300×150cm,2022年,艺术家提供.jpg《自画像9》,申亮,纸本水彩,300×150cm,2022年,艺术家提供《城市幽灵2》,王华祥,木版单色,350×320cm,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jpg《城市幽灵2》,王华祥,木版单色,350×320cm,2004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无题》,谭平,套色木刻,82×114cm,2005年,艺术家提供.jpg《无题》,谭平,套色木刻,82×114cm,2005年,艺术家提供《生长8》,徐华翎,绢本、水色,35×105cm,2023年,艺术家提供.jpg《生长8》,徐华翎,绢本、水色,35×105cm,2023年,艺术家提供《反光》,梁远苇,布面油彩,150×200cm,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jpg《反光》,梁远苇,布面油彩,150×200cm,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晨昏 53 steps》,杨静,南瓜、火龙果与紫甘蓝的提取液,110×75cm,2022年,艺术家提供.jpg《晨昏 53 steps》,杨静,南瓜、火龙果与紫甘蓝的提取液,110×75cm,2022年,艺术家提供

展览信息

00“团体作为方法”海报.png


“团体作为方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

展览时间:2023年7月12日—9月3日

展馆地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层展厅

本文由艺讯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