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讲座】肖恩·斯库利:高雅与通俗或崇高与平凡

时间: 2014.5.26

2014年5月22日下午六点,国际艺术大师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一场名为“高雅与通俗或崇高与平凡”的讲座,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担当此次讲座主持。肖恩·斯库利是二战以后国际抽象绘画领域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大师,被艺术史家阿瑟·丹托誉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油画大师之一”。他1945年出生于爱尔兰,1975年移民美国,现在创作生活于纽约、西班牙巴塞罗那和德国慕尼黑。肖恩·斯库利曾两次入选英国“特纳”奖提名,他的作品被全球350家重要公共博物馆收藏。此次中国之行,也将是他与中央美术学院联系与合作的新契机。

肖恩·斯库利本次讲座主要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以及创作心得展开,展示了他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在和美院同学的交流中,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肖恩·斯库利首先从自己如何选择成为一名画家的童年经历讲起,出生在一个以文学和音乐著称的国度,他之所以最后选择了绘画,是基于他幼年看到许多宗教题材的油画。同时,因为家庭拮据以及他爷爷的吉普赛血统造成了他童年经常换住所,这让他很小就具有了一种移民身份的自我认同。这也致使他有一种使命感,想要通过简单的绘画作品打破各区域间的障碍。

经过了童年艰苦岁月的洗礼,肖恩·斯库利终于获得一个进入美术学院深造的机会,当时,他还只是一个以画写实主义肖像为主的学生。后来,他看到德国抽象表现主义并被深深吸引了。加之,在摩洛哥地区学习时,看到当地人并不以具象的形象来表现对基督的崇拜,而是以一种有韵律的线条来表达情绪,这启发他进入到以格子为主的抽象绘画阶段。这样一些条纹格状的画面对于表现城市中疯狂熙攘的生活与节奏再恰当不过了,于是在1973年左右,一系列大尺寸格子系列油画就诞生了。这些规则中又有些凌乱的格状画面,就好像我们用不同的视角在看城市中同时发生的种种喜怒哀乐,但每一个叙述又只是片段化的,来不及把整个故事讲完。在正式进入美国创作之前,肖恩·斯库利在伦敦还尝试利用滚筒做了《叠加》系列,试图在一种有秩序的画面里,加入饱和或超饱和的混乱。而那一时期,他的作品还鲜有问津。

到了美国,肖恩·斯库利首先感到纽约激烈的竞争环境,作为一个敏感的欧洲人,他希望拿出更高标准的作品,那五年艰辛的创作生涯被他戏称为“矿工般的生活”。接下来,肖恩·斯库利突然意识到极简主义艺术渐渐失去了对于人的关注而变得苍白无力,也由此,他勇敢地向极简主义宣战。他评价自己80年代的作品是比较凶狠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联系着欧洲美术史的传统,另一方面巧妙错用了美国直接明了的艺术符号体系,而且依旧延续他使用格子艺术语言来表达对人、宗教等人文思考。借由这些作品,他成功扭转了自己欧洲艺术家身份的劣势。后来他作品中融入了更多色彩的因素来表现自然和光线,并进行了一些雕塑创作。

肖恩·斯库利在讲座期间反复强调,相比完美的东西,他对那些真实且具有颠覆性的东西更感兴趣。他举例说,如果看到一座建筑物,他对正面的东西不在意,而是会好奇地绕到建筑物后面去看,因为往往那里才是更加真实的一面。所以,肖恩·斯库利非常欣赏13世纪奇马布埃反对拜占庭视觉束缚的斗争姿态。在一幅表现基督耶稣受难的宗教画中,奇马布埃很好地将基督扭曲的姿态和当时基督实际上承受巨大压力的现实处境完美的结合起来。

在讲座的最后,肖恩·斯库利表示,他的旅行和游走状态常常是他灵感的来源,正如此次中国之行,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访问好友艾未未途中偶遇的一个脏乱不堪的加油站在他的眼中美不堪言,他的描述绝佳地阐释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或许最为平凡的事物之于一个虔诚的艺术家而言恰恰都是最崇高的。

Q﹠A

问: 您觉得一般的抽象画如何与大众沟通?您认为您作品中的标题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是限制了多种想象的可能性,还是引导观众更好的理解作品?

答: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你不能指望所有的观众都喜欢你的作品,我认为如何探索和突破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为重要。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艺术都曾不受大众喜爱。耶稣基督在山顶的讲演如此伟大,当时也没有多少圣徒听得懂。关于第二个问题,我的标题是为了让观众能脚踏实地理解作品,因为我说过,当时,我已经向极简主义宣战了。

问:众所周知,极简主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死亡了。也有人认为绘画已经终结了,您认为我们怎样才能让绘画重焕生机?

答: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已经觉得绘画已经走入了无以复加的完美境地,但是事实上,人们又开始关注那些瑕疵,绘画又继续发展。对于极简主义而言,也是如此,我所做的就是尽量去弥补极简主义丢失的人本因素,我希望我的工作是一扇开放的窗,让绘画充满更多可能性。

艺讯网记者:李璠
编辑:张文志
摄影: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