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大型展览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于中华艺术宫正式拉开大幕。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高等美术院校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的具象油画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展是对20世纪中国具象油画的一次系统性梳理, 共分为六个部分展出,分别是“新学启蒙”(1900—1949)、“国家叙事”(1949—1976)、“本体精研”(1977—1999)、“当代关切”(2000—2014)“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和“写生与素描”。展览旨在研究历史,继承传统,关注当代,放眼未来,展现中央美术学院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和“央美油画学派”的建立中所具有的历史担当。
下午一点半,“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研讨会第二场在中华艺术宫5米层多功能厅B厅举行。本场研讨会由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中央美术学院的宋晓霞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院长余丁等嘉宾先后发言。相较于第一场研讨会以中央美术学院的先生、教授的发言为主,第二场研讨会除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多位教授发言外,全国各地油画界的先生、教授也共同参与了本场讨论。
嘉宾发言环节,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马路就参展作品的修复情况,以及油画系教学师资作了介绍。他谈到:从转场效果来看,很多作品的修复问题还没有能够得到全面解决。如果央美能够有学生在油画修复方面取得一些突破的话,这些宝贵的财富将得到更好的修复。而目前,油画系在编的老教授仅4位可以继续招硕士生,整个形式非常严峻,因此教学上也碰到如何能够继续星火相传的瓶颈,而目前对于老先生们口述史的整理工作则更为紧迫和重要。
中央美术学院的宋晓霞研究员从展览第四部分:“当代关切”(2000年以来)出发,讨论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情景的几大现象:一、全球当代艺术进展的出现,使得诸多问题需被重新思考。二、消费主义的语境被予以游戏化地消解。三、“游于艺”的创作脉络。四、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和创作,开启新的视觉记忆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在发言中谈到“徐悲鸿学派”的发展历程,曹庆晖教授指出:徐悲鸿学派是在一个很具体的情境当中产生的。作为一个精神核心,徐悲鸿学派精神从国立中央大学就开始酝酿,后来聚集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内化于中央美术学院。此外,曹庆晖教授还谈及面对学派构建和体系关系,我们需要做一个认真的梳理,并在梳理当中认真地分析其局限性。因为美术教育要往前发展的话,不仅要有对成就的认同,也必须加强对其局限性的深刻了解。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院长余丁教授从几个方面展开了发言:一,温度就是高度,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发展对历史具有高度贡献。二、如何看待作为美术史研究对象的中国具象油画,或者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发展。三、油画民族化,如何建构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就可以把20世纪以来百年来的中国油画作为一个构建的源头,或者是一个源泉。
论坛尾声,由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教授作总结发言。殷双喜教授对展览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华艺术宫馆长李磊、策展执行团队,以及各位嘉宾的辛苦工作和支持表示感谢。
文/余娅
图/杨延远
编/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