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毕业季丨王中:成功不是你赢得世界,而是找回你自己

时间: 2015.6.23

王中应该有五十多了,但还是像个愤青。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每次说到现在一些社会弊端,他都怒目圆瞪,青筋毕露,但只要我们说他长得像杨坤,他立刻笑眯眯的,捏着香烟的手,都变成了兰花指。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他说:“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学生,艺术与设计绝不仅仅是一门职业,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存在于细小的生活中,而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成为学生思想发动机的给火者,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的过程中带给学生处世的态度和自信,剩下的路就是未来学生自己走的。”

采访时间:2015年6月5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院艺讯网办公室   
采访人:章燕紫       
编辑:张文志

章燕紫:王老师,你好,城市设计学院也不在花家地校区,今年毕业季在学院操场搭建了一个临时展厅展出城市设计学院的毕业作品。大家都想对城市设计学院有一些了解,请您先说说你们学院吧。

王中:简单来说,城市设计学院的学科建设理念,就是关于城市的设计。当年成立的时候,中央美术学院对未来应该是有判断的。一个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太快了,它造成一个城市文脉、城市视觉形象的缺失和混乱,随着城市发展从规模转向质量,面对过去的缺失和混乱,城市文化的提升就摆上了议事日程,我想这种诉求应该也是艺术类院校的历史责任。第二点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方式也在转变,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诉求,这同样也是艺术类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责。城市设计学院成立之初主要就是要在这两大系统中,发出中央美术学院的声音,所以我们专业布局也是围绕这两大板块来建构的。

章:根据您的介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相对于中央美院其他院系,城市设计学院可能更偏生活,偏实用艺术?

王:我认为这样解读应该是正确的,更准确地说,是更偏应用和落地。当然,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央美院更注重他的研究和文化领域的一个高度,所以这说明城市设计学院并不只是强调应用而不重视学术了,学院是以“学术为先、应用为本、推崇新异、关联社会”为办学思路,中国今天需要这样的艺术院校做出这样的努力,我想这也是城市设计学院的使命。

章:那城设的学生比较接地气吧?

王:其实严格地说,尽管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要接地气,要对接社会,但是无论如何中央美术学院毕竟是中国的顶尖艺术院校,它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学生认知世界的训练可能更多,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更看中学生毕业五到十年以后的发展,就是看他未来发展的后劲。如果说我们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在某公司一个流水线上完成工作,我觉得这还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我更关注的是,我们的教学结构要考虑中国未来几十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世界以及学生未来工作环境是什么样子,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这正是中国传统院校忽略的一点。

章:今年毕业季,城市设计学院的作品全部同步展出,学院专门搭建了很大的展厅,效果非常好。

王:以前因为分着展,展览时间很短,所以很多人没有看到。那么今年全院毕业季展览的时间比较长,我觉得这非常好,体现了新的院领导班子对未来、对社会的一种态度,让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教学成果跟社会产生一个交流,这样也能听到很多的反馈,我觉得对学生、对学校、对教师都是很有意义的,很有价值。

章:尤其是对学生、老师来说,花了那么多精力,现在,展出的时间拉长了,大家都特别满意。

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央美院还是很自信的。我其实有一个担忧,因为现在要求百分之百的学生全部都对社会亮相一个月,那学生的质量是不是能经受得起百分之百的考验呢?这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最后,从展览得到的反馈来看,是很好的,这是我没想到的。因为我一直以来有一个理念,当你美院一届招40人的时候,可能成才率也不过是二、三十人,很高了;那么你招两百人,成才率也许五、六十人,你怎么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经得住检验呢?但是,最后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总体来看,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质量还是经得住考验的。

章:对城市设计学院今年的毕业生作品,有什么样评价?

王:总体来说,今年我们抓了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可能大家都看到了,就是那个校园展厅——学校临时搭建的大展厅,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创意150”的展览,实际上我们家居和产品专业方向的学生,有将近140多人都集中在这个展厅了。

章:今年这个专业140多?

王:好多工作室,但是偏这类专业的,就包括家居设计、产品设计等等,还有陶瓷等都在这里头。其实在策划的时候,我就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着眼于一个毕业展览了,我希望城市设计学院在教学上能够有一些新的机制,或者是一些创新,希望把学、研、产做成一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因此,“创意150”的展览其实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前置展;同时,展览做完以后我们会挑选一部分作品,放到居然之家的设计中心展览,居然之家会提供中央美术学院创意卖场。我们也希望跟学生签约,进行孵化、宣传等等一系列的推动,帮助他们把设计转换成产品。在6月16号我们还有一个论坛,这个论坛也是一个平台,会有很多人、包括企业家来看我们的展览,希望能对各方有所触动,尝试把有创意的作品转换成市场需求,这需要很大的一个推动力,因此,我们还有社会的赞助来做一个国际创新设计奖的比赛,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品牌奖项,推动中国的原创设计。所有这些,其实就是为了我们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非常优秀的原创设计有一个良好的转换。为什么说非常优秀呢?因为我认为中央美院的学生,当他在半年多的时间关注一件事的时候,他们的创造力真的很惊人。这些天陪了很多的不同领域的人来看这个展览,他们都很惊讶,甚至有很多人就直接希望能够投资这些作品。所以,我想如果转换好的话,我们会真正的把教学、研究、产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个良性循环再反哺我们的教学,让教学能够再一次提升质量,这就是策划整个创意150展览的一个目标。

章:确实,你刚才讲的创业其实是学生毕业之后最最关键的事情。学生毕业之后,有的做职业艺术家,有的面临如何去把自己学习成果转化成产品。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好平台,是很多学生期望的。

王:这些学生作品是有社会诉求的,既不等同于那种大众类产品,也不是极少数的奢侈品。社会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阶段,确实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对文化——设计也好、品位也好,很讲究,有他们个性化的需求,而这样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中央美术学院恰恰就不缺这样的原创设计。

其实在这样一个循环系统下我们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如何去践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这是一个高校必须做的,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义务。我刚刚看了英国的一个展览,其实就是英伦创意的推广计划,是国家面向全球来推广,做成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我想中国一定也应该把文化创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战略高度。我觉得我们所做的这些事,其实就是国家大力推崇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我们不缺钱,你看,像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就有两百个亿,还有大量的民间的资本愿意在这方面投入,我们真不缺钱,但是我们缺什么呢?缺的是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能有效转化为成果的内容。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包括其他的院系是有优势的,可以这么说,我们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以前没有有效的把我们的内容与社会进行对接,更不要说是利用社会的人才和资本的力量来形成聚合共同成长。所以,我们其实也是希望能努力推动这件事。总而言之我们总是野心比较大,老想不只一箭双雕,要一箭三雕。

章:美院的学生不缺创造力,关键是怎么转化,这是很艰难的。现在学校给他们提供创意卖场,创业家的平台,我觉得对学生来说是特别好的机会,在毕业时推他们一把。我想了解一下,城市设计学院以往毕业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一些例子?

王:其实创业的学生很多,包括艺术北京的展览上,其实有不少都是我们的毕业生,他们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但是我一直认为中国从来不缺个体设计师,我们缺的是品牌,就是品牌的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建构,设计师会短期的出来了,但很快就消失了。

中国这种例子太多了,他不像国际上的,都是很多著名的品牌支撑了设计师,所以他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就很大。因此作为某个学生个体,如果都单打独斗去弄自己的小设计,或者是进入某一个设计公司去当一个设计师,当然这也是社会需求,你会发现很多是会被淹没掉的。我们希望现在要创造“CAFA艺造”品牌,当然这不光是为城市设计学院,也是为整个中央美术学院。因为他包括了比如说限量设计产品,也包括了艺术衍生品等等这样的系统。在艺造这个品牌下,可能每年都会孵化出非常多的年轻设计师。我相信,不管是对于学校来讲,对于社会来讲,对于中国创新国家的推动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章:把“CAFA艺造”打造成一个品牌,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做自己的原创设计,并汇聚到这个大品牌之中。

王:对。

章:学生毕业后如何与“CAFA艺造”品牌合作?

王:我们会跟学生签署版权协议,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初拟了一个协议,在十八个月内,我们将开展很多的推广展览活动来推这些学生,我们帮他联系非常好的投资者或者是厂家,一旦有厂家或者是投资者看上了,或者是有这种社会需求了,可能跟学生签8%的版税协议。这个8%的版税,应该是全国最高的了,因为通常设计师的版税也不过3%到5%。如果良性运作好了,我相信首先受益的就是我们的毕业生,因为很有可能随着毕业,他们的产品就已经推出去了。

章:也就是说他们一毕业,心里就比较踏实,不会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没有落在一个工作单位而焦虑。因为平台搭建好了,只要作品可以,那就可以合作了。

王:当然,我们不能保证在推广中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能达到这样一个良性互动,这一定会有一个比例。

章:是双向选择的。

王:对,当然还有社会需求,就算是在中国原创设计卖场编号了,也得看有多少定单,如果没有定单的话,也不会有资金愿意投入,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章:但是起码毕业还是继续做自己的设计。

王:对。而且还有一个团队在帮着推广,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受益的。

章:而且有一种归属感。

王:也比较温馨,母校这个港湾还在。

章:你对现在这些毕业生有什么你的期望,愿望?对他们有什么要求?

王:我88年留校教书,到现在也快30年了。我一直接受美院老先生们的传承,所以,在城市设计学院唯一推动我内心的,就是如何把中央美术学院的精神传承下去,让这种精神能够熔化到每个学生的血液里。

我不认为艺术与设计教育就是很多优秀课程的堆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学生,艺术与设计绝不仅仅是一门职业,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存在于细小的生活中,而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成为学生思想发动机的火给者,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的过程中带给学生处世的态度和自信,剩下的路是未来学生自己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总结的中央美院的传统就是三个品字:“品德、品格、品味”。品德,说简单点就是你首先学会做人,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来学校,学了那么多的专业知识,毕业以后连基本的做人都做不好的话,你不是中央美术学院合格的毕业生,中央美院的学生首先是善良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懂得回馈社会的人,懂得帮助别人,自己能从中获得快乐的人。品格,我认为中央美院的人绝不会随波逐流的,他不会跟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潮跑,他会有自己独立判断和批判精神,这点是中央美院留给我的很重要的精神财富。品位,这是中央美院更核心的东西,说白了,在中央美院“品位”这两字是杀人的,说这人品位不行,这人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什么是品味,其实就是你对艺术的审美和判断的高度,这种高度不仅是专业领域的、是对整体大格局的一个判断。我认为这三个品字可能是中央美院最独有的三个核心价值观,雷打不动。中央美院的学术氛围、价值观和使命感是他独有的传承。

我常说视野决定距离,其实央美人不在于毕业的时候你的专业能力到底有多么的优秀。我觉得毕业了,仅仅是人生的开始。四、五年的学习,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非快的时代,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未来的那种热情和执着。所以我觉得就像我给学生写的前言似的:成功不是你赢得世界,而是找回你自己。

章:说得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