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万霖:北京华房德晟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韵堂艺术主持
简单介绍一下,我本科学油画的,89年毕业以后去海南创业,海南刚刚建设,结果误打误撞进入地产行业,创作时间太少。89年开始收藏,收藏脉路主要是中国当代,边做地产,边做收藏,收藏文化产业成为我们研究的辅助的产业。可能我在中国拍卖市场上说一些小的事情,大家都会知道一些,因为中国画的近现代艺术作品进入亿元时代,具有推动作为,第一幅是长征,第二幅九千多万元,包括狮子林的收藏,到清华大学里面讲课,讲艺术和投资基金。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艺术价值的回归,直接唤醒了我们当代艺术的市场行为。当然我收藏的,主要就是在古代和近现代这一块,拍卖公司包括市场运作的模式我都清楚,我看到了当代艺术市场存在着的问题,纯粹是一种投资行为,很多低俗的作品。我们中国的公募基金也是我主持做的。讲课的时候,我的地产和投资做一定规模的时候,内心有一个情结想做这个艺术,到这个年龄,把自己后面几十年定位为在艺术方面,因为地产和金融变成投资,更大的精力放到文化产业。带头注册一个文化产业的机构,我们不是为了赚钱的,当代艺术展不是急功近利的赚钱的事情,需要好好推动它,从中才能发现更好的艺术家。成立北京的一家投资公司,主要以收藏为主作为一个机构。要收藏必须发现好的艺术品,于是又注册了北京大韵堂这么一个艺术机构,这个机构我把它定义为纯粹公益性非盈利性的学术机构。你在网上搜一下追求卓越,追求当代艺术的都是一个追求过程,现在市场上办的最具经典的,最具收藏价值的,最优秀的都是不准确的,实际上都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追求嘛,大家目标都是卓越的,包括我们的机构,包括我们的市场,我们定位为追求卓越,这个作为我们品牌的一个系列展览来推动当代的艺术。当然这是介绍一个背景,我们会把这个大韵堂作为一个学术品牌,会做下去。我们在中法办展览的时候策划,邵先生和张先生,还有余先生,都去了法国参加了我们这个展览。当时我们想到这么多的展览,在艺术市场上时间比较长,大部分都是通过我们艺术博览会认识我们几位当代的艺术家,更多的在国际上代表了我们中国的形象,我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就想,这一次中法建交50周年,怎么样才能呈现中国和他们平常看到的不一样,就想到我们中国学院的教育,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的学院教育和创作的面貌到底什么样子?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是和法国的一起办,让中国的看到法国的艺术家画的是什么?法国的艺术家看我们中国画的怎么样,所以搞了中法油画艺术家的交流,我们当时选择的是,刚开始是8大美院,最后扩展到11个学院,当时我们院长也推荐了一些学生,并且在法国获了奖。这次展览邀请法国艺术家协会主席,集美美术馆的馆长,还有奥赛美术馆的馆长等,基本上他们艺术界都一起参加了这个展览,并且举行了导师研讨会和学生研讨会,我都参加了。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法国的美术家协会主席说的几句话,他说:我知道中国的老一代的油画家带中国学习,由于国家与国家交流的问题,我们近几年随着威尼斯双年展,香港、包括的国际艺术家才能看到中国的艺术家带来的作品。但是今天看来,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和中国老一代油画家来我们法国学习好以后,在中国进行30年的艺术教育带来的成果完全不一样的。通过你们年轻人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失去的你们反而做的很好。我们现在在做的你们也在做,因为那一次带来的作品,从200多位年轻的艺术家当中选择出来60多位,法国艺术家里面选择出来19个共同参加展览。从你们的作品当中看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社会、包括与世界上的任何关系没有差距,没有距离,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的艺术发展,我们原来认识的是片面的。
刚才王镛先生谈到,我们保持了中国油画教育的纯粹品位和高雅的格调,我认为这一点是办展览的信心。回来以后跟邵先生一块聊,国内导师都是国内的大腕,展览机会很多,我们希望导师能够给青年一个机会,带着他们展览。我们根据以前做的展览,没有把学院的导师和学生放到一起,这样来展现他的传承。没有去办横向的全国10几所专业学院来联合展示中国艺术教育的全面性,反映它的整体水平。我认为,机构怎么来做自己的品牌,我认为应该做自己的个性,既然关注这个,应该做出自己的个性,拿出一点带动面,所以我们机构把它定位为纯粹学术的机构,我们接下来会建立大韵堂艺术沙龙体制,建立大韵堂奖学金,可以评比争夺这个奖学金,我们发的,完全是公益的,支持这些年轻人在创作上有所发展。
刘曼文: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
本次展览由邵先生主持,学术性很高,是对当代油画界的整体思考,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展览的信息从我们微信平台发布以后,外界的反响非常强烈,尤其是上海。在现在样式繁多,类型复杂,展览非常多的状况下,能够做一个明确的、专业性强的学术性展览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本展由邵先生做主持,有许多多熟悉名家参展,大腕云集,而且也可以看出大韵堂对油画的支持。
标题“来自学院的艺术家”使我们在布展的时候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我们对央美鲁美等几个重要的美院非常熟悉,但这次的参展作品还是让人有种新鲜的感受,参展作品具有超出想象的丰富性。虽然也有一些青年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上不甚丰富,其创作局限在课堂习作。但总的来讲,类型还是丰富性,这一点非常可取。这个展览如果延续下去,将会增加绘画语言的丰富和深度,尤其是对社会的引导作用。虽然现在学院艺术家视角上不够开阔,阅历上不够丰富,但是来自社会的注重探索和实验的艺术家,他们也碰到一个困境,就是缺乏根基的问题,因此需要来自学院的艺术家继续追求探索下去。
我们上海油画雕塑院也有一个学院式的学术追求。这个展览引起了我们院领导的特别重视,今天有很多艺术家和雕塑家过来看展览,他们希望这样的展览能够在油雕院美术馆多举办几次。因此,这次展览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意义。
徐芒耀:原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我们可以通过展览这个平台找到很好的一批年轻画家,他们都是各大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很有潜力。我看这个展览以后马上感觉到各个美术学院的风格是不一样的。这次参展的作品样式很多,从学术层面来讲这是一个基点,油画不再像原来大家只比技术的高低,现在大家的风格都不一样,在不同的领域里面寻找自己,在学术层面提高自己,我感觉这个展览会越办越好。
刚才讲到导师跟学生的关系,包括我自己的学生有的跟我比较像的,有的跟我并不很像,这不是我喜不喜欢学生的理由。我注重在基础教育上面教学生怎样把握造型,怎像传统绘画那样准确造型、精妙用色。我觉得得西方人的油画味道,中国画家从来没有好好的认真的研究,我的导师就讲过,法国人认为好的也许中国人认为不好,的确还是有道理的。我有一些学生,比较同意我的观点,但不是说不同意我的观点的研究生就不好。这个展览给我们教师、学生同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个平台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