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异国伉俪呈现“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

时间: 2015.12.1

2015年11月30日上午,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游庆桥,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王少军,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的义女常沙娜,原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盛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著名雕塑家曹春生、张大生,原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艺术家杨力舟,及众多王临乙、王合内先生的学生等悉数出席。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本次展览为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展系列,是在文化部领导下对卓有成就的美术家及家属对美术馆捐赠作品所做的展览。谈到王临乙夫妇,他认为,“20世纪中国艺术家负笈西洋,全面地学习了肖像塑造法和纪念碑建造法,使得以古典写实风的雕塑及其美学精神融入了中国近现代雕塑。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便是这一时期令人瞩目和崇敬的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王少军说道,“两位先生为美术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艺术生涯中也颇有建树。这对伉俪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对中国现代雕塑和现代雕塑教育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并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关于纯真感情的佳话。”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的义女常沙娜称呼王临乙为“王爸爸”,她深情的回忆了王爸爸与这位法国姑娘,从同学到恋人到夫妻,从法国到中国,经历了战乱、南迁、贫穷、文革的历程。“两人相互扶持,携手半个世纪,为中国现代雕塑和美术教育挥洒自己的青春与血汗。”

作为学生代表的著名雕塑家盛阳发表致辞,他表示,“很幸运遇到了王临乙先生这样的老师,他不仅是艺术家,更是一位教育家。王临乙先生把自己所有的智慧都运用在教学上,当创作和教学有矛盾的时候,他是舍弃了创作,而把心都放到教育上,他认为扶植第二代、第三代、后辈是他的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首先感谢文化界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敬意和对研究性学术品格的展览高度重视,本次展览是对两位先生深深的缅怀,也是对他们做出贡献的回顾和认识。他强调,“美术界做的所有一切对老一辈艺术家研究、整理、推广的工作都是为了使得大家能够在新的文化发展的形势下更加鼓起中国精神,更加能够把前辈的教学理念传承与弘扬起来,推动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王临乙王合内夫妇没有子女,他们立嘱将一切捐赠给他们工作的中央美术学院。在开幕式最后,常沙娜、盛杨代表王临乙、王合内先生接受了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颁发的捐赠证书。中国美术馆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所收藏的王临乙王合内作品进行翻铸永久收藏,这些作品将成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近现代美术作品中的重要部分。

王临乙为二十世纪中国著名雕塑家及美术教育家,他与法国雕塑家妻子王合内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异国恋情感人至深。本次展览是两人最完整的,综合的大规模展览。包括500余件作品及文献资料,分为“丰碑”、“身影”、“造像”三个部分,为观众还原了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的艺术与人生。

“丰碑”部分呈现的即是1953-1955年王临乙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卅运动》的相关作品文献。《五卅运动》可谓是王临乙雕塑生涯中纪念碑式雕塑的一个里程碑,展览由这件气势雄浑的作品进入,进而展开对王临乙王合内夫妇艺术生涯的叙述和讨论。

位于21号展厅的“身影”部分则通过各类照片、文献、作品,呈现了王临乙王合内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二人相识相爱的过程。王临乙1924年考入上海美专,师从李毅士。在李毅士的教导下,王临乙接受了正规的素描与油画训练,为其日后艺术道路的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6年,王临乙于上海与徐悲鸿相识,从此结缘一生。王临乙深受徐悲鸿赏识,在徐悲鸿的帮助下,王临乙于1929年负笈海外,去往法国学习雕塑。1932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院。次年,他与法国姑娘Renee Nikel结识,并坠入爱河。1937年,这对新婚夫妇毅然回到中国,Renee Nikel自此更名为王合内。王合内初到中国,还没有来得及感受一下中国的美丽,便爆发了“七七事变”踏上了逃难之路,这样颠沛的生活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告一段落。在这一段时期间,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变迁留存下来的作品实物虽不多,各类文献材料仍可为我们勾勒出历史的轮廓。在此部分中,分几个小单元从不同角度还原了这对伉俪的早期经历。如“高山流水”这一小单元便是以王临乙在徐悲鸿辅导下所做的色彩写生以及徐悲鸿赠与王临乙的题字为主体,辅以二人交往的各类照片和文献,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到二人之间的真挚情谊。王临乙王合内的遗物中还有几本拍摄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照片,这些照片都经过他们亲手整理编列成集,大多是一些风景人物照。20世纪早期的摄影作品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而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又有着怎样的观看视角?这一问题在本部分中以“青春的眼光”这一单元得以呈现。

展览第三部分“造像”,集中呈现了自20世纪50年代后王临乙王合内的雕塑创作。王临乙所作人物众多的纪念性雕塑创作对于整体有着很好的把握及驾驭能力,创作于1951年的《民族大团结》和1958年的《东北少数民族工农业生产》等作品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除去纪念性雕塑,王临乙的肖像创作也始终保持着对人物整体性的把握,偶然而表面的东西被舍弃,留下的是他理智归纳后的特征。如《纱厂女工》(1956)、《女头像》(1962)这样的作品舍弃繁琐的细节而将重点放在眼、鼻、嘴的刻画却仍传达出对象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王合内十分喜爱各种小动物,她的动物雕塑也成为其雕塑艺术的一大特色。在《豹》(1979)这样的作品中,她吸取了秦汉动物雕塑的野性美和雄伟气势,从“避邪”等传统形象中获取灵感,中国传统艺术的线性之美在王合内的雕塑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不是生硬的,不是矫揉造作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王合内的作品中得到了平衡。同时,在王合内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有着中国人民的气质,这些,都是王合内怀揣着对中国这片土地发自肺腑的热爱而竭力融入其中所得到的成果。

展览将展出至12月21日。

图、文/林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