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论坛丨时间测试开幕论坛第二单元:华人地区的录像艺术及地区间的交叉互动

时间: 2016.7.21

“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梳理中外录像艺术发展脉络的重要展览,该展览于2016年7月2日到8月28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A、B展厅举行,由两个互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一是“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二是“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为配合此次展览,2016年7月3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开幕学术论坛——“历史、美学与新感知”,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与国内学者一起,来探讨录像艺术在西方和华人地区的发展,以及在未来的转向。该论坛由三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西方的录像艺术和媒体艺术”,第二单元为“华人地区的录像艺术及地区间的交叉互动”,第三单元为“影像转向”,整个发言与讨论持续一整天,本文将回顾第二单元。

学术论坛“历史、美学、新感知”的第二单元“华人地区的录像艺术及地区间的交叉互动”在2016年7月3日下午13点30分如期举行。本单元的主持人是“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先生,四位发言人分别为:中国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动画艺术与影像美学研究所孙松荣教授,香港录像艺术特别单元策划人、录映太奇主席梁学彬先生,艺术评论人、录映太奇副主席黄小燕女士,“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策展人董冰峰先生,录像局创始人之一方璐女士。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教授首先对本单元的讨论主题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发言嘉宾。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台南艺术大学动画艺术与影像美学研究所的孙松荣教授,他为大家介绍了台湾地区的录像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许哲瑜等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将台湾的录像艺术总结为扩延影像、批判影像、感性影像三种类型。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香港的梁学彬先生,他从1986年开始搜集录像艺术资料,创立了“录映太奇”这一非牟利机构,这一名字来自“Videotage”的音译。录映太奇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创造及保存录像和媒体艺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媒体艺术机构。梁学彬首先用“micro”(微)这一概念来切入演讲主题,“micro”(微)作为一个前缀,可以和很多词相结合,如microeconomics(微经济)、micropractice(微实践)、microhistory(微历史)、micropower(微力量)。这种微精神和录映太奇是相契合的,录像从各种微小之处记录和讲述历史。接下来,梁先生重点阐述了Archive(存档)这一概念,他认为档案系统既是一种媒介,同时也是一套媒介过程,它可以分散知识生产,允许个体创造微历史。因此,录映太奇近三十年来都致力于录像艺术的存档工作,并举办了多项展览、工作坊、表演和艺术家驻场计划,开展了各种跨国文化交流活动。

第三位发言人同样是来自香港录映太奇的黄小燕女士。作为录映太奇的副主席,黄小燕进一步对该机构的工作和运行模式进行了介绍。她重点介绍了香港学者对于香港录像艺术的研究:运用媒本论来探讨香港录像艺术的历史,将其分为四种模式,一是解构式,具体内容是拆解录像机器和操作过程,检视数码影像的微细构成部分,张开数码媒体的低度功能;二是直观现象式,意为集中影像的感知面,通过上述的低度功能在观者眼前展示现在进行式的逐步微变的艺术手法;三是建构式录像,先拆解视听数据材料(解构),以强调将组件加起来的过程和结果;四是指涉演述式,指涉就是强调媒介的表意价值,加上演述,作品超越了表意和修正、书写和重写的价值,维持创造意义的循环,不断进行更新。

第四位发言嘉宾董冰峰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他的演讲题目为“中国录像艺术——一个批评的视角”。董冰峰认为中国大陆的录像艺术由张培力在1988年创作的单视频录像作品"30×30"开始,此次展览便是在梳理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与其策展人身份相对应,董冰峰在演讲中也是以展览史的角度来讨论中国影像艺术的发展。他认为90年代有两次较为重要的展览,一是1996年,邱志杰和吴美纯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策划的中国首个录像艺术的专题展览——“现象·影像”,二是1997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另一个重要的时段则是2010年和2011年,2010年在深圳OCAT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展览,2011年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展览。“Video Art”的概念被“Moving Image”逐步取代。

本单元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方璐女士,作为录像局的创始人之一,她向大家介绍了录像局对录像艺术资料的搜集和运用,作为大陆地区的典型案例与香港的录映太奇相呼应。录像局是一个专门针对录像艺术的私营非营利机构,于2012年3月25日正式启动并对外开放,现在有北京和广州两个空间。录像局每年收录至少12位艺术家的档案资料,以艺术家为核心启动项目,尽可能完整地收录每位艺术家的录像作品和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录像局在收集和整理录像艺术家的作品和资料的同时,建立便于检索的档案,为研究、学习和收藏录像艺术的人群服务。在建立档案后,录像局提供作品的播放和档案的展示,还会举办相关的艺术家讲座以及专题讨论等活动。

文/陈玉莲
图/美术馆全晶、董慧萍
编/余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