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IHA特展“破碎与聚合”:预热开启世界艺术史大会之旅

时间: 2016.9.5

作为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特别项目,《破碎与聚合》展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中古艺术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这些重要的艺术品20年来曾在海外多次展出,也已经载入各种版本的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教程。这次展览转换视角,强调立足于佛教造像及其埋藏方式的原初意义,仍可以给我们新的启发。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这些造像并不只呈现为一种外在的、视觉的形式,而有着其内在的生命力。我希望这个展览可以启发我们从中国文化出发,重新理解艺术品的意义,在反思旧有“雕塑”概念的同时,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形式和观念上建立链接的可能性。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

2016年9月3日下午,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特别展览——《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与公众亮相。作为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特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和青州市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展览共展出古代佛教造像约50件(组),既有较为完好的造像精品,又有部分残破的造像。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希望在“破碎与聚合”之中,向观众阐释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希望提示给观众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观看“雕塑”的视角。

视觉形式与生命力: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

1996年发现的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是上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数百件石雕彩绘贴金造像包括佛、菩萨等题材,绝大多数是北朝晚期,即公元6世纪的作品。20年来,研究者对此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形成了中国考古学和古代艺术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与以往在近代西方舶来的“雕塑”概念下看待这批造像不同,这次展览进一步展现了窖藏发现时的原始状态,即在保存部分较为完好的造像的同时,还出土了数量难以统计的碎片。这些碎片是北周武帝灭佛的结果。但迟至12世纪前后,这些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的造像及碎片才被按照某种特定的仪式加以埋藏。数量惊人的碎片为何可以跨越数个世纪保存下来?原因是造像在佛教内部被看作佛陀的化身,而其碎片也被看作具有灵力的“舍利”,所以要倍加珍重地予以保存。有的佛教经典还指出,残破的佛教可以在国泰民安的时代重新聚合在一起。

这类现象和观念反映了中国文化内部对于艺术品全然不同的一种理解,即佛教造像并不只是呈现为一种造型的、视觉的形式,而是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基于这种认识,展览除了包括部分较为完好的造像精品外,还选取了部分残破的造像,后者大部分是第一次展出和发表,因此本展览也具有较重要的资料价值,将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

“Terms”: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

世界艺术史大会是国际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自1873年以来已经举办了33届。该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络机构国际艺术史学会(简称CIHA)与每届大会的主办国联合组织,被称为文化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因此每一届会议都得到各主办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中国艺术史学会筹委会多年的努力,第三十四届(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将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成果,让世界通过艺术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契机。

本届世界艺术史大会主题为“Terms”(概念:不同历史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和艺术史)。在主题设计上,突出强调了中国古老文明中孕育起来的中国艺术魅力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由此以历史的眼光回溯中西文明同等的重要性,形成对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遗产新的认识与阐释。大会设立21个分会场展开专题讨论,以期启发人们在全球文化语境中重新思考世界文化艺术的版图,重新评价和审视东西方文化各自的价值与贡献,特别是亚、非、拉地区的艺术与文化的发展特色,勾勒与重塑世界艺术历史的新面貌。

鉴于此,作为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特展,本次展览将启发观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出发,重新理解“雕塑”的意义,在解构旧有的“雕塑”概念的同时,又为建立现代艺术观念与形式与中国传统的链接提供了可能性。

展览展至9月20日结束。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6年9月3日至2016年9月20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1层大厅、2层A区展厅
主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青州市博物馆
承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总 策划:范迪安
策 展人:郑岩
项目负责人:岳洁琼

编/余娅
图/胡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