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是一场对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验性探索,秉持跨领域、跨时空、跨文化原则,集成全球学术智慧,联合院校与社会各界的领袖学者、科技实验者、未来预测者、设计研究者、社会学者、商界精英等,打造一个专家汇集、智慧碰撞、多元发声、合作共赢的平台。
「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的第一阶段 “激活创新——圆桌对话”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动全球发声,有累计超过22万人次观看了现场直播,另有来自全球六十余所艺术设计高校师生参与了直播互动讨论,他们通过与现场嘉宾连线问答。现场与全球联动的独特对话形式赢得了与会国际嘉宾和在场观众的一致称赞。
在两天的“激活创新——圆桌对话”中,布鲁斯·茅、大卫·格鲁斯曼、阿什利·霍尔、大卫·格斯坦四位嘉宾分别担任四场对话互动环节的主持人,他们在每场嘉宾演讲完之后,邀请世界各地的线上观众与现场观众一起讨论。
线上观众们积极踊跃的举手提问应接不暇,使得现场讨论高潮迭起,曾多次被热烈场面所感染,请求主办方延长对话时间使得直播观众获得更多提问机会。四场圆桌对话,有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库伯联盟学院、罗德岛艺术学院、纽约视觉学院、芬兰阿尔托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南非开普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师生参与全球互动。
国内高校踊跃提问中,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江南大学、汕头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学生通过直播视频连线提出问题,与现场十六位演讲嘉宾实时互动。这些提问,涉及在未来如何用科技与技术去理解社会、设计师该如何应对社会、人的能力的拓展以及未来人机混合体制、人体对于环境的响应,未来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新媒体对于设计的影响等多种方向与角度;还提出了关于智能穿戴的设备、未来的生活方式、传统艺术在未来的角色、智能机器所结合的技能教育、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人类的未来生存领域、设计领域女性话语权、AI的学科引入等当下设计所关注的问题。
例如,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提出了关于林业保护的问题,克莱夫·范·希尔登从自然、共生的角度作出了回答;面对南京大学学生提出的对于科技是否会取代人的担忧,皮尔·毛希丁·沙提克回应,不用担心教育被替代的问题,作为一个设计师,永远要理解人和人性;吉林艺术学院提出了关于如何培养设计专业同学的科学性思维;广西艺术学院问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是怎样的;四川美术学院学生提处五十年后,设计功能和意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问题,嘉宾认为,那时设计和设计师已经有100年的传统了,设计师有可能成为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专家,除专业领域,设计师也是作为其他行业的代言者,所以,除了被看成专家,还是代表人民的声音。还有嘉宾认为,我们在过去五十年发现,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设计已经改变了很多,未来设计师通过AI,通过机器人进行设计,并去指导我们未来的设计样貌。
科技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直播连线对话的模式取得了圆满成功,让人们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的局限。「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倡导发起“全球教育共同体”,秉持“跨文化、跨领域、跨时空”的原则,联合全球各地关注未来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院校和公众,通过这种全球直播关注与现场问答结合的方式,真正意义上搭建起了一个多元发声的全球化创新艺术设计对话平台。
图、文/未·未来 官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