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国做法”:刘士铭雕塑艺术研究海内外展览项目将启动

时间: 2019.9.5

“我的一生历尽坎坷、颠沛流离,追求生活,热爱黄土黄河的风土人情和山陕地区的窑洞人情风俗,心想神往,最后来到中原经历十年体验生活中真实的劳动人民的哎和喜怒笑骂,赤赤裸裸地表达她们的感情和爱心。”

——刘士铭,1998年4月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本土雕塑家,刘士铭先生自觉扎根中国传统艺术,自觉与他所处时代居统领地位的西方雕塑观念和形态保持清醒的距离,转而坚持立足中国古典艺术、本土文脉,挖掘中国传统多种类别的民间美术,继承中国古代“塑像”传统,尤其主张从中国历代泥塑传统中汲取养分进行当代陶塑转换。刘士铭以他自己称之为“中国做法”的方式,记录和呈现了他所处时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他的陶塑艺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和发展历程中,反映民众生活的一幅丰富视觉画卷。

对于以刘士铭及其艺术为代表的中国特有的现代性叙事的重视与研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在文化与艺术领域的践行,也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践行。

基于此背景,2018年6月28日,“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在中央美术学院小营校区成立;2019年9月16日下午15:00,“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展览学术项目新闻发布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会议室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教授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多位学院嘉宾亦出席参加了会议。

发布会现场.jpg

发布会现场

会议中,王少军副书记首先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的学术定位以及三个品牌系列展。王少军教授谈到,刘士铭经历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与研究,走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雕塑观念和形态的中国本土化雕塑之路,丰富和拓宽了中国现代雕塑发展之路,尤其增强了民族文化自尊和自信,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为目前我国的文化发展和艺术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刘士铭雕塑艺术馆”旨在以终生立足在中国民族雕塑艺术并进行现代转换的艺术家刘士铭的雕塑艺术研究为基点,以重点梳理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史中那些立足中国民族雕塑艺术并进行现代转换的艺术家及艺术现象为主线,以梳理中国百年雕塑艺术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于西方现代性叙事的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传统文脉、本土化经验进行现代转换的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叙事。

发布会现场 (2).jpg

发布会现场

以此学术定位为基础,三个学术品牌系列展得以构建,以 “中国做法”为生发点,丰富相关研究。“‘中国做法’——刘士铭雕塑艺术展”计划每年举办至少一次专题性刘士铭雕塑艺术展,同时进行全球巡展,为中国现代雕塑发展和研究提供富有学术深度的个案,开拓中国现代雕塑的研究视野;“‘中国做法’——发掘历史系列展”旨在重新梳理、研究、重视被历史尘埃掩埋、淡忘、忽略的重视中国传统文脉、本土化经验进行现代转换的那些不同于西方现代性叙事的艺术家及艺术现象;“‘中国做法’——发现新人系列展”旨在支持、帮助那些致力于承继中国传统文脉、延续中国民族、民间雕塑进行当代转换的青年艺术家。作为艺术馆学术定位的具体呈现,此系列展览既切入对中国雕塑发展的历史性回顾以“发掘历史”,又关注对未来发展可能性的侧重以“发现新人”。

刘士铭.jpg

刘士铭 (2).jpg

刘士铭

随后,研究团队在会议上汇报了2019-2020年刘士铭雕塑艺术馆若干项工作计划。海外项目负责人红梅女士首先就国际巡回展览项目与出版物的计划通与会嘉宾进行了分享。国际巡展的首展将落地于美国纽约亚洲艺术中心,展览以“出走与回归——刘士铭雕塑艺术展”为题,旨在传播刘士铭提出和开创的“中国做法”雕塑观念,让美国及全球艺术届了解刘士铭及其雕塑艺术、了解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现当代雕塑家为世界雕塑艺术所做出的独特而鲜明的历史贡献以及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传统文脉的中国现代叙事。随后,美国华盛顿亚洲艺术中心将举办“仁者爱人——刘士铭雕塑艺术展”;同时,在一直重视本土文化发展的澳大利亚的悉尼及墨尔本这两个城市的展览亦在积极筹划准备中。此外,“美美与共——刘士铭雕塑与中国戏曲专题研究展”以作为雕塑家的刘士铭与作为豫剧表演艺术家的“豫宝”马金凤之间惺惺相惜,美美与共的艺术人生之路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刘士铭雕塑艺术中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对他艺术观念形成的深刻影响及意义。而计划在2020年3月、4月于美国波士顿站以及洛杉矶站举办的展览亦在积极筹划之中。

刘士铭 (3).jpg

刘士铭

与此同时,作为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开馆展,由曹庆辉教授策划的展览《戳心尖尖的泥巴拉话话的魂——刘世铭的雕塑世界与境界》将于2019年12月13日举办,届时将依托士铭陶塑遗作精品120件左右、已整理文献资料与物品并借助音乐编辑及纪录片编辑等视听辅助手段,多面展示刘士铭雕塑世界与境界的特殊性。

在展览之外,中英文分册的出版物计划亦在发布会现场亮相,包括《刘士铭传记》、《刘士铭研究文集》、《刘士铭作品图集》(上中下3册)、《刘士铭年表》、《刘士铭谈艺集》等。

刘士铭 (4).jpg

刘士铭 (5).jpg

刘士铭

在项目介绍后,与会嘉宾们展开了自由讨论。其中,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殷双喜教授指出: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刘士铭雕塑艺术的研究,这次应该是第三次集中研究,此次小营校区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一方面深入研究了刘士铭的艺术和价值;另一方,以刘士铭的研究为基础,推动对中国现代雕塑的研究,特别对研究民族、民间艺术这条脉络上的艺术家和艺术现象的进行了支持和鼓励;此外,这一举动亦梳理了中央美术学院高瞻远瞩、中西融合,面对全球化时期关注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脉络,这是民族文化自信和新的百年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认为刘士铭是中国雕塑届一位另类的艺术家,他虽然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了系统地西方雕塑教育,但最终走出了一条完全异于西方现代雕塑的道路。此次成立刘士铭雕塑艺术馆的举措,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当代雕塑的研究,并向中国当下的雕塑发展提供一种方案,这种方案将面向全球、走向世界,以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

做饭 1997 陶上釉.jpg

做饭 1997 陶上釉

发布会结尾,在听取了王少军副书记及工作团队介绍及学者们自由讨论后,范迪安院长谈到: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之时,美术界都在回顾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认识几代艺术家付出的不懈探索与作出的重要贡献。此时召开“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展览学术项目”新闻发布会,既是向媒体介绍相关活动,也兼有学术研讨的意义。

羊皮筏子 1981 陶.jpg羊皮筏子 1981 陶

新中国雕塑艺术的创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丰富的成果。刘士铭先生在1950年即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之年毕业后,在学院艺术家群体中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创作活动,也形成了他在雕塑艺术上的学术追求,其艺术创造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始终关注生活,深入生活,以刻画普通劳动者为己任,如他1950年代初创作的《丈量土地》,以及1958年创作的大型雕塑《劈山引水》,都可以看到他对重大主题特别是现实题材的创作热忱。在改革开放热潮中,我们对西方艺术的了解愿望迫切,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艺术的许多优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刘士铭先生抽身而去,返身独处,以他纯朴的农村情怀、乡土情怀,沉浸在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这一主题的表达上,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乡土风情和农民形象;

三头驴 1984 陶.jpg

三头驴 1984 陶

二是他坚持研究和继承民族民间艺术,将民间泥塑的艺术形式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达到了得心应手、信手拈来的境界。这种朴素的追求和发自内心的艺术语言使他的作品自成一家风格,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研究道路,今天,我们尤其能感受到他坚持探索中国雕塑之路这一艺术目标的难能可贵。借由他自己的话,我们梳理出称之为“中国做法”的学术主线及系列学术研究项目。这些系列学术活动,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对老一辈艺术家进行再认识、再研究、再推广的学术宗旨。

黄河船工 1996 陶.jpg

黄河船工 1996 陶

范迪安院长总结道,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我们愈发认识到,今天中国文艺家要进一步坚定文化理想和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大地,表现中国主题,展现时代风貌,体现中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刘士铭先生的艺术研究无论是在美术界,还是在中央美术学院,都需要放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展开。  

编 | 周纬萌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