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从叙述到涌动之思:艺术家王绍昌的“海之歌”

时间: 2021.5.24

图1“海之歌——王绍昌作品展”现场.jpg

“海之歌——王绍昌作品展”

艺术家王绍昌出生于泉州湾入海口的一座小岛上,与海为伴的他精研海洋题材创作数十年。虽取材大海,王绍昌的艺术却不拘泥于写实再现,而是以感悟式的表意笔法,立足于当代精神风貌,将质朴野性的生命力注入其以水粉、油画、漆画等媒介对海洋的表现中。2015年,退休后的王绍昌,因为一直向往北京的文化艺术氛围,遂北上定居继续钻研艺道。虽然在物理空间上远离故乡的大海,但他开始从内心生发出对海洋的深思,他的海洋题材的创作也由过去的“观物描绘”升华为“观心抒情”。同时,他开始致力于打破中西艺术媒介,将水粉、油画、漆画的共性融于水墨,将海港景象与渔民的日常生活洗练为一种生命意象

近期,于中国美术馆开幕的“海之歌——王绍昌作品展”,展出了王绍昌以大海和港口为题材的作品60余件,其中既有近年来融合不同绘画媒介性质的水墨作品,也有数十年从艺生涯中的精品。在呈现出艺术家在海洋题材上进行的笔墨语言新探索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多年探索海洋题材的艺术历程。

图2 王绍昌发言.jpg

艺术家王绍昌在开幕式致辞

图3展览现场.jpg

展览现场

写就“笔下之海”

“王绍昌的艺术经历,实际上是一路上披荆斩棘,经过了重重挑战才成就出他的艺术成绩的。”[1]

1953年,王绍昌出生于福建泉州,自幼喜爱绘画的他,虽未有过艺术专业学校的求学经历,却一直坚持自学。16岁时,王绍昌参加福建建设兵团,除了从事高强度的体力活,王绍昌还参与各种宣传画、漫画、连环画的创作。艰苦的兵团生活,磨砺着王绍昌的身体和艺术技艺。

王绍昌人生中第一次较为专业的学习机会是参加由兵团举办的一次业余美术作者训练班。在训练班,王绍昌师从画家何孔德的优秀学生陈年,接受到由何孔德在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所承袭下来的苏派创作方法:并重现场写生与个性抒发。这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形式感的绘画语言,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影响着王绍昌的创作。

展览现场

70年代初兵团撤销,王绍昌去到南平电影院任职。在摄影等技术尚未盛行之前,电影宣传海报均需画家绘制,上个世纪80年代前的许多画家都画过电影海报。就这样,王绍昌又画了多年海报。与此同时,王绍昌开始深耕中国书画,并推崇魏碑的雄强刚健、颜真卿的丰美雄秀与黄宾虹的浑厚苍润。此后,“日日练习书法的行为几乎伴随着他的大半生”[2]。在这些工作和学习中,他不断积累、精进自己的艺术技巧,并为其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图6法 纸本水墨 2019.jpg

法 纸本水墨 2019

1978年,福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西方各种现代主义艺术开始传入。王绍昌得以接触到印象派、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他开始对19世纪以来欧美出现的多种艺术创作思潮与现象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考察,并在突显形式美与个性张扬的情况下,对色彩、线条、节奏、韵律、造型、笔触等元素在绘画中如何运用的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实验[3]。由此,他的绘画创作也随之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苏联写实主义的基础上转向西方表现主义风格。

图7古雷渔港 96cmx178cm 水粉 2013.jpg

古雷渔港 96x178cm 水粉 2013

1996年,凭借多年的勤奋,一心画画的王绍昌调入泉州画院。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王绍昌频繁地去户外写生,捕捉家乡的景象,搜集创作素材。而作为海滨城市的泉州,其海港景象最易为艺术家所关注。在积累了大量由写生而来的海港、海市素材后,王绍昌开始专注于表现海洋题材。

图8泉州港.jpg

泉州港(图片来源网络)

历经多年的画院生涯,王绍昌在表现海景、渔村题材上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渔舟唱晚》《古雷渔港》《光阴荏苒》《渔归》等表现港口渔村的水粉作品在全国展览中屡获佳绩。他的水粉作品偏好饱和度较高的色彩,局部以丙烯颜料提亮,再配合迅疾粗硬的黑色线条勾勒、扫刷渔船与倒影,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张力,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他此后的创作中。

图9渔舟唱晚 115x190cm 水粉 2013.jpg

渔舟唱晚 115x190cm 水粉 2014

图10展览现场.JPG

展览现场

退休后,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的王绍昌移居北京,继续以海为题材进行创作,并更加从心所欲地回归他对中国传统的偏嗜,开始以水墨为媒介进行新的语言探索,化“眼中之海”为“心中之海”,最终写就“笔下之海”。对此,我们也许可以从王绍昌的新作中一览究竟。

图11向海而生 240mx200m 纸本水墨 2019.JPG

向海而生 240x200cm 纸本水墨 2019

“从叙述到涌动之思”

“海是他的艺术生命之本。”[4]

承袭马训班对于写生的关注是王绍昌创作的一大特点。批评家段君在展览的研讨会上指出,王绍昌所画的渔船的形制、船体内部的色彩,渔民身着的红衣,暮色笼罩的海港都与他在泉州当地所见相印证。而在转换到水墨画创作之后,王绍昌将过去的图式进一步提炼和概括,融合水墨的媒介性质,以求实现新的艺术追求,即通过象征中国身份的艺术媒介,表达个人对泉州港的情感,乃至将这种情感升华扩大为人类对海洋的情感。策展人王春辰在展览前言中将王绍昌在海洋题材方面的这一新的艺术转向概括为“从叙述到涌动之思”。

图12展览现场.jpg

展览现场

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现场,王绍昌表现大海与港口景象的大尺幅作品,以黑、密、厚、重的面貌冲击着观众的感官,画面墨色虽然浓重,却透有气口,丰富的笔墨层次翻涌着艺术家对大海的深思。

长达十米的《夜樯》将浩瀚无边的夜海盛放于展厅最深处的展墙之上,帆樯如林,绵密繁多的渔船似万点繁星,紧紧挨挨、咿咿呀呀地漂泊于港口之中。未被船舶挤占的海面泛着黑夜的微光,恍如黄宾虹晚年浓墨山水画中在密丛间垂下的瀑布抑或云气。迅捷而带有枯墨的笔触扫过船只在海面上的投影,渔民被墨线逸笔勾勒而出。岸上人头攒动,海潮的骚动与细碎嘈杂的人声凝为生命力的暗涌,从画中流溢至整个展厅空间。这已不再是对现实的再现性叙述,而是融贯了艺术家对生命之思的海港景象。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认为,港口既是出发的起点,又是回家的终点,王绍昌对海洋和港口的表现,如过去的文人画家将世俗生活升华为艺术,是从渔民的生活日常中提炼出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而通过富有表现性的笔墨传达出海洋的精神性。 

图13展览现场 海殇(左)、夜樯(右).jpg

展览现场 海殇(左)、夜樯(右)

图片1.png

夜樯 240x1000cm 纸本水墨 2020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的另一幅作品《海殇》,其画面底部自下而上生长出巨大的栅栏,五六条大鱼前后交叠、自右往左横贯画面,穿越栅栏。在栅栏上,王绍昌以立体主义的拼贴形式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佛像及经变插图。在画中,无论是海底世界中各种弱肉强食或相依相系的生命关系,还是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与海洋之间,从敬畏依赖到想要征服、再到可持续地和谐共处的叙事,所有与海洋相连的生命都化身为大鱼,在夹缝与浑浪中穿越生与死的历史。破碎而厚重的笔触肌理拼凑成在破碎中不断新生的生命,佛号是生命的挽歌。可以说,这件作品与王绍昌其他表现海港的作品相较,更是凸显了艺术家的“涌动之思”——即其主观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

图15海殇 240cmx600cm 纸本水墨 2020.jpeg

海殇 240x600cm 纸本水墨 2020

在《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看来,王绍昌“是以荷马史诗那样的宏伟和悲壮来歌颂生与死的人类主题”[5],因为“出海、渔归都象征着渔民生活最基本的生与死的场景,而祭海的宗教神圣性则为出海、渔归增添了对某种神秘力量的描写”[6],由此,《海殇》具有一种超现实的象征性以及美学上的崇高感,表达了艺术家对海洋与生命的悲悯。

海殇(局部)

“观其早期作品,海为辽阔天地,渔歌唱晚,行人如织,仿佛踏晚霞归来,等待鱼米炊烟;及中期作品,艳阳高照,海域绚丽斑斓,海鸥翻飞,好一派丰收喜悦。”[7]正如王春辰对王绍昌海洋题材的探索历程所概括的,“等他到北京之后,着力于笔墨系列表现海世界,呈现出天水一色的鸿蒙气象,又是万般胸怀的喟叹。它们是王绍昌探究绘画艺术几十年的凝练,写照着人生过程,也递进着艺术精神的升华;它们由观物描绘到观心抒情、由海景叙事到人生深思。”[8]

“新艺术语言表现的开端”

“这不仅仅是他之前艺术的延续,更是他深化探索自己新的艺术语言表现的开端。”[9]

在从事水墨画创作前,王绍昌多以水粉、漆画与油画进行创作,从艺术媒介的角度来看,其创作具有一定的跨越性。“譬如,油画绘制的黏稠与水墨挥写的轻快,绘画过程的所画即所见与漆画绘制程序的预设后见等,都存在一定的抵牾与矛盾。”[10]尚辉认为,王绍昌是以表现性作为沟通不同媒介的桥梁——其水粉、油画、漆画作品所显示出的表现性,同样体现在他的水墨画中,可以说,他的水墨画“是他表现主义油画、水彩的水墨版本,但水墨在此并非完全充当媒材的互换。或者说,由水墨媒材所决定的中国写意美学又反过来去制衡他的表现主义式的油画,从而形成中西现代美学的互补形态。”[11]王绍昌将他寻找到的不同媒介的共性熔于他的水墨创作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其作品显示出超越传统水墨的面貌。

图18水调歌头  240cmx200cm 纸本水墨 2019.jpg

水调歌头  240x200cm 纸本水墨 2019

同时,为了从事水墨画创作,王绍昌将过去几十年对魏碑的临写,以及对黄宾虹山水画的研究与写生相结合。由于少有水墨创作对港口海景的表现,因此王绍昌结合个人感受将“黑宾虹”的笔墨语言创造性地转换到表现港口海景中,在构图上利用图式的重复组合,在墨色上着重突出“黑、密、厚、重”的特点,通过运斤如风的笔力反复叠加与晕染,实现层次丰富的笔墨结构,使画面显得苍浑华滋,极为耐看。

以展厅右侧的《海市》一画为例,作品以竖构图铺开船只,并未采用西方再现性绘画的焦点透视,而近似于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的“深远”,将辽阔的海面俯瞰纳入宣纸的方寸之间,咫尺千里。前景渔民繁密,中景船只舒展,远景帆影淡泊,从他的表现主义油画演化而来的粗犷狂野的笔触,在水墨媒介中变得更为深沉、恢宏。从现实景象中抽象提炼而出的几何圆形和方块,经过王绍昌的经营布局使画面富有了平面的装饰感。他在将船只与渔民提炼为个性化的图式后,再对其加以重复排列的方法,也与传统山水画对山峦图式在画面中的组织方式相通。

图19展览现场观众欣赏《海市》.JPG

展览现场观众欣赏《海市》

图20海市  240cmx200cm 纸本水墨 2019.JPG

海市  240x200cm 纸本水墨 2019

布置在展厅中心位置的《渔汛急》一画展现了王绍昌在从油画转换到水墨后,既保留了写生而来的现场感,又将概念性图式融合以中国山水画的组织形式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性、表现性。再如展览中的《水调歌头》《彼岸》等画,“既沿用了表现主义浓墨的基调,也渗入了传统文人笔墨的氤氲,光色被巧妙地转化为水墨的浓淡枯湿变奏。”[12]

图21渔汛急 120cmx200cm 纸本水墨 2019.jpg

渔汛急 120x200cm 纸本水墨 2019

尽管王绍昌近些年才开始在水墨领域进行实验性的探索,但是从此次展出作品不难看出其在以水墨为媒介的使用上拥有超强的表现力,这也得益于他在绘画工具上的探索:自17年以来,王绍昌不满足于普通宣纸的厚度所能承载的笔墨痕迹,便与造纸行业的朋友研发出一平重达300克的宣纸,使之“能够接纳和完整保留数十道叠加的笔墨和毛笔运行的极限力度”[13],从而使其画面视觉冲击力极强,不输于其他新兴媒介。因此,在运用自创宣纸作画的《海殇》《彼岸》等作品均能看到层叠繁复和奇拙有力的笔墨痕迹。

图22彼岸  240cmx600cm 纸本水墨 2020.jpg

彼岸 240x600cm 纸本水墨 2020

王绍昌所画的海景,既师法造化,又从中西方前辈艺术大师的形式语言中吸收养分,如将黄宾虹的墨法移入对海洋的表现中,借鉴吴冠中所创造的“写生移位法”“即兴想象法”……加之个人对泉州港的深厚情感与数十年的笔墨探索,王绍昌的艺术日渐形成了个人风格。在殷双喜看来,王绍昌是一名“以绘画为一生事业”的画家。他老辣的笔墨经过数十年的积淀,其作品中涌动的原始质朴的生命力和野性,是现代艺术缺乏的根本性的东西。这也恰如王春辰在展览前言所写:“当王绍昌站在北方,以千里之言去瞭望家乡的大海时,这天地悠悠的情怀便怦然生发于笔下了”。

文丨苏畅

编辑丨杨钟慧

图片致谢主办方

注释:

[1].王春辰.海之歌——王绍昌:从叙述到涌动之思[A].王春辰.王绍昌作品集[C].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21:4;

[2].鲁虹.浓墨铁线寓深情——我看王绍昌的水墨创作[A].王春辰.王绍昌作品集[C].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21:22;

[3].同上;

[4].王春辰.海之歌——王绍昌:从叙述到涌动之思[A].王春辰.王绍昌作品集[C].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21:4;

[5].尚辉.跨越的高度[A].王春辰.王绍昌作品集[C].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21:35;

[6].同上;

[7].王春辰.海之歌——王绍昌:从叙述到涌动之思[A].王春辰.王绍昌作品集[C].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21:4;

[8].同上;

[9].同上;

[10].尚辉.跨越的高度[A].王春辰.王绍昌作品集[C].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21:33-34;

[11].同上:34;

[12].同上:35;

[13].段君.自由的戒律——论王绍昌作品特点[A].王春辰.王绍昌作品集[C].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21:43.

展览信息

“海之歌——王绍昌作品展”

屏幕截图 2021-05-24 144216.jpg

展览时间:2021.5.12-5.23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一层4号厅(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

主办单位: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福建省泉州画院、福建省泉州市艺术馆

艺术家王绍昌

图24王绍昌肖像.jpg

1953年出生,籍贯福建泉州,现工作居住于北京。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入选全国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美展,第二届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等多项展览;获第三届全国壁画展铜奖、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展优秀奖(最高奖)、日本第五十三国际文化交流展银奖、日本第五十六届国际文化交流展金奖及省市级多种奖项。作品被中国粉画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等艺术机构收藏,并发表于《美术》、《江苏画刊》、《中国水彩》、《美术报》、《光明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