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作为百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计40年——经验与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宗旨在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总结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和探索中国的未来设计和设计教育之路。海内外重要的设计师、建筑师、设计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展开探讨和分享。艺讯网借此机会采访了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希拉•布雷特维尔教授(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
希拉•布雷特维尔教授(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是耶鲁大学平面设计系系主任,她于1962年获得巴纳德学院的艺术史学士学位,1964年获得耶鲁大学的艺术硕士学位,以及马里兰艺术大学、加州艺术学院、莫尔艺术学院和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等多个学校的名誉学位。她的作品被众多艺术机构所特藏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伦敦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巴黎篷皮杜艺术中心和多处大学、公共图书馆等等。
采访时间:2018年3月21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采访记者:沈采
采访编辑:Sue Wang
图片拍摄:胡思辰
艺讯网:您是否曾与中国设计师或者您的中国学生合作过?您如何看待现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希拉•布雷特维尔: 我与生活在周围的人合作,我也同与我做相似工作的人合作,但我从来不会和我的学生合作。我教授学生。我尽量把这两件事分开来对待。我觉得学生应该通过接受教育而成为自己,而不是因教育与老师之间形成雇佣关系。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办法。
艺讯网: 您是否曾与其他中国设计师合作呢?
希拉•布雷特维尔: 目前还没有。我在成都有一个想做的项目,但是这个项目最终没能通过。然后明天我要去同济大学,可能我们在那边会有些合作,所以这取决于邀请方想让我在其场域中做些什么。我当然欣然与中国设计师合作。例如(不同语言文字的)字体,学生给我看了中文繁体字的字体,看上去浪漫,事实上是传统文字。我必须选择同样语意的简体字,繁体字是曾经使用的字体。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使用传统文字,这才是中国原初的文字设计。所以我以那样的方式合作。我把我演讲的标题和内容发给学生,然后事实上是他的叔叔翻译出来。这样我的演讲标题就有了英文中没有,但是在中文可延伸扩展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真的尽量使教学与设计制作沿着同样的思路顺其自然……但是我不想利用学生。太多的老师利用着学生,也不给他们支付相应的酬劳就是利用。我不想成为那样的老师。我尽量将两者分开……
艺讯网:您的作品经常运用语言文字的元素,为什么您会选择文字作为您的设计语言呢?我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学习平面设计的学生,有些时候我们会更倾向于用图像来表达我们的想法。
希拉•布雷特维尔: 首先,平面设计的历史或者它最初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读到《圣经》或者新闻。所以可以说平面设计的历史非常丰富。我非常了解不同的语言应对不同的事物时用不同的方式,并且在一些语言中有些词是无法翻译的。我很喜欢这一点。我觉得之所以在你的语言中使用这个词语肯定有着必须为之的原因,所以我觉得语言的结构伴随着文化,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既是平面设计的文化也是地域性文化。
艺讯网: 您觉得设计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希拉•布雷特维尔:我觉得需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工作对象的需求或者说工作伙伴的需求,和我自己的需求。我们都能够在这种互动中得到一些东西。这是双方面的事。 我需要对我的创造满意,我也需要同与我一起工作的人,或者更多的是(设计)创造的受众,产生共鸣。就像(我在演讲中介绍的)那个俄罗斯的项目。它采取的是诗歌的形式。实际上如果你在创作中留白,如果你给别人留一些空间,就像我们现在正在对话一样。你不是单纯的提问然后我来回答,我们正在试着弄清楚你所处的环境,我是从何开始以及我们在哪里有交集。
并且,你也需要邀请观众进入你的作品。就像现在。观众在我说话的时候都不会提问。当你结束的时候,他们会开始进行提问,我也会努力去回答,人们也可以参与到对话中来。这就是一种通过演讲而产生的创造性契机并且观众还能够持续参与进来,但这并不是这种特定形式的本质。
艺讯网:请您展望一下设计的未来,有关于中国设计在未来的发展你有什么看法?
希拉•布雷特维尔:我想在这里(中国)你们有着不可思议的机遇。设计在这里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你们能做的就是不滥用,不过度使用,不藻饰所有的事物。你要知道所为不仅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事物之上,我们要创造一种能动的方式。
我听说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已濒危、失传和被西化了。昨天我们和日本设计师喜多俊之还聊到这个话题。为什么日本那么具有革新性?我的意思是我知道日本的所有建筑师,我也知道所有的漫画家,其他人也是这样,因为他们在这样的小国家中去思考创造……他(喜多俊之)认为这是因为日本文化的灵魂正在向世界输出,对此我也毫不怀疑。我觉得你们(中国)不应该再视西方而行事,中国设计师应该着眼于你的来处,发现其中独特之处,并且试着去在你的作品中呈现,因为这正是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我想鼓励你们去这么做,那么你们就拥有着成就自己独一无二的机会。因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不去这么做,其实有点荒谬。你们的电影文化比设计文化独特得多。想想贾樟柯这些艺术家他们就能够用他们特别的方式去进行独一无二的创作。他们作为中国人都传达着自己的本源、兴趣和精神,为什么设计师不能做到?我觉得这是因为教育的问题。不好意思,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太公式化。除非这种状况得以改变,否则这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