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毕业季丨武艺&李叶蔚:这代人画得平稳了,却也悟到了真谛

时间: 2018.5.31

编者案: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恰逢百年校庆,众多校友都回到母校,追忆自己的艺术芳华,也看一看学校正在进行的毕业季展出,了解现在央美学子的学习、创作现状。一次跨越时空的毕业交流由此展开,听一听当年的毕业创作和展览是怎样的情况,也听一听毕业已久的学长如何看今天同专业的毕业创作。这既是央美校友之间的学习交流,也是一个专业创作的追踪观察。

张文志:武艺老师、李叶蔚同学,你好。虽然武老师您是李叶蔚的专业导师,但今天这个场合没有老师和同学,您是20多年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学长。今天这个聊天是以前校友和今年毕业生之间的一次对话和接触。

武艺:这个特别有意思,有点像《中国百年油画史》,其实是写一个军事史,然后把绘画给带出来。我们这种交流,表面看是不同时期毕业生的状态,但背后呈现的是中国社会三十年急剧的变革。

张文志:作为我们今天聊天的一个切入点,李叶蔚的研究生毕业作品,我们在展厅看到了,是一组带有水墨趣味的彩铅作品,那我们再追溯一点,你本科时候的作品是怎样的?这也是一个观看的线索。

李叶蔚:我本科画的是家乡的橘林,用丙烯画的,特别鲜艳、特别活泼。我对材料的使用是比较自由的,这点跟武老师比较像,我现在的毕业创作是彩铅,能更好地呈现我想要的效果和感受,但平时还是会用丙烯这种材料。相比之下,本科那时候更想画那种视觉冲击力更强的作品,我画的橘子也是一整张大圆橘子,因为害怕我这种小画或者组画会被大画“吃掉”。现在会觉得这种东西其实没那么重要,你的画就是你的画,没有大画也没关系,人家会走到这里来看你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是写实的,我是南方人,我画的就是南方的山的样子。

张文志:武老师,您1989年在中央美院本科毕业,1993年研究生毕业,这二三十年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您是亲历者,然后现在指导的学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现在您又怎么看这个结果?

武艺:这三十年中国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同时也把很多社会问题逐渐规范化了。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环境的平稳会影响人的心境。大家就会感觉她的作品是很用心地与自然对话,画的很安静。我们那时候可能是强调图式,甚至是一些看似奇怪的图式,有些激烈。我觉得现在学生的作品带有绘画本体回归的倾向,回到一种理性揣摩,悟到了一些本质的东西。

李叶蔚:但是也说我们太关心自我了。

武艺:“自我”是很宽泛的概念,不表现自我的东西里头也有自我,只是在图式上的反映不一样,有的很长久,有的很短暂,里面的生命力不一样。

张文志:回看您学习、毕业那会,正是新潮美术如火如荼的时候,您当时学习水墨,大概是什么情况?

武艺:那段时间不太提传统,强调水墨画视觉的冲击力,当时出现了“实验水墨”“水墨的张力”这些词,试图把笔墨语言拉到传统语言的对立面。当时我们也有一些朋友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在走,但这么多年过来以后,稍微感觉有些萎缩,格局出了问题。所以当时卢沉先生提的那个观点很对,他说中国画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系统,有时希望你们跟它保持点“距离感”,所谓“距离感”只能是你大胆地去感受西方的东西,然后游离出来,回头再感受传统的时候,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样的视角。

张文志:那您是怎样去感受西方的东西,游离出来的方式是什么?

武艺:我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是塔皮埃斯在北京的展览,一个西班牙的抽象艺术家,我们画水墨的人都把他的作品当抽象水墨看,觉得中国的抽象水墨也可以这么做,然后有一批人投入其中,觉得现代水墨是有出路的。走了若干年之后,突然发现那个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时间长了感觉很不踏实,因作品产生的土壤都不具备。有了那种对西方的理解和实验以后,再感受传统,会是一个比较贴切的状态。李叶蔚他们这代人把这些东西都捋清楚了,所以我再跟他们讲这些,其实意义不大,这都不是他们的问题。我看他们这些同学的创作,比我们学生时代那会儿画得要好。而且现在信息高度发达,不存在一个封闭状态,他们的思维就是现代的,知识结构已发生改变。比如李叶蔚的作品就有米芾水墨的感觉,虽然工具不同,她没有用毛笔和宣纸,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张文志:您描述了时代变迁在绘画中的反映,那回到您当时毕业的情境,是怎样的情形?

武艺:我本科毕业作品是《陕北组画》,当时一画现实题材就必须到农村体验生活,四年级上学期,我在陕北绥德用丙烯和油画棒完成了六张画,画的是秋收,基本是现场写生,把人和环境融合在一起,还有结婚、吹唢呐的场景,想回来用水墨放大,但完全表现不出那种味道,最后在陕北画的这六张画成了毕业创作,所以基本上看不出来是国画系学生的作品。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展出了几组不同风格的作品,有水墨,铅笔淡彩和丙烯,也不太像国画系学生的毕业创作。虽然当时我是以水墨为主,但毕竟呈现的不是一个传统笔墨的状态,画面中很多也不是用毛笔画的,受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有些用的是油画笔。当时年轻,想跟传统隔离开,觉得自己的技能、理想一定要跟古人拉开距离。这批作品出来以后产生很大的争议,如钟涵先生跟卢沉先生谈笔墨的问题,就感概中国画怎么一下子变成了这样。但社会接纳很快,1994年刘骁纯在中国美术馆策划“张力的实验”展览,等于我一毕业就和当时崇拜的朱振庚、杨刚等艺术家一起在美术馆展览,进入到水墨的主流。

张文志:我们都知道您一直以来从事壁画专业的教学,从水墨进入壁画,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武艺:我是那种什么画种都想弄的人,留在壁画系更适合我,如果我在国画系可能就没有这种思路。我在壁画系一直没开过水墨的课程,我个人觉得这一块未知的东西还很多,我没有一个特别完整的东西跟学生们交流。一开始孙景波先生给我排的是传统线描重彩课,临摹永乐宫壁画。中间有一段时间,陈文骥先生主管教学的时候,给我排的油画课,认为从我的角度教油画可能对学生会有启发。

张文志:虽然没有水墨一类的课程,但我看李叶蔚的画面还是挺有水墨感觉的,虽然不是使用水墨技法,那这种感觉是怎么获得和把握的?

李叶蔚:我觉得水墨不像西方油画、素描一类,它们有一个方法论的东西,但水墨很难用一个方法论告诉你第一步该怎么画。我们国画都是从零开始,我们工作室很多同学之前都没有接触过国画,比如我们去博物馆看展览,可能国画类的作品就是很简单的过一下,反正也看不太懂,没办法像国画系学生那样说出个一二三,但还是很感受到那个作品的好。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很内在的东西,虽然没有自己画,但从小学习古诗词什么的,都能与国画的感觉联系起来。我们导师在我们还没进工作室的时候就要求写书法,我们是工作室的第一届学生,还挺认真的,那个暑假大家都在家里练书法,从你拿笔开始,不能说写得多好,但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东西,后来我们自己又临摹古画,还有武老师邀请马强老师给我们开这一方面的课。

武艺:马强是我在美院的同学,后来就读京都艺大的古典绘画临摹修复专业,现在敦煌研究院。马强把在日本学到的技法原封不动地传授给他们,这也是临摹古画、感受古画应该有的一种方式。我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实践在教学中呈现出来呢,我觉得老师的绘画样式有时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阻碍,一旦陷入老师的图式,可能多年都拔不出来。所以我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自己去悟,去体会,哪怕用西画的知识结构去看传统都会很有意思。后来又请中国画学院徐华翎老师给他们上课,我觉得她的绘画气息跟年轻人特别契合,我希望学生接触国画不是从水墨开始。我感觉元明清以来,大家都在强调笔墨,反而形与神的关系散了,这种关系在宋画里面太完美了,宋画就特别强调形的美感。包括徐华翎给他们上课都是很自由的,学生用自己的思路在感受和理解。

李叶蔚:我第一次画这个感觉特别明显,我画人的鼻子就是西方的结构,然后不自觉地想打阴影,想让它立体一点。后来我们上金泽友娜老师的课,她的经历跟我们比较像,来了中国以后才开始画水墨,完全是从她自己的角度诠释水墨,这跟我们有很多共鸣。我们上课也不是一开始就直接画水墨,而是让我们把自己从本科以来的作品梳理一遍,在这个过程发现自己内在的变化,慢慢就清晰了自己的方向,我也是上完这些课之后开始使用彩铅。

就像武老师说的,他那个“张力的实验”展览特别重要,我们也是,上完老师的课我们也参加展览,如果展览、社会对你尝试方向有了一些肯定,你会更加坚定探索方向。所以我觉得展览确实很重要,武老师也跟我们强调,除了要自己画画,一定要接触社会,让社会给自己一个评判。

武艺:艺术家的自信常常是社会的反馈,自己其实是没有自信的,在你享受绘画的过程中也给观众带来相同的感觉。今年壁画系的毕业作品是比较有意思的,它不像一个单一的画种,是开放的,进入到跟我们不一样的时代。

张文志:那进入一个不一样的时代,我们怎么再认识壁画这个艺术形式呢?

武艺:十几年前,大家曾说壁画系应该叫自由艺术系,在这种自由开放的状态下,在教学中,壁画最重要的仍是它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围绕壁画理念创作出的自由艺术正源源不断地展现出它应有的活力。

张文志:看您的毕业创作,感觉跟您后来作品的风格还是差距蛮大的,您可以讲讲怎么转变的?

武艺:我是服从时代的变革,背后的时代变了,外在的绘画也在改变。就像我们看现在毕业季是这样的状态,他们未来的状态也会随时代而变化,他们这代人的变化不会像过去那么剧烈,因为现在绘画整体的感觉都已经建立了,不像我们那会还在摸索。

李叶蔚:因为我们还是生活比较安稳,我们在学校检查的时候,很多老师就说现在的学生画的都比较自我,就画自己的小世界,画自己成长的画比较多。我就想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这么平稳,一直以来接触的就是生活的东西。

武艺:其实美院的经历就是这样,1995年,中央美院从王府井的核心位置搬到二厂,望着一片废墟,这就是社会变迁给你的一种感触,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到你的绘画。

张文志:从二十多年前武老师您的毕业创作,到今天李叶蔚的毕业创作,也看到她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创作。这种形式的变化,武老师,您从专业导师的角度怎么评价?

武艺:我们平时很少谈作品具体怎么画。对于李叶蔚的这件毕业作品,她看待传统从个人角度游离了出来,是很抒情的对家乡风物的呈现,同时也借助当代图像和传统意境做了有意味的结合,唯一感觉有点遗憾的就是水的处理,可能时间不太够,画得急了点。但这只是她创作旅途中的一件作品,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充满期待。

图/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