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毕业季丨徐华翎:毕业后给自己一个期限

时间: 2018.6.22

徐华翎,1992年进入美院附中学习,后又如愿考入美院国画系取得学士学位,2003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勃工作室硕士学位。现在的她既是一名成功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国画专业指导教师。今年的毕业季之际,回首自己的美院学习生活,徐华翎认为美院附中的毕业创作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美院的研究生学习及最后的毕业创作奠定了日后自己的创作风格……

采访时间:2018年6月8日
采访地点:美术馆咖啡厅
采访对象:徐华翎
采访撰文:杨钟慧

徐老师您好,今天我想跟您聊聊毕业的事。您在美院的时间长呀!从附中上学,到考上美院的本科、硕士,前年又刚博士毕业了,您也经历了好几次毕业,可以跟我们聊聊您当年毕业的一些事情吗?可以从对您影响较大的一两次毕业创作来谈谈。

徐:对我影响较大的要属美院附中的毕业了。我当时在隆福寺附近的美院附中上学,3年级的时候学校说要搞毕业创作。但是那会儿附中的学生主要是进行写生和临摹的训练,对创作是没有概念的。第一次画创作,我自己的感觉是东拼西凑画的,我拍了很多资料,然后还拿着一本何家英的大画册放在旁边作为比照。画完第一张觉得很失败,假期回家我又画了第二张,开始慢慢找到一些情绪。我画的是20年前流行的发廊题材,尺幅不大但足足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我记得我们当时的毕业展是在附中一个对外开放的展厅,我是将前后画的两张画放在一起展出的。后来我辗转在别处听说,美院的胡明哲老师当时来看过这个毕业展,她对我假期画的那张创作挺满意的,这对我当时是一个不小的鼓励。那个时候我在创作中寻找到了乐趣,开始保留创作的习惯,进入美院本科平时课下和假期我都会自己画创作。

现在的学生创作跟您当时的创作状态有什么不一样吗?您带的学生情况是怎样的呢?

徐:现在的学生跟我们当时的基本功是差不多,技法的掌握程度也是相当的,但是有一些学生的意识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好。在现在这个活跃的时代,画种与画种之间越来越融合,学生能接触到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更主动地去吸收一些东西,所以出挑的学生也多了。今年本科生毕业展的工笔人物展区,有几个学生就展现了他们较深刻思考,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

我带的学生里面,有些是造型能力不强但想法挺多的。基本功的东西并不是唯一的,他可以从画面的形式,各种媒材的运用以及对哲学的深层次理解等方面弥补基本功的不足。意识到自己造型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本科四年级之前还有时间去补,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基本上就已经过了一个槛了,进来的就是要做创作,是要去研究一些东西。

今年的毕业展与您当年的毕业展有什么不同吗?

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我硕士毕业展时,作品标签上只有作品名、指导教师和作者这几个基本信息,但是现在的学生都把自己的微信二维码、手机号码都写上了。我们那个时候需要互相托人打听才能问到艺术家的联系方式。我们那会也还没有艺术市场,展览没这么多人来看。相对来讲,当年的大家都很朴素,我感觉我们那时候毕业展的概念,是对自己几年学习生活的一个总结。现在的毕业展是学生最好的展示平台,这个展览可能比任何一次展览对学生的影响将更大。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社会上的亮相。

您当年的毕业展有没有给您带来很大的影响呢?您能跟我们聊聊您的艺术道路上的对您产生影响的几个重要节点吗,或许这会对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2003年我硕士毕业时创作了毕业作品,但是由于非典毕业展被取消。毕业后的这一年美院举办首届“学院之光”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幸运的是我的作品被选入参加,展览邀请了艾未未、方力钧等艺术家和校内的一些教授担任评委。当时我的毕业作品《香》被评上了一个奖项,我挺开心的,因为我感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后来这系列作品又参加了我与周围11位朋友共同发起的“N12第一回展”,当时我们是每个人凑了一些钱,然后印书,找展场来攒这么一个展览。在这之前,美院的毕业生很多年都不做展览,做展览也没有人看,做它干什么?我们当时做那个展览得到了老美院陈列馆的帮忙,他们给了我们优惠的条件。展览一出来挺轰动的,并且赶上了艺术市场一个即将起飞的时间点。N12整个团体的人都很幸运,我觉得我们那一拨人真的是把所有的因素都集齐了,然后又是以一个团体的形式出现,并且每个人和每个人的面貌又不一样。所以在那个时间,也就是我研究生刚毕业,我的作品很自然地进入到了艺术市场。

对我影响较大的一个时间节点是读了附中,附中的毕业创作很早地让我意识到创作是有意思的。其次是毕业了之后就考上研究生了,如果当时没有考上研究生,毕业了飘在北京的话,也许就没有那么坚定的踏踏实实地画画了,考上研究生了以后,我就很放松地又画了三年画,这三年里我经历了自己作品发生质变的过程。

现在学生毕业后的艺术市场并不乐观。

徐:其实现在的毕业生机遇也还可以,我刚才用毕业展的现场图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圈里的画廊负责人、画商、藏家等都很关注。尽管现在说这个艺术市场不如前些年那么好,一直在萎缩,但是针对美院毕业生这种新鲜血液的关注度是持续上涨的。观展的人流量其实能说明问题,当然大部分都不是有效的观展人群,但是艺术市场的从业人员其实是相当关注美院毕业生,也不缺收藏的人。只要你足够好,只要你优秀,肯定不会被埋没掉。今年招上来的研究生任力翰,是我来美院带的第一个班的学生,当年他得了毕业展的一等奖,现在也是颇有知名度的90后艺术家。这一届毕业的国画学院学生武一杉,她的毕业创作《自与我·生息》出挑有力度,未来很有潜力。 

您现在既是作为美院的一名教师,然后也是作为一名业内挺有名气的艺术家,从您自己的经验出发,您对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样的建议或是指导吗?可以从您现在的创作风格跟您附中、本科、硕士、博士的毕业作品之间的连续性来谈。

徐:我这几个阶段的毕业创作都不一样。从附中开始画第一张创作,到现在的这种风格,中间折腾了很多回。附中的那种创作学生气挺重,基本上就是再现了一个场景这样。上了大学,我特别迷恋岩彩的技法,当时脑子里对传统的国画有一种抵触,觉得颜色偏简单,色彩的表现力不够,所以我的毕业创作全是在油画布上画的岩彩,看那些画跟我现在的画一点关系也没有。到后期阶段的时候总想用岩彩来表现一种水一样流动的效果,后来发现那种颗粒状的那种,根本达不到那种效果。所以等到研究生的时候,我对颜色的追求已经感觉没有意思了,刚开始还有点颜色,后来就变得比较单一了,包括所有的空间都被简化掉了,画中人物的道具也几乎没有了。我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几乎奠定了我后来的绘画风格,我的图像也成了一个视觉上的标签。

大部分考进美院的孩子都是想画画的,但是艺术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能有回报。毕业了之后想继续从事这一行,需要你的才气和很多努力,以及合适的时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画画这个东西有些偶然的成分,画创作想找到自己的方向,有的时候有50%的东西像在碰运气。有时候有的艺术家在两三年之内,突然就找到了自己的点,非常契合自己,就像中了彩一样。但是有的人可能就是东撞西撞,不停地去探索,他也很努力,他也很有才气,但就是可能没找到合适自己表达的点。这样的寻找下来,也许七八年就过去了,但是我们不是只有理想,还有生活,还要面临很多的生活压力。我觉得学生毕业后给自己一个期限比较好,在这个期限之内一心一意玩命地画,当然前提是家里会无条件的支持你,你自己也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能说画一两年怎么还没有什么起色,就不画了,给自己一个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