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好。对于这次城市亲历的作品方案,你开始是怎样想的呢?
谭梦:首先我是想到了旗舰店这个元素。这个想法的蹦出其实很偶然。在我们出去游历城市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个宣传单,上面是为周大福的旗舰店开张做的广告。我就联想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所拥有的旗舰店的数量在全国肯定是数一数二的。如果我们能够把所有的旗舰店能够融合起来,运用这个元素来做一个作品,我觉得很能表达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化的北京。而且作为我们当代的青年人来说,旗舰店是我们平时比较注意和关注的东西,更加的贴近我们的生活。
记者:我也觉得这个切入点挺好的,但是为什么这个方案没有进行下去呢?
谭梦:后来我就进一步地对这个方案进行思考,当我试着把这个元素很好地落实到方案的时候,我发现很难。首先就是旗舰店的数量太多了,这样就容易使得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很杂乱,旗舰店数量太多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工作量很大。我们城市亲历的课程一共只有两周,其中一周是去游历城市,做作品的时间一周。在一周的时间里要把这些旗舰店给融合到一个作品里面还是很困难的。而且旗舰店本身包含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旗舰店代表着这个企业的文化价值。旗舰店是一个企业的标志,也是最重要的门面,很显然,每个企业的文化都不同,我没有想到一个很好的方法把这些旗舰店融洽地整合到一个作品中来的办法。所以这个方案就搁浅了。
记者:最后小组定的是做一个药柜形式的方案,你为什么会支持这个方案呢?
谭梦:这个方案的源头是我们学校第一天组织学生们一起去逛故宫的时候,我们小组在故宫里面看见了一个皇帝用的盒子,这个小盒子四四方方的,周围拉开都是些小抽屉,里面放的是皇帝的一些玩意儿,这个小盒子非常的精致漂亮,但是这个盒子形状跟我们最后做出来的作品还是相差很远的。但是,在那个时候我们就有了做一个带抽屉的柜子的感念了。后来就是我们小组在讨论的时候,我们都同意我们应该要把我们的区域扩大到整个二环,一是因为分配给我们小组的那个区域里面实在是没太多的东西可以做的,二是我们觉得既然我们逛了这么多地方,很多都不是在我们区域里面的,我们为什么不把整个二环做下来呢?所以我们的想法又进了一步。最后决定的时候是有一次,我们聊到了动画片《名侦探柯南》里面的一集《迷宫的十字路口》的时候,我们都想到了最后部分出现的一个柜子。这个想法也在我们小组中产生了不小的共鸣。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案不错。我也是非常赞同的,因为日本也能做出这样的柜子,那么我们北京二环里面的街道都是正正方方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地图的模样来做一个柜子呢?然后里面的每个区域就是一个个的抽屉,区域之间的道路就是抽屉之间的边缘。而且这也是一个很好把作品形式与作品内容相结合方法。所以这个方案提出来以后,自然的全票通过了。
记者:那这个作品在后面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呢?
谭梦:在我们定下了这个方案之后,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就把柜子的图纸给画了出来,我们在经过一个些探讨之后,决定把这个柜子制作出16个抽屉出来,也就是抽出了北京二环内的一个重要的街道,简化了北京二环的地图。在这16个抽屉中,我们准备选出6个,我们对里面进行再制作。考虑好之后,我们找到了我们的专业老师商讨方案,我们老师觉得这个方案很不错,他建议我们把16个抽屉里面都进行再制作,而不是在里面挑选了6个之后再去做,所以我们的工作量在这个时候加大了很多。后来我们就是定制柜子了,根据老师的建议,我们去了高碑店,我们看了很多家,有一家给出的效果很不错。但是时间太长了,已经超出了我们的作业完成的时间了。于是只有放弃这家了。于是我们就定制了现在看到的这个柜子,效果肯定没有那个柜子好,但是已经远远超出我们预期了,我记得在去取柜子的前一天晚上,我都紧张得睡不着觉,我不知道柜子出来之后是什么样子,但是看到之后还是非常开心的。把柜子给运回来了之后,我们又一刻不停地按照事先的安排,每个成员负责三个抽屉,中间的皇城由大家一起来做。这样整个作品在大家的努力下就完成了。
记者:那么,在整个制作这个柜子的流程当中,你认为有哪个环节是最为艰难的呢?
谭梦:我觉得是在定制柜子的过程。在定制哪个价位的时候大家产生过小分歧,但是最后还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记者:你的那三个抽屉是代表的城市中的哪几个区域呢?
谭梦:我做的三个抽屉中,一个代表的区域是王府井那块儿,一个是以前的使馆区所在地,还有一个区域是广渠门那一块儿。
记者:那么你对这三个区域是怎样来构思制作的呢?
谭梦:首先想的是王府井那块儿区域,开始是这么来考虑的,因为王府井那一块古代的气味和现代的气味都很浓厚,他们之间的冲突很典型,但是又相互融合。所以我想表达出王府井的这种气质来。但是当那个柜子运到学校之后,我抽出那个抽屉,我发现那个抽屉太窄了,两种气氛都做的话没有这么大的空间,所以只能在现代与古代之间选择一种气氛来做。我就想到了王府井在今天来说是全国闻名的一条商业街,在现代人的眼中,王府井现代化的功能更加的重要一些,所以我就选择了做现代化的风格。我拿了一些锡箔纸,把它们贴在了柜子的周边,然后拿了些碎布,弄上些银灰色的亮点,然后放置在里面。通过这种方式,我想表达出王府井商业街的那种繁华的感觉。正好抽屉的位置也是紧挨着皇城的,所以它们之间也自然形成了一种很强烈的对比。下面是就是老使馆区所在的地方,我挑了很多有特色的布,它们有各个国家的感觉,然后我把它们进行裁剪,缝在一起。缝的时候我是按照使馆区的地图形状给缝上去的。在缝出来之后没有想象中那样有明显的区分,但是仔细看还是看的出来它们之间的差别,同时它们是在一起的,也是一个融合的状态。最后就是广渠门那块儿区域了,因为广渠门那块儿还在发展建设当中,所以给我一个很破旧的感觉,于是乎我就在里面放了一些有岁月沉淀感的东西,一个小闹钟,一个花盆,和一个砖头。那个小钟是我以前在完成一个课题的时候去奶昔市场那边的一个垃圾场里面的捡的,非常好看,我都怀疑是不是古董。它本来是有一个很旧的绿色的玻璃,我把它给砸破了,增加了一点它的破损感。
记者:在整个城市亲历的过程中,你认为这个城市中间有什么让你印象最为深刻呢?
谭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去的广渠门那一块儿的法华寺。那个地方是区级的保护单位,我们当天也是费了不小的力气才找到的。在我们的想象中法华寺应该是一个保护得不错的地方,至少有个院落,有个像样的大门。但是到了那里之后,我们可以说是大失所望。法华寺的大门是一个非常非常破旧的木门,而且根本没有任何保护修复的痕迹,只有一个区级保护单位的牌子挂在上面。没办法,我们只能透过门缝,往里面看了看,这不看不要紧,看了之后我们的感觉从失望变成了绝望了。法华寺里面什么也没有了,只有一些横七竖八挂着的衣服,所有以前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家。我想起了我们来找的路上,一个老大娘跟我们说的话:“法华寺啊,那里早就应该把牌子拆下来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了,还有人老是来找。”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来评价,因为像法华寺这样名存实亡的古迹实在是太多了。
记者:那你们小组在整个城市亲历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吗?
谭梦:有趣的事情太多了,我们去过一个教堂,叫做南岗子天主教堂。但是教堂的铁门是紧锁着的,我们在那里不停地敲门,外加大声呼喊,各种喊法我们都使出来了,但是就是没人出来开门。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很经典的指着门旁边的一个小盒子,说了句:“看,门铃。”随之一声“叮咚”,里面的修女来开门了。我们不禁感叹科技的发达。还有就是,我们在城市亲历的过程中跑到欢乐谷玩了一圈,在玩一个小项目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来检查我们的安全带是否系好了,走到了我们一个小组成员面前的时候,用了一个很像小沈阳的声音说了句:“这个兄弟怎么长得这么像哈利波特呢?”当时把我们逗得都笑抽了。还有一个不是很搞笑,但是我觉得值得反思,我们从南岗子天主教堂出来之后,我们看见了个路牌,上面就标了教堂的方向,但是标的是错的,根本就不往那个方向走。我们还庆幸我们去的时候没有看见那个路牌,而是问的人。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在这个城市中路标的导向是很重要的,虽然这个地方不发达,还在到处建设之中,但是指示标志应该要做到准确无误。
记者:在城市亲历课程结束之后,你认为这个课程怎么样呢?
谭梦:我觉得这个课程很不错,首先当然是满足了我们休养生息的愿望。然后最大的收益是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好像建筑和设计学院那边就没有这个小组合作的过程。这个课程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这个作品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小组的,同时,这个作品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小组成员大家通力合作。还有就是最后当大家一起看到这作品之后,这种成就感远比一个人做出一件作品来的更大、更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深入到了北京这个城市,虽然我们在北京上学,但是校区在五环以外,比较偏远。虽然平时双休日的时候我们会来市中心逛,但是毕竟时间有限,同时很分散。逛的时候也主要是逛商店,目的性很强,并没有能够深入到城市中的一些细节中去。学校给了我们这么个时间给我们去“游荡”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像我们班上有个小组就把北京二环的中轴线给走了遍。大家都是以这种亲历的方式来感受这个城市,不像我们平时,坐车到了商店之后,都是在商店里面逛,出来之后又坐车回来了。所以我觉得这个课程很好,应该要作为一个特色课程很好的办下去。
记者:你觉得城市亲历这个课程有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哪些需要再改进的地方呢?
谭梦:我觉得学校在规划上面有点问题,有点散放的性质,完全就是看同学们的自觉性。整个规划的系统性不强,放羊式的感觉太重了。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好处,大家做出来的东西就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我们这组还好,有很多组跟老师的交流就非常非常的少,他们缺乏老师的指导。再就是时间太少了,思考不成熟,如果时间再多点的话,我觉得我们的很多的作品可以做得更有内涵、更加的深刻一些。比如说燕郊校区,他们这次做的就非常的不错,他们的规划非常的细致,明确。他们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面定下来就是排版,后面的时间就研究文字,而且他们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后来出来的作品就显得非常的专业化、系统化。
记者:在整个城市亲历的过程当中,你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家,认为哪些问题是我们当代艺术界应该去关注的?
谭梦:我觉得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继承的矛盾值得我们去关注,但是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很多的艺术家在关注了。我认为现在有些艺术家在做作品的时候其实是属于一种戏谑的状态,有些作品做出来太表面、太形式化了。有不少人在强调我的作品要结合中国文化,那么他就在中国传统元素中抽一个东西,附在他的作品之上,然后自己就认为是在传承中国文化了,其实很可能他们自己并没有弄懂这是什么意思。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在关注这些事情的时候,反倒把这个事情给推向了另一个深渊。比如现在有很多所谓“中西合璧”东西,有很多都很可笑,比如说我看见有的穿着现代的服装唱着京剧,我就感觉这种很可笑,很滑稽,彻底就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这些现象应该要引起我们的深思。还有传承的问题,比如说日本的鲤鱼旗,是一个很日本化的东西了,实际上鲤鱼是从孔子开始的。在日本,男孩节的时候就挂鲤鱼旗,家里有几个男孩就挂几个鲤鱼旗。孔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鲁哀公特意跑去送了一条很大的鲤鱼,于是孔子就为他的儿子取名为孔鲤。在中国古代,鲤鱼就代表了男孩子。之后传到了日本,于是日本就有了在男孩节上挂鲤鱼旗的传统,而且一直很好地保持到了现在。现在有些中国人学着日本人的,挂起了鲤鱼旗。孰不知其实这个文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现在却被日本消化了之后,再传到中国,反过来影响着中国,这是多么的可悲。所以我觉得文化很重要,这属于软实力。很多的东西拆了也就拆了,我游历了很多的古建筑之后,发现其实很多都一个样。我们可以挑选出最为珍贵的,最具代表性的保留下来就好了,这样的话,也可以集中最好的资源对这些珍贵的文物进行保护。其他的地方可以用来发展。但是软实力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如果这个东西没有了,那就太可怕了。但是现在有些艺术家去强调就是要中西合璧,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艺术家在方向上是存在错误的。再比如说韩国来申报粽子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事,我看过一个报道说有些韩国人都不知道粽子节是怎么回事,他们都不过这个节日,但是他们却来抢注这个节日。我觉得可能是我们的这个节日时间太长了,导致了我们对这个反应迟钝了,我们就没有想到端午节应该受到我们保护,而是等别人来抢的时候我们才去重视,才去保护。很多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艺术家们就应该要主动地去关注。
记者:非常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谭梦:不客气。
艺术资讯网记者:姚函剑
作品《困》解说
基础部八班
组长:谭梦
组员:冯竹溪 王文彬 唐江吟 姚函剑
指导教师:董垒
作品设计思路:
将二环地图作为元素,结合中国药柜形式表达。
药柜抽屉均可拉开(皇城为开扇)。
药柜中不同抽屉代表着北京二环内不同的区域。
抽屉中布置均为小组成员对该区域的切身独特感受。
或从该区域整体感知,或抓住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段。
传达在看似平静古老的北京城中,那已经被功能性分区
割裂的支离破碎的古老的残骸。
没有苟延残喘。
只有静静看着。
“游荡”后的只言片语
谭 梦
说是总结,不如说是些只言片语的感触罢了。
整个城市亲历的过程好像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倾吐,看到的,那一扇扇玻璃幕墙的刺眼的光,触碰到的,那小四合院里温暖的砖瓦。他们好像都在告诉我些什么。
嘴上一张一合,多么想说,多么想说。却在最后对着屏幕的现在凝结在咽喉中了。
我想这就是亲历的重要性吧。
当你置身于那一条条街,眼前景物带来的感动,是哪怕最伟大的摄像师的照片都无法企及的。
印象最深的还是去法华寺吧。
她藏匿在广渠门。那个后来我做作业命名为“破败的时间”的地方。她挂着是区级的保护单位的名号,引我们费心寻找。我们闯过轰隆震响的铁道口,再走过静静地、静静的小区。在一个又一个的路口旋转,在别人一次又一次的指引下穿过了一个又一个侧身通过的小通道。
这是我没有过的经历。我爱死了那一块块带着生命的砖墙,他们呼吸着,向我拥挤过来。那电线杆垂下的零落的错落有致的线,把天空分割成不同的形状。那一只只小麻雀任性的聚散的改编者它们自己的五线谱。
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堆满了待洗的衣服。哪个墙角的角落上,有脱落了漆的奶箱。
但生活毕竟是生活,如果保护区也这样未免就很悲哀了。
在我们沿着街道找寻的终点,是法华寺破败的木门,是瓦檐上的杂草,是只有一个区级保护单位的牌子挂在上面的废墟。是我们只能透过门缝看进去的无奈。
想起了为我们引路的老大娘抱怨的话:“法华寺啊,那里早就应该把牌子拆下来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了,还有人老是来找。”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来评价,因为像法华寺这样名存实亡的古迹实在是太多了。
城市亲历后记
王文彬
城市。
现代生活的集合体。
对于我来说她既熟悉又陌生。虽然我们都生活在城市当中,每天都穿梭其中,而当你深入其中去探索去发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特点和特色有像标志一样镌刻在表面。而有的却又像精神一样影隐藏在城市的血液之中需要你去解读和揣摩。
两周的城市亲历转眼间已经成了过去对于北京我们大家的认识都不止停留在以前从书本上或是自己生活中道听途说般的肤浅而对于她的性格和精神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现在的北京早已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首都或者历史古城,北京的发展是中国这些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她身上既体现了老城在新时期的发展和机遇。
但同时高速发展的背后作为中国老城市的代表她的保护和传统的传承工作做的到底怎么样?这也是我没们在这次亲历中的一项任务。不管是名胜古迹还是普通的古建筑既然她存在就必然有其价值,都应得到应有的保护,而在我们的游历过程中发现的现象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那些名胜古迹的和一些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古建筑或文化遗产得到的保护和那些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好的风景来吸引眼球和收益的古建筑相比确实是天壤之别,有的景点国家或地区可以花费上亿元来修复和保护,而同样是古建筑有的却遭遇到灭顶之灾。好一点的命运是被当做别的用处使用而更多的是被夷为平地。难道发展就必然带来毁灭?这种代价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
这就是我对现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破坏的疑问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