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郭红梅:中国20世纪油画历史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

时间: 2015.5.12

2015年4月29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大型展览“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于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本次展览以中央美术学院收藏的20世纪具象油画珍品为主体,以及中国美术馆、徐悲鸿纪念馆、中华艺术宫等机构和艺术家的藏品,共计300余件,展陈空间多达5个展览大厅,2000多平方米。展览既从历史的视角勾勒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更从油画艺术与中国新文化建构的关联入手,呈现油画的本体价值与文化意义。

展览开幕后,CAFA艺讯网对其本次展览策展助理之一郭红梅(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就展览策划的相关理念,展览举办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访谈。

编辑整理:林佳斌

艺:您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助理,您认为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对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华艺术宫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郭:作为策展助理,我始终在一线工作,对这个展览有深入地参与、研究和思考。在我看来,这个展览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展览选择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时间段来总结上个世纪,也就是20世纪中国美术历程中的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建构,其中,构成20世纪中国美术历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我看来,就是中国对油画这一外来画种的引进、学习、传播、转化和深入研究。而其中的现实主义油画、写实主义油画、具象油画,又是油画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而复杂的一个学术问题。这不仅仅是绘画风格、流派的本体性问题,还是一个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因此具有深刻地历史研究价值。

从现实角度看,这个展览对中央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双方都意义重大。对于建校即将百年的中央美院而言,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尤其是油画发展的历程中,曾经起到、也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中央美院很大程度上深入参与建构、书写了20世纪中国美术历程,从20世纪初油画的引进,传播的重要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绝大多数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的长长的名单看,就足可说明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参与建构20世纪油画历程的重要性。那么,站在新世纪,重新回望、反思、研究和探讨中央美院的历史贡献,不仅必要,而且迫切,以便于我们后来的央美人清醒自己的历史方位,继续推进艺术的发展。对于中华艺术宫来讲,意义同样深远。作为一个体量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场馆,向学界和公众展现什么样的展览,不仅是一个学术立场问题,更是一个树立馆的鲜明形象的举措。而中华艺术宫发起的“同行”系列展,不仅开启了中国美术馆之间,美术馆与美术专业高校之间的合作模式,结束了长期以来机构间的学术壁垒,加深了学术研究间的资源共享。这一点,中华艺术宫走在了前列。

至于这个展览的其他相关学术活动,研讨会,讲座,大型画册的传播,小型画册的免费派发,以及7、8个一线城市美术馆的全国巡展活动,都是为学界和公众所作的扎实的好事。

艺:从展览的主题“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具象油画”来看,您是如何理解“中国具象油画”这个概念?

郭:如果从展览的主题看“中国具象油画”这一概念,我个人认为这一概念是范迪安院长治校理念、艺术史观和殷双喜教授学术研究、艺术批评的契合点所在。

作为执掌即将要迎来百年校庆的一校之长而言,如何看待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来在建构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主要贡献,是一个绕不过的重要问题;而对于殷双喜教授而言,严格意义上说,殷老师是最早对“中国具象油画”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系统地学术梳理和研究的学者。

早在1997年4月,殷老师就在《美苑》刊物上公开发表了《世纪转折:从写实到具象》一文。可以说,这篇文章是对自1993年以来中国油画界出现的热潮之一:“具象油画”现象的批评研究。1993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名为:“具象油画”的展览及研讨会,参展艺术家基本上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分别是: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孙为民、姜国芳(毕业于中央美院并曾任教于中央美院)、陈文骥、杨飞云、李延洲、王沂东、朝戈、王浩、刘小东共12人,研讨会综述由冯博一撰写并发表于1993年《美术》3月刊。自此以后,以“具象油画”为名的展览、批评文章渐多,但多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直到1997年,殷老师以一位批评家的敏感,对9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界出现的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写实技巧的一种趋向,从理论高度将其阐释为:《世纪转折:从写实到具象》,我本人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是认可的。

因此,您让我谈对于“具象油画”的认识,我觉得我还是简要引述一下殷老师的观点吧:首先殷老师主张用“具象油画”(representational oil)概念代替“写实油画”(realistic oil)概念,原因是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已经分化为多样化的形态,许多油画已经远离了写实油画的原意,而更多地呈现出representational oil即具象油画的特征。殷老师认为具象油画是介于传统写实油画和当代抽象油画之间的一种形态。相对于传统写实油画,当代具象油画更强调呈现而非再现,相对于抽象油画,具象油画保持了可视的形象。具象油画可以将表现性油画、叙事性油画、象征性油画等都纳入其中。

艺:那么您认为“中国具象油画”与“西方写实主义”的关联在哪?

郭:关于具象油画与西方写实油画的关联问题,殷老师也在上述文章中做了对比研究,我也简要引述一下:我们国家对于西方写实油画概念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写实主义性质的,以库尔贝为代表,强调油画是具体的艺术,只能描绘真实的、存在着的事物,强调以科学的方法真实地再现客观实体。另一种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受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影响引入的特定的创作方法,这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

当然,殷老师是从历史的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从当下的角度看中国具象油画与西方写实油画的关联,我本人认为中国几代油画家在百年来对油画这一外来画种的态度始终是积极进取的,从学习、引进、传播、研究、转化、寻求民族化探索以及追求个人化表达,这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看,几代油画家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也推进了中国油画的发展。至于我们的具象油画能否在世界格局中,在人类油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处于怎样的历史坐标,还有待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研究。

艺:在摄影技术等新媒体文化的冲击下,您认为当代具象油画的意义在哪?

郭:在摄影多媒体等新媒体文化冲击下,我认为当代具象油画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的形态是油画,这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几乎无法用任何其他媒介进行替代的艺术种类,人类对这一艺术种类的钟爱源于人类对自身创造力的迷恋,毕竟,油画具有其他任何画种无法媲美的在平面上制造三维逼真幻象的魔力,这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技术活儿,不是人人都天生具备的,尤其在当下人人能摄影、人人能手机拍摄、人人能美图秀秀、人人能使用各种绘图软件的时代大背景下,依靠所谓“传统”、“手工”制造图像的能力反而显得格外具有含金量。这只是从技术层面上在谈具象油画的当代意义。

从历史角度看,不只是中国当代具象油画、世界范围内的具象油画,如目前正在北京同时展出的大卫霍克尼的展览以及吕佩尔茨的展览,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同样的信息,即,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诉求的当代,人们既需要依托科技发展为先导的新型艺术类型来反映当代生活,又需要积淀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以新的面貌记录当代生活。另一方面,各种艺术类型,都各自通过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在参与建构着当代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