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9日,“传统的维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的第四回展览。展览期间,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助理,中央美院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李垚辰接受了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记者的专访,从展览本身出发,谈及央美美术馆藏情况、收藏体系等相关问题。---
采访时间:2016年1月13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咖啡厅
采访对象:李垚辰(以下简称“李”)
采访/编辑:余娅(以下简称“艺”)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以下简称“艺”):您好,作为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的第四回展览,“传统的维度”和之前北平艺专、“会师”展览都存在一个时间上的节点,即“五六十年代”,那么想先请您谈谈本次展览聚焦“临摹与购藏”的契机?
李垚辰(以下简称“李”) :在展览前言上也提到了,前面三回的展览做的是对北平艺专的梳理。那么之所以对北平艺专进行梳理,其核心就是通过对中央美院的历史和它的教学发展来反射扩展到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由一个小的点来映射出大的氛围。在前两次,我们已经把北平艺专的西画和中国画的基本教学面貌和脉络发展,包括北平艺专的发展梳理完了。后来的第三回,实际上已经过渡到北平艺专最后阶段,同时也是从北平艺专到中央美院过渡的时期。另外,从中央美院馆藏精品陈列展的层面来看,也是希望沿着历史的脉络来梳理我们的藏品,把我们的藏品根据历史线索来加以整合。那么到了现在第四回,就是在讨中央美院建立初期的历史,期间有哪些变化,所以说有了这样的选题。
艺:这一时期还涉及到美院的教学层面,可能在这部分也会有更多的讨论。
李:对,因为美院属于美术史中美术教育发展的案例吧,而我们拥有的美术馆的资源又都是针对于美术学院来收藏的。不管在民国还是在新中国时期,美院都是中国美术的一面旗帜,所以说展览虽聚焦点很小,但是能够反映当时美院教育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风气。
艺:那么关于此次展览,美术馆的具体藏品情况如何?
李:通过梳理五六十年代的藏品可见,第四回的两个版块的作品在之前都没有特别明确的展示过。一个是临摹的壁画,这些临摹作品其实在美院库房放了很多年了,除了可能在五六十年代有过教学的用途外,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就都很少拿出来展示。这块大概有一百多幅,它是一个很完整的体系。另外,我们在整理藏品时发现,学校在五六十年代集中购藏了大量的传统绘画,其中大部分藏品都有来源信息登记在账。在这些里头我们梳理了一下,经过核对大概有300多件古画,其中大多是从文物商店购买而来。此外当时除了古画,其实还有很多器物,但是没有进入到这回的展览之中,这次展览还是旨在比较集中的展示古代绘画部分。
艺:就目前展览的情况而言,展出的作品保存较好且多有名家作品,那么作为策展方,您们对展出作品的入选标准是什么?另外,在购藏部分也能感觉到有在尽量的按美术史的时期脉络去呈现。
李:入选标准首先是四楼的展厅并不大,所以说按往届的展览的经验可能只能展出40幅左右的作品。然后就是我们定下展览的关注点只放在“临摹和购藏”两方面,因为这代表两个方向的尝试,一个是向外的学习,一个是向内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展示传统的“维度”在建国初期是什么样的。那么固定到两个方向以后作品还是很多的,因为我们有一百多件壁画和三百多件古画,如何去选择?最后我们定了展览的基本基调就是“精品”。这些精品就像是虚线上的点,但是你从整体看它还是可以连成一条美术史的发展线条的。
另外的一个重要史实就是1983年,古画鉴定小组来美院对古画进行过鉴定,有一些精品真迹就入选了《中国古代书画名录》。其中入选的117件作品都是专家认为比较好的,那我们再从这里来进一步选择了精品进入了展场。从进入展场的作品看,一方面是从时代的角度去展现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另外就是选择一些更为经典、更为出彩的名家作品,并且尽量涵盖国画的品类比如花鸟、山水、人物等。
在壁画方面,一百多件藏品大概涉及了建国初期的五次考察活动,炳灵寺、麦积山、敦煌、永乐宫和法海寺,而且它们是有一个时间的前后顺序的,各有特点。所以这五次活动,我们肯定都要选到。在每一次里头,麦积山和敦煌又是比较大的考察活动,那么选择的作品要多一点。其他的部分就只能精选,让大家知道五十年代还有这么一件事。另外可能我们还会通过画册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再把其余的作品给大家呈现出来。
艺:对古代遗迹的考察和临摹,是美院至今也依旧保留的教学传统。那么美术馆的馆藏中是否有其他时期的类似收藏?是否也还在继续收藏现在师生的临摹作品?
李:现在的话可能在各个系里包括油画系、壁画系保存的更多,美术馆的临摹作品会少一些,因为目前美术馆收藏的可能更多是带创作性质的作品。再说到临摹的传统,这次展览也是想让大家知道,临摹一方面是国家文化政策的号召,另一方面就是跟中央美院最早的实践是分不开的。因为从1952年开始,文化部要整合文化遗产资源,这期间组织的考察团的基本成员全部是美术学院的教员和学生。有了他们考察之后的介绍,这些文化遗产得以在全国广泛传播,因此才慢慢形成了一个“走出去”的传统。但这些东西之前并不为大家所了解和熟悉,而通过这此展览的梳理也能够让大家更明确“走出去”这一传统的由来。
艺:本次展览最令人震撼可能还是“购藏”部分,很多人会吃惊居然美院曾经有如此大规模的“购买”行为,也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包括政策、资金的来源情况。
李:其实有几个机缘,首先是从学术讨论层面,五十年代初主要集中在怎么吸收民间艺术的精华,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大家觉得应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那么到了五十年代末,当民间的讨论已经过去以后大家重新发现对于传统艺术临摹的重要,包括在课堂当中临摹也都再次被重视。另外一个客观条件是建国以后的国家政策,以前的古画店都是私人的,建国后对私有经济的进行了整合。当时国家组织了文物商店对比如说荣宝斋、宝古斋、韵古斋等古画店的开展了公私合营,还以国家的名义从民间把古画作品收了过来。而当时可能个人购买力是很少的,那么就由公家单位例如故宫、画院、美术馆、学院等出资购买。至于美院这部分的经费具体怎么来,我们还在研究当中,比如说学校怎么拨款,这里面肯定也是有多方面支持的。
艺: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目前传统绘画的价格进一步高涨,其中名家真迹可为“天价”。作为非盈利的公立美术馆,央美美术馆是否也面临着无法继续“购买”传统绘画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捐赠之外,美术馆该如何进一步去完善自己的藏品体系?
李:央美美术馆的收藏体系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学校也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比如我们做的这次展览也可以算是拿之前的例子作为借鉴。首先古画收藏,在当时还属于可以接受价格,而且为了要建立教学体系,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教学资料看到视觉化的中国美术史,所以在收藏时也非常有体系。那么从现在的角度,其实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是需要补充的,并不是说之前的收藏就已经非常完整了。例如如果有条件的话,其实应该在这些的基础之上看是否有缺环和空白的地方,应该考虑是不是还有能力去买一些价格合适的作品。另外一方面,美术馆还可以收藏一些正在发展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以便继续系统的建立一个当代艺术的收藏体系。而这个当代收藏的序列,在几十年以后同样也会非常宝贵。
艺:那么在美术馆目前的收藏中,“传统”和“当代”的比例又大概是多少?现在在美术馆的通道空间,还可以看见美术馆目前的关注点也已经扩展到了影像的收藏和定期展示。
李:当代收藏部分的话,可能还是从新馆建立以后才慢慢地有一些收藏。在传统的绘画类别里,一方面是古画,另一方面就是毕业生的作品、教师作品等,主要是国画书法、油画、版画等。另外,其他各种门类的作品美术馆现在也已经都展开了收藏,包括我们现在的影像收藏,装置的收藏都会有,但这个数量还并没有太多,这还得看今后怎么去计划并且成体系地去收藏了。
艺:关于美术馆的藏品来源,还有一个层面就是“捐赠”,请问现在美术馆藏品中捐赠部分的情况是?
李:是的,其实捐赠可能占到了我们美术馆新入藏品的至少是60%以上,因为现在的艺术品价格都比较贵。像学院的老先生和一些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基本上还是以捐赠的形式为多,但是我们也会给予一定经济上的补偿。我觉得不管发展到什么时候,作为公立美术馆,捐赠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但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教师作品的捐赠,一方面有我们也会尽可能争取一些大的藏家,希望藏家能提供他们的收藏给美术馆。
艺:谈到中国传统书画的收藏,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藏品的保存和修复成为后续重要的问题。目前,央美美术馆是如何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的?此次展出的作品的保存和修复情况如何?
李:这次展览我们在精选作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挑状态比较好的作品。但作品的保存和修复一直是关键问题所在,比如展览当中明代蓝瑛的《白云红树图》,其实它就是2010年左右冯鹏生先生给美术馆修复过的。当时这幅画断裂很多,而且颜色脱落也比较严重,所以说这件作品能够重新展出也是在修复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才足以开展的。另外,现在美术馆面临的古画修复的压力其实是比较大的,特别需要一个整体的保护。但是现在的话,因为学院的人员、各种设备都是刚刚起步,除了已经做过基础的资料收集工作以及小规模的修复外,大量的整张重新托裱、填色、修复等工作还没完全开展起来,这也是我们未来想要继续展开的部分。
艺:最后请您谈谈美术馆接下来和典藏部相关的工作,以及典藏部自身的工作规划?
李:典藏部这两年一直在做的是美术馆藏品的普查工作,因为可能之前好多登记的名目并不是很系统,存在过一些断层,所以我们需要整体地给它重新梳理一遍。有了这个工作以后,我们还会出藏品图录,比如说今年会先推出藏品中的精品一百,之后还会按照梳理出来的一些藏品分课题、分版块进行研究并推出展览。另外一方面,基于藏品普查,我们还会把这些可公开的数据全部上传到网站,让大家都可以搜索到藏品的基本信息。此外在藏品研究上,“精品陈列”也会成为一个延续性的项目。而且我们希望尽可能的通过对藏品做一个长期性的陈列来推动师生、公众的美术教育和参与。
艺: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