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是古老的绘画表达方式,也是极具中国式智慧和精神的,尤其是以写意为主的文人绘画,在水、墨把玩之间将绘画者的思想、性格、智慧表达出来,笔墨其实也是一种“心印”。中国画家的成长与其说是训练出来的,不如说是熏陶出来的,那身处学院的国画学子一般是怎样的成长轨迹,今年的毕业生张闻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观察对象。
出身书画世家,却曾一度“叛逆”想放弃中国画
中央美术学院很多学生走向学习艺术的道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中间不少就出生成长在一个文艺氛围浓厚的家庭,甚至其父母就是画家,从小伴着艺术长大,自然对艺术多几分感触,也更具艺术天分和才情,张闻就是在一个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据张闻讲,她的父亲是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吴冠中先生是其父亲的绘画恩师。毕业后分配至出版社工作,后引进调入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教。在张闻的记忆中,父亲是她从事艺术最重要的启蒙者。儿时记得父亲还从事美编工作,在一个没有PS等电脑软件的时代,插图、版式设计、封面美术字等工作都是手工绘制完成,父亲经常还把这些工作带到家中,张闻即在观察父亲的工作中发现了艺术的奇妙和美好。受此影响,张闻在学生时代也自然成为“宣传委员”专业户,其中重头工作就是为班级出黑板报,而且每次黑板报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绘画技能为她带来了莫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所以,张闻常感概“不是你选择了专业,而是专业选择了你”。
虽然父亲也一直从事中国画创作,但最后引导她走上中国画道路的却是她中学的美术老师于艳灵老师。张闻高中读的是中央工艺美院附中,文化课学习之余就是美术专业学习。在美术各科目中,张闻最优秀的是速写,尤其是线性速写,在高中毕业时,老师建议她报考中央美院的中国画专业,因为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这也是发挥她的优势特长。最后在考试中,果真以速写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并选择了写意人物专业,刘庆和老师是她的本科班主任,也是她后来的研究生导师。
在美院学习期间,张闻曾一度困惑过,觉得中国画实在是太“悠久”了,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的性情呢?本科时翻看传统画册,觉得传统中国画没有太多颜色,画的东西也少也缺乏表现力,视觉刺激也很弱,以至她曾经想过要“走出”中国画。所以本科毕业之后,张闻为了出去“闯一闯”,从而发掘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艺术新天地,她联系到了一所美国的艺术学校。在美国的学习过程中,随着认识的深入,当下美国的当代艺术跟自己想象的还真是不一样,回想“水墨”还是更契合自己。张闻恳求美国教授保留她的学习档案,以便她可以利用签证剩下的大半年时间在美国游学。随后,她开始游走于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学院等采取蹭课、听讲座,学生交流的活动,同时参观美国大都会、古根海姆及MOMA等世界著名美术馆,她受益匪浅。通过游学,她开拓了自己的艺术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中西艺术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从而坚定了回国从事水墨画学习与创作的决心。幸运地是,刘庆和老师此时给了她极大的鼓励、理解和支持。
对于水墨,材料的第一性很重要
经过一番辗转与思考,重回中国画学院的张闻对水墨艺术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伴随着自我心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本科看待传统绘画的漠然也逐渐淡去,张闻尤其喜爱宋元山水中的那些点景人物,或泛舟江上,或煮酒庐中,或杖行山脚,简练的几笔,便道尽了中国文人饱满的生活情境,而且觉得这些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悠然散淡的气质是整个场景中极其生动的表现。张闻并不觉得画中人物情绪虚无“发呆”是一种对生活的浪费,相反这是文人所应该具有的生活状态,她很羡慕这样的生活。似乎这种文静、淡然、素雅其实也能对应美院中国画专业学生的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
中央美院中国画人物基础教学基本沿袭了“徐悲鸿-蒋兆和”的现实主义体系,张闻临摹过大量蒋兆和一脉的人物画作品,此外她还临摹、研究大量古代绘画作品。诸多古代大家中,她最喜欢“扬州八怪”中的金农。从事水墨创作,她也十分注重材料经验,注重驾驭毛笔、宣纸、水墨的感觉,在她看来,“传统”本身就是一种经验。
从她的实践经验来看,材料的第一性最重要,有些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本身就适合用水墨这种材质表达,相反一些不适合水墨表现的题材如果强行以水墨表现则会显得突兀,不自然。她回想本科第一次人物创作课的作业是表现一个仰视效果的人物,画完以后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后来发现这种特殊视角其实并不适合用水墨作表达,如果表现明显的结构特征和光影变化,更适合用素描或油画甚至是雕塑的方法。相比较而言,水墨则更适合表达一种情绪、心境或意境。谈到当下水墨艺术的各种新形式,张闻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发,是新时代文化环境的照应,但如果一味的只是刻意追求“新”,也会有“言之无物”的风险,青年艺术家应该避免只为追求视觉的新颖而忽视与传统水墨的关系,只是刻意嫁接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张闻的研究生论文是对当代水墨现象中一类“暗黑系水墨”的观察与研究,她观察到目前一类画面以大面积墨色烘托为主,画面效果呈现出深邃幽暗气质的作品风格是众多优秀艺术家的选择。这批作品画面中自然流露出一种荒寒感。她试图将“暗黑系”一词以自身的理解及思考进行拆解并放置到当代水墨的语境当中,用以类别化分析研究这类风格的艺术作品。从而谨慎地提供一种把握当代水墨现象的观察视角。她认为中国传统水墨就追求一种“荒寒至上”的审美意趣,并通过“留白”达到这种效果,但“暗黑系水墨”将“留黑即是留白”,只是表现途径有所转换而已,内在实则是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回归;同时“暗黑系水墨”也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比如受到博斯等北方文艺复兴风格和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此外这类风格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诉求,从对整体的关注转向个人关注是时代特征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个重要趋势。
“顿悟”式的水墨成长
在张闻的艺术成长中,刘庆和老师无疑是对她影响最深刻的人。谈及与刘庆和老师多年的师生交往时,张闻也充满了感动和感恩,尤其回想到刘老师的授课,更是感触颇深。刘老师的讲授不属于讲堂式的说教,更多的是通过一种精神性的启发,有时甚至在聊天中便直指问题的本质和核心,这种似乎倾向于一种形而上的指引尤为可贵,通过学生在不同阶段对这种抽象的指引在实践中慢慢去体会并逐渐加深理解,往往收获更大。对于学生,这倒很像山水“南北宗论”里所说的“顿悟”。在刚接触老师时,往往对老师所讲不能理解,多年下来,随着对老师的熟悉以及自身所学的深入认识,才能逐渐悟出其中门道,此时豁然开朗。当得到艺讯网要选定张闻为个案观察对象时,刘庆和老师还特意写了推荐词:
通常美术学院会培养出所谓优秀的学生,一种是属于基本功扎实又能紧随教学节奏的;再有就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又能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这后者在学院教育背景之下尤为难得。张闻就属于这样的学生。在她身上,基本功和创造性并存,勤于思考让张闻在同龄的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的阶段中,张闻都能准确地把握教学和个人情怀的关系,完成了不少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我十分看好张闻同学,水墨画的将来属于像张闻一样的勇于创造的年轻艺术家。
刘庆和 2016.6.1
张闻的毕业创作是一幅三米见方的水墨“百子图”,是她三年研究生创作实践中较有经验的“小儿”题材的延展,描绘的是一群小儿观星的画面,画面中下半部分有400多个不同人物的形象,画面星空以具抽象性的墨点形式表现,营造出了一种空间的运动感,也打开了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在题目上命名为“世界”,这一开放的主题也给观众释放出更多的解读可能。观众通过“观星”可以进入他们自身独特的审美经验。也许观的不是星,而只是在混沌状态下做出自己直觉的判断,张闻认为世界又何尝不是一片混沌呢?对于这些人物形象,张闻谈到她意在用小儿形象表现一种大人的气质,画这些小孩其实也是在画她自己,当我们面临传统久远的水墨艺术,我们该以何种姿态面对,是慌乱无措还是像画中孩童那样面对浩瀚星空摆出的自信而坦然的姿态?
毕业以后,张闻决定先做一段时间的职业艺术家,潜心创作,即使目前整个艺术生态比较低迷,张闻似乎也比较淡定,她认为这反而能让她更坚定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其实很多成功艺术家是在绝境中成长起来的,在这种环境下反而能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这个时期对年轻艺术家来说应该是一个考验。
文/张文志
图/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