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注重将概念、思维、表现与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设计学院的教学也一直鼓励学生在专心学习先进设计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同时,培养活跃的创造性思维与具备文化个性的专业拓展能力。在追求人文性、开放性、多元文化交流的教学特色中,众多个性鲜明的设计师被培养出来,爱好广泛、果敢独立的硕士毕业生龙佑玟就是其中的一例。
游走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空镜头”
设计学院研究生毕业展陈列于五号楼校史馆展厅,从展品到展列都是一处亮点——原本略微空旷的场地被精心划分后,白色格栅和脚手架的纵横之势为作品的分区创造了良好结构支撑,和谐关系的语境中又带有其学院自身的特点,同时构建的一条隐形观展线路也为观众的视觉享受导航。大厅左手边临近入口处的白色挂壁上有序地摆挂着多组图片,远观可辨是城市景象,图片上方注释着“Newyork”、“Beijing”等字样,旁侧的影像不断循环,白色桌上摊开三份精致的书册——纯文字的脚本和纯影像的书以及创作的过程记录——这是来自设计学院第十工作室研究生龙佑玟的毕业作品《空》。
该作品以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十部电影中的空镜为蓝本,将这些影像重新剪辑并组合成为故事主体,发生过程从白天开始到黑夜结束,时间跨度上涵盖了春、夏、秋、冬四季,是为展现恒长的现实世界存在于时间中的细节。龙佑玟对自己的作品娓娓道来:“我将这个故事作为母本,把影像转译为文字,转译的过程里为了能好地剔除空镜头原有的虚构性,所有形容性的词汇被划除,仅仅保留含有物理性描述的词句。”而这个转译的文本就是龙佑玟拍摄自己作品最终影像的脚本。
“在这缩减为三分四十秒的视频里,人们可以不断听到来自城市、人类活动的声音,却只能看见空无一人的景象在时间以及空间内流动。”龙佑玟的作品取景来自她生活过的、对其而言意义不同三座的城市:北京、台北、纽约。她自幼和父母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时间不长,几个城市辗转来回,家人也都分散在不同的城市中。因此龙佑玟很早就较为独立,大学起就自食其力,赚取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父母对其影响表现在她的性格上,独来独往的她对于父母的这份不约束充满了感激,亲人间彼此的巨大信任也使得她坚强而积极。
几乎是在研一的时候,龙佑玟就确立了这个研究方向——电影中的空镜头。对于她而言,这是令人着迷的影像类型。“因为空镜头在叙事类框架的影像里,是所占比例最小,然而不可或缺且唯一既属于真实的现实世界又同属于电影虚构情节的影像。”带着对空镜头的好奇心,她精心地规划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实践过程。在这个不易的过程中,龙佑玟对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尤其是工作室导师谭平老师流露了真挚的感谢,“谭老师就是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他永远是一个陪同你一块走路的角色,他不是在给你指路,你自己需要明确知道你往哪走,他能跟你一块走,而且他比你走的快,也比你走的远,你要摔一跤他就在你边上鼓励几句,要是走到岔路了,搞不清方向了,他会给你一些提示,并把选择权留给你。”
老师们授课风格不尽相同,但以引导和沟通的方式在“教学相长”的相互作用中与学生一起向前走会使得学生自己去坚定自己的方向。在这个走路的过程里,学生能一边观察一边慢慢跟着老师从容、耐心地走,这种态度是每一个想从事创作的人都应该具有却很难拥有的。美院的老师会给予学生非常大限度的信任和宽容,“谭老师的‘不控制’给了我和同学之间对于自己梦想的选择的机会,他带给我的不仅是课业上的教导,更重要的是那些积极正面的影响,可以让我在未来的创作之路上持续走下去。”
设计是不断刺激思考、鼓励主动学习的动机
龙佑玟本科也就读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当时在王敏老师的十一工作室,“很庆幸当年我所选择的专业是视觉传达,使得我对‘关系’的观察力更为敏锐,而且建立了一种多向思考的思维模式。”除了努力增长专业技能外,那段时期她也是个纯粹的书影迷,沉迷于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相关的书,例如李贽的《史纲评要》、钱穆的《国学概论》甚至《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一边读一边做旁注,用她自己的形容是“废寝忘食地极端热爱”:“我曾试过三天三夜不睡觉,仅仅为了连续地看电影或者阅读;偶尔约好三五同好,一起看那些超过四个小时、七个小时的电影……这些全是出于个人对影像的疯狂迷恋。”
后来结识的良师益友般的吴帆老师也给她推荐了一些哲学、医学、建筑的书籍,使得她的阅读兴趣展开了新的篇章。其实,广泛阅读不仅能够锻炼一个设计师敏锐的观察力、提升设计思维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存留在一个较为全面的文化视野中对于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美院,学生们一直都熏陶在这样多元的教学思路中且又能不断寻找各自的方向,这是难能可贵的。
再聊到电影时,龙佑玟眼里满是光亮,据她粗略统计目前已经累积看了2300部电影,对于一个非影像专业的爱好者来说这份执着让人赞叹。从相对常规的文艺电影到较少人关注的艺术性电影和独立影像她都有涉略,那些或许不被非专业学生所熟知的导演诸如茂瑙、科斯塔.加夫拉、侯麦、郭利斯马基以及近代的洪尚秀、阿彼察邦、蔡明亮等等都是她迷恋的偶像。不过龙佑玟表示“阅片有数”后才更能坚定自己的热爱,她希望自己能如同她最推崇的导演沃纳•赫尔佐格那样狂热而有毅力——为了追求拍摄的真实性,不惜耗时四年将一艘重达340吨的蒸汽式航船依靠简单的器械和人力翻运山峰——艺术工作者不仅需要保持丰富又独立的精神世界,同时还要忠于自己的内心、保持对艺术的高要求。
龙佑玟本科毕设也选择了与电影有关的主题,名为《Screen-book》——作为一个台湾人,她挑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五十部台湾新浪潮电影,依照导演和创作年代划分十个单元,并将这些影像进行书本式的对页处理。本科毕业后,本着对影像的执着,龙佑玟去了一家港资的电影公司工作。虽然是在专业的影像制作公司里工作和学习,但在这期间里她从未停止过平面设计的工作。
长期与视觉设计打交道,致力于处理好每一个版面的精确的相互关系,在尝试每一次新工作时都不断思考新的方向,用她的描述——对“她这样闲不住的人”而言——设计是不断刺激思考、鼓励她主动学习的动机。能够让“专业工作”和“本能热爱”交织、相互作用、产生化学反应,并从中获取快乐,是每个人求之不得的事情。电影的热爱逐渐渗透到她从事的设计工作,龙佑玟接着接触了很多独立电影的海报和展册制作,或是国内个别影展的海报设计。她坦言:“设计对我而言,是一个锻炼心智及逻辑能力的过程。”
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从未却步
“研究生的学习需要投注更多的主动性,任何课程都可变成我所追求的方向的助力,”龙佑玟谈到自己再回美院上研究生与本科学习的不同感受,“本科的时候我一直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对于同学和朋友的关系略显的被动”。但是研究生这几年有了转变,谭平老师和韩冰老师经常约好工作室各年级同学一起聊每个人近期的状态,“我非常非常享受每周定期看作品的那个下午”,她诉说着,“工作室还有版画的研究生,大家都是在做不同的方向,每一次看大家的作品都会受到很好的启发。”的确,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跨专业的交流和融通变得更为有价值,它可能无法显现在时下工作质的转变中,但这些能够激发灵感的“无用之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点亮艺术灵感的“妙笔”。龙佑玟从这三年里“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同门”情谊中收获颇多,也成为一个继续让她坚持的不懈动力。
三年的时光一晃而过,留在美院的最后的这段日子无疑是最可贵的,在获知龙佑玟接受艺讯网的个案观察项目后,她的老师与同门也献上了祝词:
谭平老师:
龙佑玟是一个“不用管”的学生,所有事她都会自己提出要求,自己去执行。她的想法很多,特别会自己找寻问题,执行力也很强。
在她这次的毕业创作里,她选择了一个大众都不太关注的一个点,但又把本身一个看似不重要、对大部分观者而言无意义的东西做成了一个有意义的东西。比较难得的是,大部分学生在创作或设计的时候都会很实际,都会找特别实在的点而后向虚的方面延伸,而她是相反的,她由一个虚的点作为起始,通过她个人的研究方法,最终将它做成了有实际意义的作品,整个过程里,她一直很坚定自己的方向。
吴帆老师评语:
龙佑玟是一个比较有情怀的文艺青年,不是那么“务实”,所以她的创作跟她的人也是很吻合的。
同工作室霍雨佳:
龙佑玟和一般的设计师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作品其中包含了思辨性很强的文本知识,且整个研究体系和她最终的作品是互为关照的,她以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去呈现作品背后强大严谨的逻辑。
在她跟你接触的过程里,你会忽视掉她的漂亮,她具有这种能力,不管是作为同学还是一起共事,她身上的中性特点——既没有女性的那种过分娇媚,也没有男性的那种粗狂和强势,但工作时极为专业态度能让人称赞。
在聊到未来规划时龙佑玟表示“我对毕业感到非常兴奋。”同时也会继续坚持拍摄影像,带着理想不断靠近自己的目标。“理想状态是我会保持生活在北京,但同时能够去各个不同的地方拍摄影像。”龙佑玟对这座见证她九年成长的北京有很特殊的情感,同时结识不同的人群、碰到不同的机遇也是吸引她留下的原因,总之,能够在生活的城市中保持自己的独立空间才是让为艺术工作的人们不却步的最佳理由。
文/张译之
图/龙佑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