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毕业季丨个案观察•艺术管理:王宣懿——人生是场马拉松,毕业仅仅是发生的开始

时间: 2016.6.7

2015年6月12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揭牌成立。学院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下属二级分院,教学方向涵盖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与教育学等多学科,是培养复合型跨界人才的创新型学院。“践行者盛,空叙者萎”(管教学院核心理念),作为学院成立后的首届毕业生,2016届的他/她们将交出何种答卷?

“到目前为止,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到目前为止,我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无论是成长还是求学都是十分顺利的,这也令我有些惶恐”王宣懿如是说。然而真的有所谓的“幸运”吗?想必不然。尽管从小喜欢画画,却也仅仅是培养兴趣爱好,王宣懿从未想过自己将来会与艺术如此亲近,她笑称在大学前自己是一名地道的文科女。本科进入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学习源于一场阴差阳错的偶然和一个破碎的“清华梦”,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王宣懿发现自己很快爱上了这个充满能量与未知、盈溢自由之风的地方,爱上了校园里有着奇思异想、或炽热或冷峻的头脑与灵魂。本科期间她修读了中外美术史、美术理论、考古学概论、艺术管理学概论、西方展览史等专业课程,阅读了大量美术学专业书籍,同时也在专业外广泛涉猎,尤其对历史学和政治学颇有兴趣,这也延续了她从小读史的习惯。与此同时,她还尽可能多地利用北京的文化资源,展览、话剧、读书会等来充实自己,并有针对性地旁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的不同领域的课程,平时也会利用网络收看哈佛、耶鲁等国外名校的开放课视频。本科四年踏实不懈的努力,外加从小打下的扎实的文化课基础,王宣懿在大三时被顺利推免研究生。听来如此顺遂且令人羡慕的求学经历,背后确是她本人始终如一的孜孜不倦。尽管如此,她依旧谦虚地说:“美院是一个包容多元并且永远充满惊喜的地方,你会遇到天才的智慧,也能看到惊人的勤奋,从这两点上讲,我都是平凡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实践,我想我还应该更积极。”

研究生阶段,王宣懿选择追随导师范迪安教授攻读美术博物馆学方向,她认为在当今的学科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从美术史转向艺术管理,既要应对差异也要发挥优势。她谈到,美术史是艺术管理专业学习的基础,作为艺术类的管理学其前提就是要熟悉艺术的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的脉搏,在此基础上方能有效地进行展览策划和管理工作。而“管理”这一关键词又强调了管理学的特征,这是需要弥补的一课。但与传统管理学相比,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其特质和优势也更在于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上。

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融合转换

艺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涉及美术史、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王宣懿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特征选修了美术博物馆学研究、国家文化政策研究、艺术经济学研究、美术知识生成研究等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她对美术博物馆学学科架构和前沿态势有了一定把握,并逐渐将兴趣点锁定在美术博物馆学理论研究领域,同时亦希望在博物馆实践中实现展览梦想,那就是策划具有学术涵养与公众参与兼容的展览,而这必定是基于坚实的研究工作和丰富的实操经验。谈到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建立,她骄傲地说,目前学院在学科建设与未来规划上都在扎实稳步的推进,无论是国内顶级教师资源的引进,还是与国际名校的交流合作,已经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姿态,未来会走的更远。欢迎广大学弟学妹积极报考,一定会是收获颇丰的学习经历。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始终秉承“践行者盛”的核心理念。长期以来,王宣懿也积极参与到展览、艺术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工作当中,在多家重要博物馆、美术馆进行实习。她本科时就曾在央美美术馆学术部实习,研究生阶段她又申请到台湾当代艺术馆教育发展部实习。尤其是赴台实习的这段经历,使她受益良多。“台湾的美术馆的教育工作倡导一种“生活美学”,将美育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融入生活之中。他们也很重视美术馆、博物馆对于社区、学校的介入,从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扩大美术教育的影响力。”这段实习经历给了王宣懿很大启发,她随后撰写学术文章《台北当代艺术馆教育工作述评》,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为大陆地区美术馆教育工作提供些许经验借鉴与思考方向。

强调博物馆学的政治与社会情境

谈及毕业论文《中国近代博物馆与民族主义相关问题研究(1840-1925)》的选题缘起时,王宣懿介绍到,因为从小对历史学、政治学的阅读兴趣,在投入到博物馆学研究时,她始终不愿将博物馆学研究局限在狭小的学科范围内,而是强调博物馆学的政治与社会情境。或许是出于某种民国情怀,王宣懿的本科、硕士毕业论文都选择民国时期作为研究时段。她讲到,近代中国被很多学者概括为是一个中国从传统儒家帝制社会到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过程,各路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可谓潮过即退,但始终有一条潜流贯穿其中,那便是民族主义。而中国近代博物馆正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被逐步建立起来的,也成为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特殊表征的一个重要切面。文章所探讨的便是近代博物馆的建制与民族主义的关系问题。选择这样一个深奥,甚至是有些危险的题目显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导师范迪安教授的认可与支持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先生只言片语令人茅塞顿开,极大地拓展了思维。”毕竟是在自愿基础上自己选择的题目,王宣懿觉得再难啃也要挺过去。经此一“役”,她的书桌又增加了高度:秦晖的《传统十论》、杨念群的《再造病人》还有《胡适文集》……这是她近期读的书。谈到毕业论文的撰写,她指出“我始终坚持一以贯之的轴线和旨意,只是不愿照顾面面俱到的系统,尝试博物馆史的另一种书写。史料愈近愈繁,很难做到竭泽而渔,而我个人精力、见识、阅历有限,读书不免有些偏弊。只是我始终坚持一点,无论我们从事何种领域的研究,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这个世界的过去和现在,培养自己独立判断与思考的勇气与实力。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在王宣懿的求学成长中,范迪安先生无疑是对她影响最深刻的人,谈及与范迪安老师多年的师生交往时,王宣懿充满感动与感恩。“在范老师身边学习,我感悟到一句话:想要人生够本,你得先下本!真的!”,王宣懿如是说。在追随范迪安老师学习的几年里,除了博物馆学知识与实务操作经验的学习外,更多的是老师看待问题的和对待人生的态度。每一次短暂的交谈都有种被击中的顿开之感,感叹其智慧的灵光,叹服其思考的高度与深度。在平日密集的思考与高强度的工作下,范老师依旧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散发出强大的能量,作为他的学生,耳濡目染间也必须对自己高要求。“而在日常交往中,老师的善良与慈悲,也令我对他更为崇敬!我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老师便是指引我的灯塔”。

七年美院时光,悠悠青春岁月。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离别,王宣懿笑称自己已经偷偷地哭了好几回了,但毕业愈临近,反而平静了许多。“美院的基因已经融入了我的身体,必定要携带一生。它教会我以包容的心去看待这世上与你不一样的人和陌生的事物,而往往这个混沌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人生是场马拉松,毕业仅仅是发生的开始,央美给予我们恰恰是继续前行的底气与信心!”

文/余娅
图/王宣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