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是一所开放而有活力的艺术院校,一直以来有着频繁活跃的国际交流,开放、严谨、创新的治学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在此学习求艺,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的日本留学生江上越便是其中一例。他们是美院校园里特别又显眼的群体,他们在美院又有怎样的成长故事?
期待油画在东方“文艺复兴”的可能性
“油画在东方的可能性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
在整个世界美术史发展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14世纪到17世纪在意大利开花的文艺复兴,其实意大利“复兴”的文化并不是自己国家的古典,而是古希腊的古典以及后来受其影响的古罗马艺术。文艺复兴提倡复兴古希腊古典,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而是在追溯古典的过程产生新的更多样化的意大利文化,也诞生了伟大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复兴他国文化,从而产生本文化体独特更丰富的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那欧洲发明的油画,那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某种“文艺复兴”在东方文化开花结果呢?东方人学习油画,只是模仿一种表现方式?还是通过追溯西方油画发展历程进而产生一种新的“东方油画”呢?它是否有一个油画新脉络的继承和发展?明确了这一点,才能了解东西方的异同,挖掘出东方更深层的可能性。在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油画创作者越来越多,说明油画已经植根于东方国家,且都在探索契合本国文化语境的可能性。到底什么是东方油画,这是否会连锁到确立和再认识东方美学文化呢?当代油画在中国备受瞩目,油画与传统、油画与当代是怎样冲突、融合、升华的?这是我来中国学习油画的主要原因。
《往返于声波和光波之间》:“语言”与“交流”再考究
跟大多留学生一样,我对语言是敏感的,也是苦恼的。我出生在日本,后跟随父母去过欧美,现在来到中国,多次遇到语言障碍的苦恼,虽然现在能说日语、英语、中文,但仍觉得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开始质疑语言的可能性,同时对语言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产生浓厚兴趣。我读过东京大学岡ノ谷教授的《语言是从歌曲诞生的》,对我启发很大,语言的起源原来在于“声音”。
一次偶然的“误听”让我发现了创作的切入点,我开始试验从语音学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传达信息,在朋友的支持下开始做大量调查。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在于沟通,这次调查不仅是探求语言的沟通,也是一次与参与者沟通的实际体验,他们的声音、相貌都是沟通心灵的元素,这些信息传达给我,存入我的记忆,我又用绘画语言记录这些。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语言”是传达信息的工具,又是传达信息的障碍。语言作为人的本能应该是有共性的,但是随着文明和文化的发展逐渐错位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也就产生了隔阂,使语言的特性从交流变为障碍。我在和他们语言游戏的时候观察他们,听他们的声音,希望在与他们的实际交流中找到各种信息传达方式之间的关系。声音和形象都是以波的形式传递给大脑,所以我在对话中形成对他们的印象,然后凭感觉画下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之后通过画各种草稿直到最后找到我对朋友的感觉。这也是我将毕业创作命名为“往返于声波和光波之间”的原因。
在我的调查、试验、交流中发现交流不仅仅是语言,还包含了实际接触中动作的、眼神的沟通交流,比如创作试验中语音游戏参与者的容貌举止同样传递给我很多信息,这些肖像画也变成了心灵沟通的窗口和信息传递的基本元素,人本身其实就是交流最大的要素。作品标题“往返于声波和光波之间”是我在整个交流过程中的真实状态,有惊喜也有迷惘,交流的通道时而空间时而时间,声音与形象交错,组成一个不局限于语言的全方位的交流网络。这个网络中的各个结点就是人,是真实的人,也是我所感受到的人,同时又是网络星空中的一个符号代码、交流沟通的基本基因,结果也就有了这次展出的一张张肖像。
留学的体验让我想从语言的起源解开交流之谜,在创作调查中,参与者的语言和容貌举止都传递给我信息,我该相信耳朵还是眼睛呢?我同时记录下他们的声音和形象,这样往返于声波与光波之间,希望找到彼此之间的必然联系。
文、图/江上越
编/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