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AFA毕业季丨个案观察·首饰设计:李沐阳——从“首饰的精微”到“更广的世界”

时间: 2016.7.4

在首饰专业里,你会发现我们并不要求是否做一件珠宝首饰,也不要求是否一系列“完成”的作品,甚至不要求这件事是否跟“首饰”有关。而是希望你知道用何种态度和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寻得一些值得琢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实验,进而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我们的思辩和探索。

从小处说是我们在构建自己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自身形象,往大处说却是在丰富这个社会的精神活动,增加这个时代文化的多样性。那么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

——首饰设计工作室刘骁老师

“从个体出发,为有个性需求者量身打造,注重首饰与人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从生命体验的角度探究设计的原创性”是首饰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定位,在这样自由、充满探索性的专业氛围中,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首饰设计师们将天赋和才华尽情挥洒在讲求独具特点的首饰作品中,而首饰设计工作室本科毕业生李沐阳凭借作品《近交》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用直觉体悟材质的生命意味

《近交》首饰作品系列很好地体现了李沐阳“用直觉体悟材质的生命意味”这一理念。微微透粉的硅胶材料中夹杂了些深紫、浅褐色,“脐带”般扭曲的造型吸引着参观者的眼球,“生物性”的特征表现了首饰本身的情绪,仿佛它们自己在说话。李沐阳大胆地表示,“我想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表达我感受到的错位关系”。
“每当我走进各大商场一楼,大量不同品牌的首饰的相似款样泛滥拥挤地冲入我的视线。设计上的偷工减料使人很难从中比较高低。”带着解答好奇的开始,李沐阳娓娓道来自己做毕设的故事初衷,“你抄我我抄他,首饰行业里几乎都是所谓互相借鉴的“畸形发展”。而‘设计’这一关键却在珠宝首饰这个庞大的市场中逐渐被稀释,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善于观察的她在生活中积累灵感,从首饰设计行业的实际状况入手,尝试以自己最享受的方式向外界呈现她的思考。

“这就像是从共同祖先处获得了较多的相同基因、有近亲关系的个体间相互杂交,从而隐性有害基因在后代中相遇的机率提升,直接结果就是素质低劣的‘孩子’被生产出来。” 李沐阳在作品中暗示了这样一种略带畸形的不良状况,不适感在吸引大众眼球的同时也告知着以“设计”作为原创性产品的出发点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李沐阳在聊天时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观察角度和对行业现状的思索都体现了这个年轻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即将本科毕业的她并没有把这次的毕业设计当成一个最终结果,而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尝试探索,制模、拍摄等等都是独立完成,这种状态她特别享受,“一开始我可能在制定详细计划后进入了严密的逻辑推导模式,但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不断找到一些很有趣的点,一些东西会生出新的东西”。动手制作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设计师在尝试将图纸上的草稿转化成实物的过程中,无法预见的可能性随时都会产生,不确定的灵光乍现丰富了原始设计的生动性,一些被淘汰,而一些得到了验证、深化,同时从中获得的快乐也伴随着整个制作过程而不断增加,“后续我还想继续坚持做这组作品,”李沐阳表示。

自由是我在美院收获的最大幸福

回顾本科四年的美院生活,李沐阳言简意赅地用“自由度”一词抒发了她最真实的感受,她说,这是在美院能够享受到的最大幸福。美院的老师在授课时,常常以讨论的方式来沟通,不强迫学生必须怎么做,而是始终引导他们,在更加深刻、有力的层面上开阔学生的眼界、思维,提醒他们关注一些平常没有关注到的东西,而这往往又是最为专业、最诚恳的建议。或许在当下的首饰市场中,看似产品丰富到“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却由于受众人群审美层次、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局限以及盲目的跟风导致了实则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市场现状。

但美院始终坚持以学术和艺术作为高标准的要求方向,在探求首饰设计真正价值的同时不断革新当代人对于首饰的观念,这正如李沐阳所描述的那样,“美院的首饰设计会从非一味盲目迎合甲方的口味出发,在对艺术追求的高要求的过程里产生,甚至有些时候会影响甲方的看法,改变他们的观念”。首饰是为人使用的,它虽体量有限,但设计师精心为与“人”直接发生联系的“物”注入了情感、审美,而使之散发出无尽的魅力,一枚小的戒指、手环、项链、胸针之中包含的吸引力或许正向我们诠释着“尽精微、致广大”的精彩之处。

首饰设计工作室今年有11个本科毕业生,“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性格不同,思路和方法也都有各自的特点”李沐阳笑着说,“大家关系很不错,经常三五成群课后一起小聚,我甚至有时候觉得我们自娱自乐的精神特别可爱”,四年的相处让同学之间建立起了可贵的情谊。在完成本科一年级的设计基础课学习后他们根据选择进入到各自工作室,参与专业学习,首饰工作室第一个课程是金工课,“我们学习锉、焊、锯等等各种方法,记得当时是让我们以圆做为基础形状做一个首饰造型练习,那是第一次接触首饰的创作。”老师在传授技术、工艺的同时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个别指导。

经过二三年级各个课题的训练,李沐阳逐渐找到自己擅长或者说是偏好的,如硅胶、纸浆、毛毡等这类软性的、可塑性较强的材料,甚至她还曾用过洗衣机里存留的衣袋灰制作作品,她把这看作是生活的见证——如同时间消逝后留下的吉光片羽——而且这完全是随性的,这样异想天开的想法将这个女孩惊人的观察力彰显出来。为了锻炼自己,李沐阳也经常参与社会上的各种首饰设计大赛,她曾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名为《出逃系列》的作品,当时是为参加“周大福珠宝”的比赛,以“五感”为题,她将宝石模拟了一个悲观的拟人化存在,以非传统方式灵活地将宝石固定在一个限定性范围内,而使佩戴过程中则会产生存留于内部的运动,于是乎,首饰随着人的动作的逃离了静止状态,但其本身却依然被禁锢,如她所说的,“虽然没有固定在什么位置,但是也将在固定的轨道上永远运动。”首饰仿佛有了人的感觉,自己在说着什么,却欲言又止,这样一种拟人的生动性在这一件小小的首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精微处看到更广大的世界

为了更好地与其他先进国家的优秀设计接轨,首饰工作室每年都有安排学生与国际首饰廊或院校的交流项目,李沐阳参加了2016年与荷兰Marzee首饰廊交流展,虽然只是在荷兰待了短短两周不到,但她却表示收获颇多,“我感觉他们的创作环境和专业程度十分值得学习,较之我们的实际状况,国外首饰廊的运作更为充分、成熟。”她还描述了自己注意到的一个小细节,在超市结账时主要到一个收银的工作人员佩戴了一件有特别有趣的胸针,很别致,“感觉他们都会按自己的喜好挑选首饰,整个艺术氛围似乎要更为自由,大家的选择也多很多,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相同的款式和风格。”设计师在构想自己作品的同时积极地深入市场、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并找寻各种方式来表达,而有关这些思考,我们在李沐阳的作品中时常能够看到,她一直都在努力地表达着她的观念。

除了专业学习以外,李沐阳还乐于参加学校的活动。在大二的时候她参加过美院的校尉胡同系列话剧以及一些舞台剧等等。平常休息的时候,她也经常去看话剧,一些现场版的现代舞,赖声川、孟京辉的话剧都是她喜爱的。对话剧、舞台的浓厚兴趣让她没有闲着,在聊到毕业之后的规划时,李沐阳表示——“坚持理想”和“养活自己”——虽然这两个问题总是时不时跳出来,但在不断反问自己想要什么的同时依旧不放弃做不同的尝试,会考虑做一些舞台置景、现代舞剧的舞美设计。

设计师不将自己完全局限于当下的设计专业,而带着自己的兴趣尝试新鲜的东西,保持对设计行业的积极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舞美设计在我看来其实是比较全面的一个东西,我想把自己放在团队中作业,做点不同的事情。所以,毕业之后我可能会跟着团队尝试一些舞台美术、布景设计等等。”另外,李沐阳对于材料探索一直抱有的勇于尝试的意味在内,舞台美术中会接触到的新技术、新材料成为她渴望开启的新篇章。

学位授予仪式上宋协伟教授为李沐阳授予学位

对于了解自己、并有所求所想的设计工作者来说,行动才是实现想法的最好途径,而做什么样类别的设计不过是转换了表达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认识世界的态度。设计于其是一种媒介,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她总能知道要往何处走,这大概是属于她的最自由的追求,在尽力做好每一件设计作品——不论是看似体量较小的首饰、还是她将来想尝试的舞美设计、空间布景——转变的只是对象体量的微小与宏大,不变的却是在探寻和体验材料特质、传递材料情感的同时,找寻设计与人的合理的对话方式,做出与极具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

文/张译之
图/李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