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陌生的亚洲——“亚洲的智慧”论坛(一)

时间: 2015.10.20

2015年10月16日上午9点30分,“亚洲的智慧”论坛第一场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进行,作为“陌生的亚洲”——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所开展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本场论坛以“陌生的亚洲”作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文与本届国际摄影双年展顾问,著名摄影理论家、策展人顾铮进行了主题发言并与多位参展艺术家进行了小组对谈。本场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主持。

李文:亚洲——今天、昨天与明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文首先为本次论坛致辞。在致辞中,王璜生馆长谈到当下的亚洲在对他者描述的不满和自我的难以描述中艰难描述,重新强调了“我们身处于亚洲之中,我们能自我认识到我们的多少问题?或认识到我们认识的多少问题?”的策展出发点。李文谈到把一个陌生的亚洲转化为一个熟悉的亚洲的重要性以及艺术,特别是摄影作为了解亚洲的有效途径。随后,李文以“亚洲:今天、昨天与明天”为题带来主题发言。发言中,他首先简要介绍了亚洲之概念、范围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相关工作情况,随后从人口、富裕程度、发展水平、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四个方面重点讲述了亚洲的现状,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一个富裕、和平、和谐、团结、美丽的亚洲做出展望。

顾峥:东亚的三种亚洲观

在随后主题发言中,顾铮介绍了历史上东亚的不同思想家的三种亚洲观。1885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了“脱亚入欧论”,与此对立的是1903年日本思想家冈仓天心在《东洋的理想》一文中提出的“亚洲一体论”,顾铮认为20世纪的亚洲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冈仓天心的理想的亚洲观的破产。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讲演中提出了著名的“大亚洲主义”,认为“大亚洲主义”应该以我们固有的文化做基础,与冈仓天心的亚洲观具有某种类似性。在不同的亚洲观之下,顾铮尝试通过摄影思考亚洲。他认为除了地理上的属性以外,亚洲无法成为一个一致共同体。亚洲内部的各国有着各自不同的认同,互为他者的亚洲各国想象亚洲他国也不会一样,整体的亚洲被作为他者想象也不可能,但正是这种越不可能越可能构成一种想象与了解的欲望,这种欲望主要是凝视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亚洲是一种凝视的欲望的对象,所以说,亚洲是情色的,这个时候,正是需要摄影来满足我们的欲望。摄影既是现实的镜像,又寓示现实的碎片化,是碎片化后的重组,而像摄影双年展这样的展示方式是又一次的将摄影的碎片加以集纳,它给我们一种了解亚洲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可能,也告诉我们求一致的不可能。这些摄影作品恰恰说明亚洲是无法说明的,越说明亚洲,亚洲就变得越神秘,但是我们还是要用摄影去继续凝视亚洲。

斯普特尼子!:多元文化的融合

斯普特尼子!(Sputniko!)作为本次摄影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生长于日本东京有着在英国伦敦的学习经历,如今的生活与工作往返于美国与日本之间,她认为亚洲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她的成长中共同影响着她。她以在日本感受到的来自西方的万圣节习俗、来源于印度的日式咖喱、和学习于中国的日式拉面等现象,认为正是加入了不同元素创造出新的文化,不要从分裂的角度看待不同文化,而要看到不同文化的融合。

刘香成:中国摄影进入新状态

随后发言的著名摄影家刘香成亦成长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本届摄影双年展的顾问,他自言自己介于李文的乐观主义与顾铮的悲观主义之间,认为中国有可能进入新的东方主义。作为新闻工作者与摄影家,他讲述了自己在美国、前苏联、印度等地的工作经历与所见所闻,并认为中国当下有着数量空前的留学生和艺术专业的学习者,中国摄影进入了新的状态。

艺术家缪晓春、本间隆、王川谈其作品

随后发言的中国艺术家缪晓春通过自己在德国的留学经历认为亚洲国家存在着共同理解的基础。他讲述了本次参展作品的来源及在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大量照片,这些由团队从熟悉的北京城的各个角落所拍摄的图像给予他的陌生感可推之地域更为广大的亚洲。日本艺术家本间隆则在屏幕中展示了自己历年的部分作品,其中包括以东京郊区的风景为主题作品,以东京的孩子为主题的作品,以建筑及建筑周边环境为主题的作品及近期的作品。他认为自己虽作为东方的摄影师同时受到西方摄影史与文化的影响。中国艺术家王川则说到自己对陌生感的追随。通过自北京以西的拍摄,他看到不同地域文明的碰撞和历史上文化融合所留下的遗迹,他说到,中国的传统在当下的存在形态是我之兴趣所在,而不断遇到的陌生与差异是驱动我探索的动力。

文/张弛
图/美术馆 董慧萍 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