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下午两点,“亚洲的智慧”论坛第四场“不一样的亚洲与可能”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展开讨论。此次论坛是以“陌生的亚洲”为主题的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的系列学术活动,由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北京理工大学教师段君主持,参展艺术家博阿斯•阿罗诺维奇(Boaz Aharonovitch)、王庆松、刘晓芳、杨越峦、周铭影、郑超分别以各自的作品为例展开论述。
主持人段君表示,亚洲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区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虽然亚洲经济迅速发展,但是人们心灵空虚,他个人认为很难形成共同完整的地区。以“陌生的亚洲”为展览的主题,强调社会学性质,不同于即时性摄影的虚构、幻想和非常态,此次展览试图揭示亚洲的真实存在,是一次整合亚洲的一种努力和尝试,同时试图使亚洲的摄影艺术形成综合的概念,避免成为分支。
博阿斯•阿罗诺维奇(Boaz Aharonovitch):挑战摄影的极限
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艺术家博阿斯•阿罗诺维奇(Boaz Aharonovitch)致力于探索和挑战摄影的极限性。他认为拍照不可避免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单一角度的拍照;二是作品反映一个时间点;三是只能拍摄一个地方。于是博阿斯的摄影作品试图摆脱这三种因素的局限,展示跨越时间和角度的作品。如将拍摄的多张巴基斯坦反对修建柏林墙的示威游行的照片,整合成为一张图像;在以色列北部边界拍摄的因爆炸烧毁的500张照片,组合成为一张照片。这次展览的参展作品是博阿斯•阿罗诺维奇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旅行一年期间拍摄的图片,他收集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如巴勒斯坦因战争原因消失的村庄被种植了许多树;还有战争爆炸的图像,但是并不针对战争事件本身,而是爆炸的大概念;另外还收集了许多卫星图,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图景《暗物质》,代表所有我们无法衡量的时间和历史。
王庆松:摄影创作动力来源于当下社会的矛盾
中国艺术家王庆松认为艺术创作与艺术家自身体验有关,于是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他的摄影历程。1993年他从湖北荆州到北京,当时正值中国的转型时期,开始真正进入市场经济,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因为物价飞速上涨,挂面从0.5元涨到1.3元,房租从50元涨到40元。变化巨大的中国让王庆松意识到应该用艺术的方式记录下来,然而他对油画的手段并不满意,经过两三年的纠结,他最终决定用摄影的方式来抓住时代的脉搏,至此他从关注传统价值观转变为更关心城市生活。于是王庆松转变了个人身份,把自己当作一名记者,记录下自己认为有意思的现象,同时不停追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王庆松表示其摄影受到文革新闻摄影的影响,拍摄前和主人公商量,试图散发出趣味性。这次参展作品《重症病房》图中的人物看似在治疗,却又像是自杀的行为,借此想要说明医院的弊端,病人病急乱投医,无药可救的悲剧结果。王庆松最后总结到,他的摄影创作动力来源于当下社会的矛盾,如果他总是看到社会中美好的一面,就是放弃摄影开始重新回到画画的时刻。
刘晓芳:摄影与自身经历相关
1980年出生于山西大同的艺术家刘晓芳介绍了她近年来创作的作品,她的创作同样和自身经历密切相关。2007年至2008年,她从美院毕业到山西大同郊区的小学教书,于是以小学生为对象拍摄了许多照片,同时她也在反思自己的生活,工作日复一日似乎毫无意义,只有将大量的时间运用在创作上才能让她感到安心,同时她认为照相机满足人们保存记忆的需要,但是摄影又不可避免影响记忆本身。在这次展览中,刘晓芳带来了最近两年在旅行期间拍摄的图片,其实她并没有以摄影的态度来拍摄,而只是单纯记录旅行的过程,最后以作品《直到世界的尽头》来呈现,是想要大家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杨越峦:熟悉而又陌生的长城
艺术家杨越峦的摄影作品专注于长城的拍摄。长城是中国人熟知的符号,在外国人眼里也是中国最具代表的符号,在杨越峦看来,长城是世界上时间和空间最长的建筑,同时又属于军事体系,并由中国各朝共同各代完成的伟大作品,是中华民族的缩影。并介绍了摄影历史上,有关拍摄长城的艺术家和经典作品,如第一个专注长城的拍摄者威廉•盖洛,终身拍摄长城的威廉•林容;中国的摄影先驱沙飞、茹遂初、于云天、李英杰等人拍摄的长城也是很难超越的经典。同时,杨越峦指出,他们大都关注各种气象下不同色彩的长城,或者长城壮观的形态,却忽略其军事功能,对长城深层次的内涵挖掘不足。因此他镜头下的长城,更加关注长城被破坏的现状,以及认真对待历史的态度,希望引发大家关注保护长城的重要性。
周铭影:寻找世外桃源
来自中国长沙的年轻艺术家周铭影讲述他拍摄《世外桃源》的心路历程。出生于1989年的周铭影,自认为自身的成长与现代化进程同步,面对社会迅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以及各种外来文化的涌入,让他感到与周围的世界有些格格不入。当他意外进入广州一家以“世外桃源”为名称的花卉餐饮店时,受到前所未有的触动,于是他试图呈现作品让世人观看自我和思考自我。并且他希望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民族文化能共同发展,各民族之间能多一份交流,少一分侵略和冲突。
郑超:障碍物之被动的统治
本次论坛最后发言的艺术家郑超来自泉州。他的作品涉及三个关键词:障碍物、地缘地景、被动的政治,其中“被动”是因为当下的现实原因,“障碍物”是有关人造景观的概念,“地缘地景”则是艺术家的地缘性特征,因为他的拍摄也主要选景于泉州。此次展出作品《障碍物之被动的统治》是郑超在路的尽头拍摄的场景,他长期致力于拍摄路的尽头,并认为这些地方被国家、部队或者大型的企业所占领,很少有私人的场所,希望借作品引发对其本来面貌的思考。
文/叶圆凤
图/美术馆 董慧萍 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