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世林
1991年 生于山东莱阳,男。2014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学士学位,2019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赎罪场计划》
《赎罪场》这一系列和我本科时期的作品在视觉呈现上还是有比较大的不同,但是其中的内核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我的本科毕业作品是《4400根石刻手指》,作品产生的方式是创作契机的开启后,自然转变成一种重复劳作模式并在创作过程中与自我观照。而《赎罪场》的呈现恰恰也是在表达重复运动和自我观照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具体的、明确的,又是模糊的、抽象的。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状态为对象而产出的。
我的作品与我所处的当下状态和环境有着很直接的联系,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品会很快速的发生变化。但这种看似顺其自然的的创作方式也有自己执着的东西,计较执着于不去雕琢、装饰,尽量跟随着材料的属性和外形去创作,从本科时期看过来也一直在往这方面探索。
2017年春季在机械装置课的学习中我突然萌生一个想法,就是把搜集一定数量的行为艺术家的重复行为动作做成小型机器人在做同样的行为。比如:宋冬的《哈气》,苍鑫的《舔》,何云昌的《一米阳光》等。重复性的动作很像一种修习,我对这种重复专注的克制状态十分向往。但是由于机械技术的问题暂时放下了。2018年中的一段时期是我个人反思的昏暗期。在个人修习的状态中常常会让自己或对方失望,我重复体会着对于错误的事情自己会很有负罪感,如果对方没有对自己进行惩罚的手段,自责的羞愧感会一直存在,只有在得到相应惩罚的时候自己才会得到释怀。这时就需要自己有一套惩罚机制或者是忏悔的仪式。这种心理活动的轨迹并不陌生。我把这两年的想法和体验融合在一起,对赎罪和修身进行创作。
《赎罪场》的创作周期有一年,因为创作期间时间和状态都不是连贯性的,单个作品相对独立。其中“忏悔者”受到何云昌《六月雪》行为作品的启发而创作;“磨砖者”是我再次解读禅宗公案“磨砖做镜”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很多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由于重新认识了材料的属性和原理,从而又会萌生出新的观念和想法。“跪搓衣板的人”“替罪羊”“自恋者”等就是在我居住周边捡来的的材料中逐渐扩展。
我觉得我创作的动力或者是兴奋点也在于此。其中“晴空树”这件作品在展览期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晴空树”表达的就是一种消磨的状态,这种状态主要出自于打气筒的重复打气,使树枝的不断充盈并产生动作。由于打气筒都是廉价的塑料制品,打气次数越多磨损越厉害,最后导致没有足够的气使树枝抬起来。而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除非不用打气筒。用更好的技术去解决问题,但又会违背的我的创作意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重新制定了方案。下一次把“晴空树”的树做小,把打气筒的阵势做大,由十四支打气筒上调至是一百支打气筒在打一颗小树,用一种大阵容的重复动作去完成小树的微微颤动。问题推动我完成作品的深化,我也很接受这种顺其自然去解决问题,并创作作品的方式。作品都不会结束,我觉得它是无休止的变化着,我也像它一样。
参展经历
2014年,作品《4400根石刻手指》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地“千里之行”展
2016年,作品《指》参加了灰色空间“七天都是开幕式”展,并策划了“象里象外”主题展。
2016年,作品《吃苹果》参加了798丹麦文化中心举办地“行为艺术节”
2016年,作品《围城》参加了实验艺术大会“教学相长”展
2016年,作品《700根石刻手指》参加了太庙的“中华匠作”
2017年,作品《沙发上的奥林匹亚》(小组作品)参加了北京798杨画廊“未来的当下”的主题展
2017年,作品《背景 背景》参加了北京西景山模式口“城市快闪计划”
2017年,作品《瓦楞山》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论衡”展
2019年,作品《赎罪场》系列参加台湾新北市府中十五“造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