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熊樱菲:《Medusa 2.0》

时间: 2019.6.20

熊樱菲

1996年11月30日生于湖南长沙,201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期间主修数字媒体艺术方向课程。2019年获学士学位,责任导师:宋协伟。

《Medusa 2.0》

之所以取名为《Medusa 2.0》其实是因为古希腊以来的高雅艺术一直致力于巩固一些美的标准并使其永存不朽。而Medusa是古希腊神话中第一个与大众所认可的美的标准公然进行抗衡的一位凡人。因此我将作品取名为《Medusa 2.0》。

做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参加过一个“网红脸”的派对,一进门,引入眼帘的是30多个整得十分夸张的“网红脸”,当时带给我的视觉冲击我直到现在仍难以忘记。曾经我以为他们是少数群体,殊不知,存在于网络上和大众媒体中定义狭隘的理想“美”早已占据主流地位。我开始思考:如果大家都遵循这一套审美“准则”,那么未来,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做的其实是一个思辨性的艺术与科技类的作品。主要关注的是现在网络上十分受追捧的“网红脸”问题,众所周知,“网红脸”似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拥有锥子脸、尖鼻子、大眼睛等特征。于是我选取了以工业流水线的形式来表达“网红脸”所具备的千篇一律的特点,体现出整个作品从审美上对于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的思考。流水线般生产的人造脸庞缺乏我们期望在人群中发现的独特个体性。作品以直接的手段将整容的整个过程曝光于公众视线之下,整个过程只需2分半种便能将一个正常的面庞加工成具有“网红脸”特征的模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今社会中人们对速度与效率的崇拜。我关注的不仅仅是经过机械改造的面部的外观,更多的是身体改造与当代语境下审美标准之间的联系,并对当今社会对“美”的典范提出质疑,批判了评判美的狭隘刻板的标准。我们或许对大众多信奉的关于美和整体性的牢固信念心向往之,然而在我构筑的情境下,这种观念早就过时了。

我一直不太喜欢那些公众很难看懂的当代艺术的作品,做这个作品前我就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大家能看懂且有意义的作品。于是我选取了较为直接的表达形式。我选取3d扫描后打印出来的人头模型,将其打成与真人等大的比例,并置于传送带上。三个平台上分别摆放着三个机械臂,它们是我参与编程与工厂共同研发的。我将传送带的高度定到真人肩膀下一点的位置,是想让观者有一个代入感,当观者站在作品前观看时,自身高度与传送带上模型的高度齐平,仿佛自己也会成为传送带上的一员,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有一种审视与被审视的感觉。当传送带开始运行时,机械臂上的电热丝会对不同样貌的模型进行固定程序化的切割,将不同的模型都加工成拥有同样外貌特征的千篇一律的模样。最后加工好的模型会随着斜坡慢慢滚落,与其他的“成品”堆积在一起。象征着一个审美风潮过境后,这些脸庞像不可回收垃圾一样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并不是堆积在此处作品就完成了,当网红脸来我的作品前拍照打卡并上传到社交软件上时,这个作品又有了另一种意义的开始。

参展经历

2016  《Art Fly》参展“心生”毕业季公共艺术联展      朝阳大悦城
2017  《闲》入选第七届“青春•足迹”      中央美术学院旋转展厅 
2017  《闲》入围 第七届天鹤国际创新设计大赛
2017  《soho体字样》入选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国家汉语委汉子文化创意研究中心 主办的“传承与创造”——两岸大学生汉字文化创意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