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离开”时都不希望给身边的人带来伤痛。我们能否通过设计,让伤痛稍稍缓和?现在与死亡有关的设计,大都是在深色木料上雕刻龙凤纹样,或者粗制滥造地雕刻一些人物,酷似棺材的外形让人觉得俗气肤浅,十分避讳。让人们对亲人思念的同时又产生敬而远之的矛盾心态。我希望改变骨灰盒的外形与形式,使人们见到这些产品后,能够减淡悲伤,产生情感上的慰藉。
方案经历了多次反复的修改,最终确定为以“合”的形式设计一套骨灰盒。
彼此重要的两个人,可能是情侣、夫妻、挚友、家人等等,会对彼此说:“无论死后我被埋在地下还是放在墙壁里,我都不在乎,我只希望能和你永远在一起。”我在墓园考察时发现,火化后不论是壁葬还是土葬,很多夫妻都选择葬在一起。可见人们的感情不仅存在于活着的时候,更希望在死后也能继续,在另一个世界共生。因此我不仅要打破传统骨灰盒的外形样式,还尝试在形式上对其进行改变,为其加入情感关怀,使骨灰盒能增添一丝“浪漫”的色彩。
将骨灰盒设计为“两两相合”的形式(后面同理发展出3件合一的形式),将骨灰盒一分为二,每部分放置不同逝者的骨灰,顶部结合传统的榫卯结构,使骨灰盒两部分可以牢固地合在一起,同时又可以轻易拆开。当其中一方去世时,将骨灰放入骨灰盒的一部分,先行安葬或者妥善安置,待另一方去世后,将其骨灰放入骨灰盒的另一半,并将骨灰盒两部分合一,共同安葬。既是一种生者对逝者的祝愿,也是我们对于逝者的人文情感关怀。
通过研究,我发现种子的造型与我的构想有相似之处,它的结构也是两两合一。同时它本身的带有“新生”、“重生”的寓意,也代表生命的起点、开始。因此我选择种子、并延伸为一系列植物造型作为产品外形的灵感。既寓意去世后化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预示着新的开始。配上两两相合的形式也寓意“共生”、“新生”。
从植物的外形出发,将种子、树枝、连理枝等造型运用到设计中,既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转换,也是一种情感在去世后的延续,更是一种“共生”。
整体方案,全部为“合一”的概念,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思想中万物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后回到“万物归一” 的一种轮回的状态。二(三)者最后归为一,获得共生,同时也表明死亡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我始终愿意相信,很多年后的一天,这些产品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甚至更加艺术。既然古人愿意为自己的墓葬中描绘华美的壁画,放入工艺高超的工艺品,那作为思想更加进步的现代人,是否也应正视这些产品,重新让艺术与设计同它们融合,告别千篇一律的形象,打开思路。
为死亡而设计,并非一个让人忌讳的议题。这不仅是对生者的精神安慰,对逝者的情感关怀,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个人简历
徐程慧圆,200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家居设计专业。
主题展览
2012年12月作品“红•黑”茶具参与2012中国国际美术馆艺术产品博览会—“在路上 青春造物者的世界” 中央美术学院新青年艺术沙龙展览
2012年获得2011~2012年度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三等奖
2013年5月作品“红•黑”茶具参与北京大学生科学研究成果展
2013年6月大漆饰品参加2013·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国际艺术衍生品展
2013年7~8月参与D9工作室“地安门外大街公共设施设计规划”项目
2013年9月作品《CHAOS》参与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751设计节“Starting Something”
展览
2013年10月作品《模块博古架》《盆景架》入围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创新设计大赛
2014年1月作品《趣味折叠》参与第六届“为坐而设计”展览
2014年6月作品《共生·骨灰盒》参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展、中央美术学院“千里之行”2014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并获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