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杨晓涵:《无形之形》

时间: 2014.7.17

这一系列作品是运用平面几何图形演变出平面型服装,用印花、手工贴布、刺绣等手工艺,表现平面型服装的二维装饰特征、东方写意审美意味,以不贴合人体的平面几何型服装去结合三维人体,寻找一种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美学意境。自然给予我的无尽灵感与厚爱, 夏日鸣蝉,花间春阳的视觉享受,有时又是风烟清寂的郊外,林野幽静的楼台,大气磅礴的背景一片云山,即使孤独一人在里面却并不觉少,静与气的生动潜存着画里无限的意境,这种意境是静的,也是动的,这是自然大美。在此系列作品中,我用手绘、手工刺绣、手工贴布等方法结合起来制作图案,在画面中呈现一种自然生命的画意与诗境,大自然的肌理让我着迷,草木石竹,溪趟鸟鸣,都是我的视觉趣味和灵感偏向。

东方服饰一直被认为是以平面型服装贯穿古代服装史,无论是早期有朴素立体结构的深衣,还是后期平整直裁的袍服,东方服饰皆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服装总体平直宽松,讲究仪表的平面图形装饰,这样的服饰造型便于人们在平整的布面上作画,用各种手工工艺去描绘生活文化。

手工,是一种来自人类灵魂的审美劳作,是人类对艺术、道德、情感、理想、精神的诉求方式。从服装诞生之初,人类就不断地在其制作方法、形制、美学方面的探索,服装的制作方式在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的改进中经历了历史的嬗变。从纯手工艺时代到机器时代,服装中的手工艺几经挫折,遭遇时代的屏障,从自然的手工制作到被机器生产取代,又从被呼吁“保留手工艺”再到与机器生产并存,其存在意义和文化价值、商业价值都是我们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不可回避的焦点。

手工艺在服装中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及家居、产品、陶瓷业甚至金属业,纺织业的机械化程度已经纯熟,如果现代人以手工形式去与机器已经能达到的精准完美的工艺抗衡,显然是愚蠢而不合时宜的,织物的制造、装饰工艺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被机器轻而易举的“创造”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样式,如果手工艺在今天除了人们对情感的诉求、手工感温情的怀念之外,它的存在还有别的什么意义呢?乡村手工艺在社会的关注中开始兴起,甚至乡村手艺人开始用机器去模仿手工制作,以求更快的获利,就连在商业品牌中系列设计中的手工要素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然而归根结底还是趋利所致;越来越多独立设计师的设计与手工结合,传达具有一定理念和情感的作品;高级定制的手工定制则是其奢华的服务和服装自身的昂贵材料所必须匹配的方式;然而另一种手工艺形式在时装中体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参与其中,将时装与艺术结合,通过自由形式来表达社会的、个人的、自然的精神内容,这就是时装艺术中的手工艺形式。

个人简历

杨晓涵,女,汉族,1986年9月出生。2005 — 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艺术专业本科,2011年9月至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时装艺术专业硕士在读。多次参与项目设计、活动策划,并赴法国高等装饰学院交流学习。

工作经历
2009年6月—2010年7月,任广州例外服饰有限公司设计部助理、设计师。
2011年9月以后,在读研究生的同时,兼任“绘一”品牌服装工作室主设计师。

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
2008年 北京奥运会中国花样游泳队8人组游泳衣(主设计师)。
2009年 本科毕业设计获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学院奖”和“琴基淑奖学金”。
2011年 中国空军篮球服系列套服(主设计师)。
2013年 时装艺术作品“血百合-花木之灵”在《时尚—设计与管理》发表。
2014年  毕业作品《无形之形》获学院优秀作品奖和琴基淑奖学金

主要学术活动
2008年  与《世界都市ILOOK》杂志社和《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合作。参与“DIOR与中国艺术家”展览策划与组织。
2009年 参与三里屯“有more”展览。
2012年 参与策划2012国际时装艺术展览策划与组织。
2013年 参与中韩服装产学协会“梦想无国界”学术活动,并发表论文“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服装”和“机器时代的心灵艺术—正视服装手工艺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