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知识贵族——卢辅圣先生及其艺术

文:胡传海    图:胡传海    时间: 2014.11.2

画面是苍凉而孤寂的:空旷、寥寂、浩瀚无垠的大海;静坐礁石之上独与天地古今相往来的哲人;随风飘拂飞扬的长发;精炼雅致的自制诗词;难以识读的似隶似楷的书法;余下的是大片画面空白……当我们翻阅这本名为《茶•月•镜》的人物画集时,顿时感觉到语言的表述是多余的,一如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是深嵌在生活方式框架中的噪声”,可能“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般的缄默和幽寂才能最深层地切入到作者卢辅圣的思绪中。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品格,卢辅圣不过是借助于艺术媒体来进行哲理沉思,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同时融合交汇在他思维的交点上。这种哲理意味极浓的绘画,在注重艺术表现的本体的同时,常常具有对人文、历史、宗教、文化、社会的深切关怀。他在笔墨的渲染中展开他的灵魂自赎与精神寻绎的历程,从其极富张力感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宽阔的视野和敞亮的心灵。在卢辅圣看来,艺术是一种奢侈,只有排除了喧嚣与浮华,拒绝了卑微与世俗的人才有权利享受这种沉静而肃穆之美,才能通向尘世之外、历史之外,超越于时间与空间,从而臻达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卢辅圣设定了一个潜含的话语,即艺术的特权——向一切心灵高尚的人开放。

艺术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艺术对灵魂的荡涤和净化,常把人从世俗的酣睡中唤醒。卢辅圣的“理隐而意深”的艺术表达方式更具备了这一特性。人始终处在不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的心路历程中,艺术是心灵的自白,正像卢辅圣在阐释《汝不汝见》一画时,对画中人与看画人通过“镜子”而产生的关系,究竟是谁看谁的思考,就属于柏拉图式的无穷思索和追问。这种思辨品性反映了当今知识分子的困惑和苦痛,由于精神家园滑向商品化、平面化和无主体化,已造成精英文化层面的思想贫血和精神萎缩。可以说卢辅圣的画作正是对知识界呼唤失落的“人文精神”的回应。或许有感于此,他在翰墨之余,还写下了《天人论》、《书法生态论》,主编出版了规模大于《廿五史》的《中国书画全书》及《中国绘画理论研究丛书》、《中国绘画技法研究丛书》、主持召开了董其昌、赵孟頫、“四王”等一系列大型国际研讨会,试图揭开一个个“艺术秘码”,并乐此不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卢辅圣的坚强的学术品格。

这种植根于古代“士”理想的精神热忱,在艺术中就表现为以有“士”气为上品,以超然于物外为处世从艺之道,以“万壑在胸”为画源,以书画本来同为要旨,以所作“合幽寂人之心”为快事。这样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中国文人画的历史之链,同时,也为当代的中国艺术家提供了精神热源。卢辅圣正是在这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建构自己的艺术王国。他的艺术语汇是独到的,他并不以长篇巨制来炫奇斗耀,一切都是内敛、自适的方式,在不大的尺幅中纵横驰骋,放任自己的艺术情怀,寄寓自己的人文理想。这种自我规定是极为残酷的,用最简约的形式来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它让人感到紧张和敬畏,并会在其画面中的“道”与“逻多斯”的对话与冲撞中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就这样,卢辅圣把你带入到一个陌生而崭新的世界。

正因为如此,卢辅圣已不仅仅是一个画家、诗人、总编辑,而是一个学者,一个思想家,这是处在知识最顶层的人。韦伯说过:学术是知识贵族的事业,你一旦献身于斯,你就成了一个博大的人,你的心将“与天堂之极乐和地狱之苦痛相通”。少数心灵富足的人才能有幸得到这种荣耀。

上帝把这一切给了卢辅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