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画雪景以寂寞暗淡为主,玄冥充塞气象,雪图之作无别诀在能分黑白中之妙,千岩万壑如白玉合成,令人心胆澄彻。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故园寒野,冬山寂寥,天云惨淡,迷蒙幽远而不辨古今,草木森然而浮刻于冻塬野岭,冬水如墨难测而有亘古洪荒之意,行于期间眷眷寸心寂寞如是也!
——清杰画记
作品阐述 :
作品《故园清野---冬山寂寥》是我故园清野系列创作中的一幅,这张作品相比当下水墨画重图式重视觉来说,我采用了较为朴素的绘画方式,用淡墨层层积染笔笔累加,强化了绘画语言的直接性,以较为平易的方法做到既真切又能不失文心。作品立足于生活,写自然山水,作品既保留了写生的现场感又最大程度摆脱传统符号化的束缚,历史的现场感或者现场的历史感我多年来对邙山写生的体悟,窑洞作为人类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与天地相融。作品求浑然苍茫的山野之气,以宋人格局运元人笔墨写自然丘壑,也是我一直创作的方式,结构繁复积笔运墨,运实为虚。不失笔墨的形式感是我的创作经常游离在具象与意象之间,玉质般浮雕感、反转底片的黑白效果都是在具象山水与心中意象的转化中无意得到的,并能与古人对冬山雪景山水的认知神遇,画面最后的成立都源自笔墨源自对古法认知与生发式的继承。
形式上做到与内容相统一,有时空上沧桑感和历史厚重感。
随笔文字
1 多半艺术家的生活并不一定艺术,艺术家追逐的是艺术的更多可能,不是验证某种既定的存在,艺术会令爱好艺术的人愉悦,她们可以做到优雅、平静、自得、的生活,他们可以每天明窗净几,焚香沐手,正经危坐,作诗填赋。或是拈花惹草,临水涉鱼,或清供案头、作揖拱手,我想这只是懂得享受艺术作品的人而不是艺术家。艺术家的快乐都是短暂的,他们的感官都是喜新厌旧的,因此艺术家多是痛苦的,短暂的快乐会获得更长时间的苦闷。而低层次痛苦来自对自然造化的无计可施,更高级的痛苦则是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难以天衣无缝的统一,以及由此超脱客观自然之外而使人们普遍感知的主观自然。艺术是爱好艺术的人优雅平静,透过一扇窗欣喜的看见另一个天地。艺术家使年华融进岁月,疲惫充做衣裳,黑了眼圈、染了鬓霜,只因艺术家那颗狂野的心。
2 有人迷恋于自然斑斓的色彩,有人感怀于天地玄黄的沉静,而我所求的只是自然山水清新俊朗的正气和那浑厚苍茫的悲壮,那浅浅的灰色是自然最耐人寻味的调子,勾皴点染的互生互动已然超越了绘画本身,像是自然蕴藏的巨大能量在笔墨的调拨下慢慢生发,于是绘画孕育了生命,作品带着画者特有的基因成形了,而区别不要标榜,差异与生俱来。
3 “晦涩难懂不是我画画追求的目的,我所努力的可能仅仅是以绘画的形式,简单的语言讲述一件事情”,一座熟悉的山,几块贫瘠的田地,一户半掩门的农家,一条无所事事的狗,这是我普遍的题材,因为这是我生活的地方,无论是否包含感情我都愿意去画它。在墨色翻飞间总有几笔会触动你敏感的地方,要么是爱,要么是哀,要么就是那绵绵的念……
4 那房前屋后的农具,沟壑上下的树木,都是生活细微处,画面既有真实感的部分,又有很强的形式意味, 此刻我仿佛就在当初那个破窑洞里,那个残破的半圆形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形状,粪筐犁钯成为我奋力挣脱的圈套,一环环的大山成为我最初的牢笼,而绘画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力图是画面回归到画面本身,点、线、面,黑、白、灰,力求绘画的直观性”。单纯有时意味着乏味,意味着不安,有时甚至是枯燥与重复,重复即便产生了力量,这个力量也是疲惫的,在真正艺术家那里艺术品往往充斥无休止着遗憾,充满尝试,偶然,暗和,甚至是背离……
编/中央美院艺讯网
郭清杰(苍娃) 1982年生于河南汝州,200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主攻山水。2011年结业于中央美院陈平教授中国画山水语言研究班。201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专业硕士,师从陈平教授。居北京,现为北京台湖国画院特聘入驻画家,安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获得奖项
文化部全国第五届山水画优秀“四百家”奖。
文化部第五届海峡两岸全国山水画展优秀奖。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河南展区)。
中国美协“和偕燕赵 红色太行”全国山水画大展优秀作品奖。
中国美协‘’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展优秀作品奖
举办画展
2010“师法自然”中国山水语言研究班写生展
2011“中得心源”中国山水语言研究班创作展
2012“公望故里行”陈平师生南雁荡山写生展
2012“采风林州”陈平中国山水语言研究班太行山写生收藏展。
2013年6月陈平师生作品展 (山东青州)
2013年6月回乡举办题为:安之若素----郭清杰绘画作品个人汇报展(河南汝州)
2013年9月参加陈平学生写生作品展(北京)
2014年6月参加“清风徐来”首届美院研究生(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扇面小品展。
先后出版《郭清杰山水画集》,《学院派精英----郭清杰卷》,报纸,杂志,合集数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