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陈思含:创作方法的探寻

时间: 2015.5.19

我的整个毕业创作或者说研究生三年以来的学习过程可以视为一个个人化创作方法的梳理与找寻的过程。“创作方法”不仅仅是“方法论”,更加是意识形态的具体投射,从群体到个人,个人主体意识、文化背景、经验等是“创作方法”的主要决定部分,而具体的创造活动、手段直至最终的作品呈现也因此具有绝对无可复制的个人差异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差异性”便是“创作”最宝贵的精神内核。优秀的创作者通常有个人化的“创作方法”,不仅仅体现在形式感的高度线性延续,更多体现在持续的创作理念,以及长期的个人关注点之上。作为一个设计师,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想关注并且建立我自己的个人化创作方法。

自从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平面设计,设计师们便一直都在寻找一种可以用以创造和组织视觉内容的公用形式,包豪斯的设计师们认为,视觉形式不仅可以用一种普遍性的方法来描述,它的意义也具有普遍性。在今天,设计原则更多地依靠软件的力量使之规范,这符合了包豪斯时期便形成的设想,设计软件将视觉材料组织成为性能、参数、滤镜等菜单,创造出社会上普遍适用的、跨学科的、具有描述能力的工具。

诚然,任何一种语言,在熟练选择相应词汇和应用之前,都有必要去了解这门语言的基础构造。如何去界定与理解视觉语言基本要素、如何应用它们更是所有视觉训练的核心问题。然而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我越来越意识到常用的设计软件编辑功能日益丰富与完善,清晰而冗长的下拉菜单使我的设计过程更多地变成惯性使然,对软件的依赖与市场细分后的定向模式一步步地侵蚀了我的设计思维,对于设计程式化的惯性依赖引导着每一次的创作。我认可自包豪斯时期设计师们便遵循并不断探索的关于平面设计的标准化与制度,只是希望能通过自身探索与研究找到更好的,倾向于表现自己个性、独特性的特殊视觉效果的个人化创作方法。

研究生阶段接触到了铜版画,印痕只是一个铜版画技艺在纸面留下的烙印,存在于纸面之上,却游离于画面之外。然而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在二维纸面注入空间,无论是这个行为本身,还是因其产生的视觉效果都不法不让我兴奋,并且,艺术家与设计师思维的相互启示也让我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平面”二字对于平面设计本身似乎一直有一个基于维度层面的限制,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刷术的丰富与成熟,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平面设计作品都在进行二维之外多维度的探索。同时,空间关系也一直让我着迷,空间的有无,空间的对话,空间缜密的逻辑与空间可能毫无秩序感的随机。在画面之中对于二三维度空间进行关系的找寻与建立是我个人化创作方法找寻的实践载体。空间关系是我对于作品的设问,并且,也是作品对于我的设问。

个人简历

2007-2011 就读于同济大学 视觉传达专业
2012-2015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视觉传达专业
2014.01-2014.07 就读于荷兰皇家艺术学院 铜版专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