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马路:难忘的教学事故

时间: 2015.10.23

前几天,见了壁画系老学生们,一直聊到很晚,回家睡觉,梦里都是三十年前的朦胧。

我算是老壁画了。1980年6月,我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78级本科生在二年级期末要分画室,曹力、刘溢、刘长顺和我都申报了当时的壁画工作室,因为课程多样,相对自由。我们是壁画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孙景波老师说:你们不算壁画系的第一届,因为你们拿的是油画系的毕业证。好吧,不争也罢。

1984年底,我从德国(当时的西德)留学归来,就在壁画工作室任教。不久,壁画工作室升格为壁画系。

壁画的教学内容是美院里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也丰富,油画、线描、浮雕、陶瓷、镶嵌、漆画、沥粉贴金等等,中和西、历史和当代兼顾。不同的课程自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特别是不同的材料课程,而不同的操作方式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来配合。因此,壁画系的学生不能是“一根筋”的,手头的技术要随课程调整,思维方式要随之变化,甚至审美观也要经受彼此矛盾的纠结。这么多的课程在四年内完成,时间太紧,难免蜻蜓点水。为什么不能是五年学制呢?像雕塑系那样。但生活总是不能十全十美,只能多用功。

我不敢说,壁画系的学生有多聪明,但是,这些丰富而不同的课程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认识,手段多,参照系也多。学艺术离不开技术,技术却未必导致艺术。画画的人,多凭直觉,但艺术也需要思想,有思想的艺术才长远。认识和直觉是艺术的两条腿,交替用力地向前走。

壁画是公共艺术,要适应不同的场所,面对不同的人群;壁画往往是个工程,要多方协作和协商;壁画总要依赖墙面,能否找到墙面,要看机缘。公共的艺术自然需求是多元的,可每幅具体的壁画又都是被限制的、其实不自由。在限制中自由地发挥自己需要智慧,这很难。

好在,壁画家的能力也是多元的,即便不做壁画也不会无所作为。他们首先是艺术家,做艺术而已,不必在乎方式。

就像这些壁画系的“前三届”毕业生(王贻华、朱岩、李辰、宁方倩、谷云瑞、李天元、王蓬、冯杰、宋长青、蔡东、马涛、郑玉珂、萧昱、尚暾),用壁画之外的作品形成展览,来庆祝中央美术学院的百年华诞。没想到他们厚积薄发,展示了如此多元的艺术方向,而且各有专攻,特色清晰,思想成熟。这是多好的一个集体的献礼,足以让母校欣慰!

84年回国后,我这个小老师就给他们上课了,印象最深的是一路西行的古代石窟、壁画考察。印象第二深的是两次“教学事故”,作为老师我当负全责,不知学校档案里是否有记载?这里留个悬念,等着有一天,把“教学事故”变成教学故事。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 马路教授
201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