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山水书房
法式:书籍、古画等文化现成品及文房设置等综合材料与技术装置
尺度:长800cm宽600cm高300cm,可变
年份:2003年
简述:
这件作品2003年为参加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而作,策展人范迪安希望我拿一件与中国山水画有关的作品,这其实是一个半命题,让我的思维必须进入主流文人传统的轨迹。我对水墨画无大兴趣,但对中国的山水观颇有向往,我愿意顺路探去。
“山水画”的溯源可追至远古的地图,那是居高临下才得一见的“天下”。所谓“天下”,不是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而是历史文明的宽阔襟怀与长远视野,而山水画秉承了这种高傲。“山水”的概念也不是某一处风景,它是心境包容世界、宇宙,包容人类文明的一种视觉图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浓缩。
但自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枪炮冲击下,中国人放弃了文明至上的“天下”观,决意“走西方的路”。狭隘民族主义者更是认为,只有“破”了传统才能够“立”新,才能够通达“现代”,以至于发起无数次冲击传统文化的“革命运动”……终于,“山水”演变为取景框内肉眼捕捉到的现实一种。
对于“天下”与“山水”概念的解读让我有了这次创作的主意,决定了《山水书房》的方案——用“山水画”包裹内含人类文化五花八门内容的书籍。
中国人对字纸古来有敬惜的传统,更是对书本珍爱有加。我记得自己上小学时总要把新发的课本用较厚实一些的废旧画报纸或包装纸包一个书皮,甚至到了成年,买到一本很难得的书也要包书皮相护。图书的“内容”与新加上去的护封看来“无关”,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实际上就会产生一种“关系”的联想。
之所以选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是认定这是传统文人山水境界的顶峰体现,在平淡浑朴中灵透神气。画幅宽阔,以平远法构图取势,在书房中展现开来,若身临其境。
经典通俗、领域广博、古今中外的上千册书,足以让进入书房的大多数观者找到有翻阅兴趣的一本。当他们从架上抽出书来,便带出山水的一个局部,而插回书架往往已不在原处。于是,山水在书的自由抽插中从秩序到混杂、从可居可游到无所归依,如翻天覆地、截江劈山,文质彬彬的人们在不自觉中进行了一次中国传统文化近百年变迁的重演。不过,好在构成山水长卷的所有碎片与元素都在,在下一次展览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