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王镛:“差异”的个性与“手绘”的情感

时间: 2015.11.25

大韵堂艺术机构策划的“追求卓越”系列展览,一直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术品牌。这次研讨会围绕的两个话题:“中国美术学院教育的差异性”与“图像时代的油画教育”,以期深化展览的学术性。

中国美术各大院校的油画教育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油画的一个主阵,并有着深厚的油画历史底蕴。中国美术学院传承的是林风眠先生的油画之路,也就是林风眠先生在法国学习到的欧洲印象派和现代艺术。这个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教育并一直延续至当下,反映在当下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的作品之中。相比之下,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育则以徐悲鸿先生倡导的写实主义为主。这恰恰就是中国学院油画教育的差异性,不仅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强调学院之间的差异,要和中央美术学院的徐悲鸿写实主义拉开距离,同时在这次展览中还能看出学院内的艺术家也在思考这种差异性。

差异性是值得提倡的,尤其是在现在所有的艺术都在趋同,个性相对消亡的时候。各个艺术院校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但是还应该保留和强化自己的个性。若是如此,中国的油画才能形成一个多元互补的格局。中央美术学院的写实主义有着优秀的传统,但同时也在吸收表现主义,更强调从民间的油画主题当中提炼现代油画的表现主义。这就意味着每个学院内部也有一个“小”的多元互补,从全国院校来讲,是一个“大”的多元互补,就避免了当代中国油画创作趋同的现象。

从这次展览来看就是一个“大”的多元互补,每个院校的油画展示出不同的特色,每一位师生的作品也有不同特点,学生又是在学习老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学生经过本科学习规范的阶段,到研究生阶段就应该强调个性,这种个性是应该得到认可和鼓励的。

对于“图像时代的油画教育”这个话题。我认为,要说图像应该从19世纪开始,因为当时摄影术对西方传统的写实油画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艺术大师也会参考摄影,比如说莫奈、罗丹。但是他们有一个倾向,正如罗丹所言,照相是说谎的,艺术家是说真话的。这其实是在讲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罗丹说,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表现。他一方面承认他自己也参考照片,同时他又说不能一辈子依赖照片,不能让画家变成了复制机械的另一种机械。因此,机械复制的图像和手工绘制的绘画还是有区别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机械复制的图像是对情感的稀释,而手工绘制的绘画则是对情感的浓缩。而艺术的本质应该说是情感的表现。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复制的图像好像是电脑打出来的字,千篇一律,它缺少个性化。而油画则相当于手写的字,它有个性,是承载着个性的痕迹,生命的痕迹。

毫无疑问,艺术家应该坚持这种手工绘制的油画,这点不能因为进入图像时代而失去信心。对人类来讲最宝贵的情感价值,机械复制的图像在这方面是无法取代绘画的。

因此,这反映到油画教育方面,参考照片、图像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放弃写生和手工绘制。而且近十多年我也经常到欧洲各国去考察,我发现这些地区的艺术现状大部分还是以机械复制的图像为主,比如摄影、装置艺术等。但从第五次世界威尼斯双年展开始,欧洲艺术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个绘画回潮的势头,而且许多艺术大学的教授也认为艺术在向绘画回归。这种现象反映了西方艺术已经开始对这种图像时代、机械复制艺术的反思。因为这种图像复制千篇一律的东西,对视觉来讲由从视觉冲击变成感觉麻痹,在这种机械复制的图像当中观赏者是找不到情感的归属的。

由于中国艺术没有真正的经历诸如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那种激烈的变化,反而更多的是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东西,而且基本上是一直努力于架上绘画的现代转化。所以在图像时代,中国油画教育还应该坚持把绘画作为情感表现的最有力的工具,这样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们更深刻的表现情感,表现自己的个性。

我想,若是这样,当代中国油画肯定会越来越向真正的卓越这个高度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