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先生
16世纪末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学院,即波伦尼亚美术学院。之后三个世纪里,始终贯穿的一个理念什么?就是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典范的推崇。以写实技法为造型基础,强调一个主题。以历史画、人物画、宗教画为高级题材,风景画、静物画则是末等题材。而在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之后,开始了对西方学院传统的反叛,例如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路易十三的誓言》与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的《希阿岛的屠杀》共同展出,则是素描派与色彩派之争的延续。继而印象派、现代主义艺术等等对学院派的反叛使得学院派成为保守派的孪生兄弟。而今,学院派总让人想到保守性这个概念。
中国学院的传统在哪?早期的两江师范学堂是移植日本教育模式,主要教授图画手工,从严格意义上还不算学院派。此后在国内创办的美术院校大都移植日本艺术教育模式,之后就是对这种教育模式的改进与本土化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建国后,伴随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重新整顿的阶段,美术界也逐渐也形成了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原则的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在学院中表现的最为显著。而这一写实主义脉络在中国并没有断裂,一直贯穿到基本训练过程中,也贯穿到创作的环节。从当下来看,中国学院的教育已经变得很多元化,写实主义仍是主线,而主体精神的诉求的已经没有什么限制了。
显然,当下中国学院油画教学都有着自己的学术传统与特点,而在信息化时代,不同的学术传统在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但是,能够取代区域性的现象,更为突出的应该是其内部的演进。比如这次展览中很多学生作品都反映出个体性的思考。同样重要的是在创作理念受到老师的启发,从这一点可以理顺师生关系,进而清晰的呈现出中国学院油画的发展。而这次展览就能够为理清这个问题提供价值参考。
在文化中心与区域文化的关系上,区域文化肯定要避免雷同于主流文化,换句话讲,区域文化要摆脱中心文化,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建立区域文化自身的话语权。因此,如何利用、整合地区性的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选取某种的表现方式,最终能够去推动、去建设区域文化。
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争议,即美术史上很多区域现象是自身形成的。因此,如果以人为的、刻意的策略去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是不是违背了历史规律?这在学术界是很有争议的。因此,川渝地区的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四川美术学院又该如何去做,这是一个需要智慧的事情。比如抗战时期,很多艺术家来到了这里,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也许他的画风定位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等他回了北京以后,还有这种文化的记忆。像这样的例子当中,西南地区整个文化还是非常丰厚的,当然并不仅仅是题材、主题性的问题,它涉及到了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如果说区域画派的形成,这个例子是很值得借鉴的。
所以说,大韵堂艺术机构承办的“追求卓越:来自学院的艺术家——首届油画邀请展”对中国学院油画进行第一次系统梳理,对于中国油画传承与总结,对于四川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对中心文化与区域文化的碰撞,其价值意义也正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