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席团成员
国际主席:Claudia CieriVia,意大利罗马大学
中方主席: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
青年主席:戴丹,南京艺术学院
二.主题及介绍
19分会场的主题是“美的历史VS.艺术史”。本分会场主要关注美的概念与艺术史,美学与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有关艺术地位以及图像、历史、文化、国家认同、族群认同在全球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艺术史,作为一门大学学科,最早在19世纪的德语国家被建立起来,其建立过程与美学紧密相关。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Alexander Baumgarten)最早提出了美学概念(esthetic),美学一直被视为哲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也被称作艺术哲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美、趣味以及人的审美活动。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艺术观念的变化,美学因长期陷入诸如“美的本质”这类形而上问题的研究而招致一批新兴理论家们的批判,他们认为除了美学之外还应该设立一门艺术科学,对艺术作品做出科学、客观的描述和研究,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由此诞生,它是一门非哲学的经验学科。进入20世纪,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得到不断地完善和丰富,从最早的以确认艺术品的作者、年代、地点为目的的鉴定,发展到后来的风格分析、图像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艺术史诸种研究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符号学等诸多新兴理论在内的“新艺术史”兴起,又对传统艺术史提出了挑战。
在艺术史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又伴随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打破,全球化和跨学科研究发展,近几十年来在批评术语和学术讨论中形成了对美的概念和艺术概念的各种标准,本版块的目的便是要重新思考这两个概念与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重点放在比较研究,这能拓宽文化和空间的界线,使得不同的文化认同融入其多样化的上下文和跨文化维度中。
三.稿件及遴选
本会场在征稿阶段提供了(但不局限于)以下视角供投稿者参考:
1.通过再思考由不同文化与其自身原始背景之间所形成的不同的标准,从而界定美的概念和艺术的概念。
2.作为丑的对立面的美的概念:一种跨文化的探究。
3.图像在交流、艺术的自由表达以及捍卫人权中所扮演的角色。
4.当下的审美体验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关系。
5.艺术和艺术创作过程:艺术作为媒介的概念。
6.关注图像与历史、记忆的产生之间的关系。
7.图像的生命力,“似乎它们是有生命的”。
到2015年截稿之日,本分会场共收到来自世界14个国家(工作单位所在国)的38位学者的投稿,其中:中国18篇,澳大利亚1篇,比利时2篇,丹麦1篇,芬兰1篇,法国1篇,德国2篇,印度1篇,以色列1篇,意大利4篇,墨西哥1篇,新西兰1篇,俄罗斯1篇,英国2篇,美国1篇。
在2015年9月15日的世界艺术史大会预备会前,本分会场中外方主席各自对稿件进行研读和初步遴选,然后在预备会上将各自遴选的稿件汇总。根据秘书处要求,各分会场发言人数控制在15人以内。中外方主席经过讨论,决定从38位投稿者中尽可能地遴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12位发言人,另外在全世界范围内特别邀请3位与本分会场主题研究相关的重要学者参加2016年9月的正式会议。
特别邀请的3位学者分别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瓦尔堡研究院院长David Freedberg教授,德国洪堡大学Horst Bredekamp教授,意大利艺术史研究院Gerhard Wolf教授。预备会遴选出的12位发言人情况如下(工作单位所在国):中国1人,印度1人,墨西哥1人,以色列1人,比利时1人,英国1人(未能准时提交稿件,主动放弃),法国1人,德国2人,意大利3人。本分会场最终由14位发言人构成。
四.本会场主题发言介绍
第1部分:当今艺术批评:美、美学、艺术史
1. Horst Bredekamp (Humbolt Universität, Germany)
2. Barbara Baert (The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uim)
But Such Light-flown Movements Are Not for Me (Aby Warburg’s (1866-1929)). “Butterflies as Art Paradigm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Camouflage)”
3. Yannis Hadjinicolaou (Humboldt Universität , Germany)
Acting Stains: An Artistic Process of Early European Modernity
4.Yoko Tsuchiyama (CRAL – EHESS, France)
La Beauté de la Photographie Documentaire et la Réalité du Monde. (Ugliness?)
第2部分:美与丑
1. David Freedber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London, The Warburg Institute)
2. Marzia Faietti (Gabinetto disegni e stampe degli Uffizi,Italy)
L’alluce Valgo Della Ninfa. Storie di Bellezza Imperfetta da Sandro Botticelli ad Audrey
Hepburn
3. Luz del Rocío Bermúdez Herández (EHESS, Paris – 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Chiapas, Mexico)
The Beautiful Funny Thing: A Critical Survey on Aesthetics Funeral Visual Art in Mexico
4. Fabio Cafagna (Sapienza – Università di Roma, Italy)
Death Becomes Her: Necrophiliac Inclinations in the Anacreontic Theories of Beauty
5. Carmen Di Meo (Sapienza – Università di Roma, Italy)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Beauty and Ugliness in
Roger E. Fry’s Theory of Art
第3部分:比较研究:一项跨文化的调查
1. Gerhard Wolf (Kunsthistorisches Institute, Italy)
2. Jiang Yongshuai (Jiangsu University, China)
From the Subjects to the Ink Forms: Discuss the Shift of "Yipin" on the Painting Taste
3. Salvarpatti M. Ponnudurai (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India)
The History of Beauty and the Contesting Claims through the Images of Avalokitheswara
and Shiva Nataraja: An Art Historical Enquiry 4. Jutta Teuwsen (University of Düsseldorf, Germany)
The Changing Image of the Female Body in Japanese Arts: Global Dominance of Sexist
Stereotypes
5. Mati Mayer (The Open University of Israel )
Gender Slippage in the Byzantine Illuminated Book
文/本场青年主席 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