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马刚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长
采访者:苗普
苗普(以下简称“苗”):从当下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历史题材创作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马刚(以下简称“马”):历史题材创作一直是我们中央美术学院的强项,也是美院在建国后所产出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的教育办学一直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创作精神是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传承下来的,而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当下,我们尽管强调艺术家个性、艺术市场、当代思潮等各种前卫观念,但历史画承担的是国家核心精神的表达,这一点我们不能忘记。从2005 年起,国家启动了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新大规模投入开展历史题材创作。当下的艺术语言表现力更强了、创作媒介更丰富了,艺术家也越来越有想象力了。在这样的语境下,“当今历史画该如何描绘”便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值得每一位艺术家认真思考和探究。
苗:您为什么选择“草地”这一题材来表现长征?
马:这可能是出于我个人的情感吧,它能唤起我的画面想象。我觉得草地蕴含着特别多的含义,它考验着每一位走在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这是一种信念,是生理和心理上的较量,是“长征精神”的具体表现。我在《草地》中希望表达的是一种长征过程中的“凝重”之感,它不像与敌人打仗紧张激烈,也不像翻越雪山跋涉艰险。但就是这样一片草地,随时有可能会吞噬你,并且还会让你陷入缺衣少食的困境。因此在茫茫草地上,人是非常渺小的,所有的人都在无声地挺进。走出去,走出去就是胜利!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磨砺过程,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要有强大信念的支撑。很多长征题材的作品都表现的非常热烈,但我在《啊!草地》中却没有运用这样的手法。人们都低着头,默默向前走,走两步喘喘,喝口水就接着往前爬。在色调上我只选用了黑白灰,希望强调一种历史感,或者是我刚才说过的“凝重感”。
苗:相比于上一届接力展,此次“接力展第二回:艺术再长征”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您认为这样全新的创作组织机制带来了哪些变化?
马:当今的主题性创作不应当限于某一艺术门类,而应该尽可能地纳入更多学科。对于历史题材创作,我们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发挥各自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我们附中的创作团队基本由年轻教师组成,他们都是美院培养出来的。通过“艺术再长征”的创作过程,很多年轻教师都提升了自己的创作和教学水平。我总结为十六字,就是“提高水平、促进创作、带动教学、带动科研”。这种全新机制带来的变化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希望今后它能够使更多人受益。
苗: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现在属于造型的基础教学,想请问您针对附中的具体情况,重大历史题材项目是如何带动教学的呢?
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对于历史题材创作,主要还是以绘画为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教学任务,就是为美术学院提供造型能力过硬的后备军,这种造型能力,尤以绘画作为基础。所以我们会在日常的课程中,训练学生的素描、色彩和构图能力。通过像“艺术再长征”这样的创作活动,年轻教师会将创作中的心得体会反映在教学中。这样的教学就变得更加明确,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了。同时,我也会经常邀请一些有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来到附中,大家坐下来一块讨论教学和创作。年轻教师自身通过创作带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来他们的所感所想。这就形成了一种促进和辐射,不仅有助于我们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也促进了教学力量的进步。这样的科研活动对教学的作用是非常直接有效的。
苗:对于历史题材创作实践,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马:在历史画的创作中,创作者首先要对自己所画的主题有感受、有认识、有兴趣,并且要去实地写生,建立起一种绘画的感受。创作历史画要寻求对一种对历史的切身感受,这是一种对这段历史的感觉,以及对历史中人物、景物的感觉。而感觉来源于想象,来源于对绘画材料的梳理,来源于写生,来源于反复的用画笔进行推敲,研究人物、塑造人物。当创作者找到感觉后,需要不断地呵护它,保持这种感觉。最后,创作者需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感觉转化为可以被观众接受的对象,使创作成为一张有意义的作品。